乍一听到太傅这个问题的时候,年纪幼小的芈筱那小脑袋都是懵的。
朕怎么就不是楚国的帝君了?
只不过杨硕当时并没有向她解释太多。
而是让她读史书,读各先贤名臣,以及昏君奸佞的列传,让她从书中去找答案。
随着书越读越多,她似乎懂得了太傅那个问题的真正意思。
真正合格的帝王,上马可安邦,下马可治民,举贤任能,使国家强盛,令百姓安居。
可自己……只不过是被四大奸臣控制的一个傀儡皇帝。
更是举着大义之剑,却帮他们为非作歹的工具而已。
于国家无丝毫建树,于百姓无半分恩惠。
甚至眼睁睁看着四奸臣祸国殃民,连阻止的能力都没有。
秦羽将军这样的国之柱石,凭什么向自己称臣?
那跟向四奸臣低头有何区别?
既称臣,那以后对他及对襄阳驻军不利的诏书,他是奉诏还是抗旨?
因此,她认为秦羽将军这做法是对的。
他,才是真正的君子。
更是用生命在捍卫楚国河山的大忠臣!
所以芈筱认真读完秦羽老将军这份战报后,对朝堂上这些痛骂秦羽的大臣们给出了一个中肯的评价:
一丘之貉!
北胡亡楚之心甚切,而南下就必须打败秦羽老将军所率领的襄阳军,攻克襄阳。
所以襄阳驻军,面对的可几乎是整个北胡之军力!
以一府之地,面对北胡举国之力,历时八年而未失寸土!
试问谁能做到?
唯秦大都督尔!
秦羽老将军壮哉!
同时,秦羽将军所面临的困难,芈筱虽未亲眼所见,也大致能想象得到。
襄阳府本为楚国繁华之地,但楚都南迁,襄阳成为前线,使得百姓恐慌,大举向其他地方迁徙,令襄阳府人口锐减。
即使整个襄阳府之赋税尽数充作驻军军资,对经年累月都处于战备状态的前线十万大军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最初两年父皇在位时,还会从户部筹措些物资过去。
自四奸臣掌握朝廷,他就再没得过朝廷一文钱的资助。
因此,芈筱完全相信他所说的物资损耗严重,襄阳不堪重负绝对是真的。
另外,秦羽老将军所上奏折,从来只说战绩,未说过困难。
因为他不屑向四奸臣所掌控的朝廷求援,反正也没鸟用。
但这一次,也是他第一次,说出困难,并希望得到资助。
虽只只言片语,但让这位铮铮傲骨的老将军不惜低头求援,可见情况已经恶劣到什么程度了。
芈筱袖中的粉拳握得越来越紧,手指甲都快掐进肉里。
不行,朕这次无论如何,也得帮老将军一把!
襄阳不可失!
她看了护卫在侧的芈雪一眼,芈雪会意的点了点头,娇喝了声:“肃静!”
声音似乎不算太大,却清晰的传进朝堂之上每位朝臣耳中。
吵闹之声顿止,朝堂之上也瞬间安静。
几乎所有大臣,都诧异的抬头,看向坐在上方的芈筱。
这位女帝,几乎都是坐在那从上朝到下朝,朝堂之上是骂是打还是杀,她几乎都不吭声。
全凭四位辅政大臣处理国事。
但这一次,她居然叫侍卫出声制止朝堂上的吵闹?
她想做什么?
芈筱深吸了一口气,当是给自己鼓了鼓劲。
才用清脆的嗓音说道:“秦羽老将军驻守襄阳八年,为我大楚之屏障,朕相信老将军忠义。老将军所提朝廷资助之事,先帝之时已有先例。而今六年未曾拨付一文至襄阳,想必老将军所言物资短缺之事属实。襄阳于楚国之重要性,诸卿较朕更为清楚,还请诸卿予以重视。”
这番话,已经是她这个皇帝所能做的最大的努力了。
表明了相信秦老将军的忠义,也提醒朝中大臣不要只顾着追随四奸臣排除异己,襄阳破了,可能楚国就离灭亡不远了!
她只希望,这些臣子虽然祸乱朝纲,终究也只为掌握更大的权力。
但他们应该也不想楚国灭亡吧?
国亡了,他们还哪来的高官厚禄,还哪有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的机会?
她觉得,他们应该还是能想通的。
毕竟这道理说给三岁小孩听,也不难听懂。
“陛下,万万不可!”却不料,太师田培立马出言否决。
芈筱看向他,只见他拱手继续说道:“陛下,秦羽虽于襄阳驻守八年,未曾令北胡南下,却也同样未曾过江收复寸土,可见其一直在养寇自重。
况且其数年来从未曾向朝廷求取任何物资,可见襄阳之地养军绰绰有余。
此次突然相求,定是故意试探朝廷对其之态度。若朝廷予求予与,定会助长其嚣张气焰,离其行谋逆之事,将不远矣!”
“田太师所言极是!秦羽表面忠心,实包藏祸心,陛下可千万不可被其蒙蔽!”
“看这战报即知,破敌千余,自损一半不到。有此实力,何不直接杀过江去,收复故土,而是窝在襄阳死守八年?陛下当三思呀!”
……
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从各种细节分析秦羽实为奸臣之事实。
芈筱不由得悲从心来。
我大楚这些尸位素餐的高官,实连三岁小孩都不如!
一丘之貉!
司徒朱铭用手往下压了压,示意大家适可而止就行了,咱还是要给陛下留点颜面的。
下面,由我来唱个红脸,将这事和过去就算了。
朝堂之上果然很快又恢复了安静。
朱铭这才笑呵呵的拱手道:“陛下,俗话说日久见人心。秦羽到底是忠是奸,时间久了自然也就看得清楚了。
况且户部本就捉襟见肘,眼见着又要筹备向北胡纳贡之银、绢等物,更是抽不出物资入襄阳。
幸好陆司空前几日提出加赋之策,想必用不了几年,我大楚必定日益阔绰。
届时若确定秦羽无谋逆之举,可按实际所需拨予物资军费也不迟。”
“朱司徒高见!”
“朱司徒所言甚是,暂时不给他,看他有没有反意再说!”
“朱司徒此谋为一举两得之策!”
“有朱司徒在楚,国之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