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3章

李大海直奔厨房,“闺女,我请军代表、齐连长来我们家吃饭。你哥说你做了菜。”

李玉抬头看见李大海身后站着个子很高极为英俊的军人,正是秦纵。

原来那个有些耳熟的声音是秦纵。

她跟秦纵只见过两面,就能记住他的声音,是因为他太帅气吗?

“欢迎军代表、齐连长来到我们家吃饭。”

秦纵见李玉穿着蓝色裙子,系着白底小碎花的围裙,非常漂亮的脸蛋,窈窕美好的身材,自信的目光,真诚的笑容,一手拿着炒锅,一手拿着锅铲,有种岁月静好、安定温馨的意境。

这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吗?

“我们来蹭饭,打扰了。”

客厅传来李敢惊喜的声音,“我妹妹炖了鱼、炒了肉,我妹妹可真厉害。”

齐建国跟着夸赞说:“闻着菜味真香,肯定好吃!”

闻言,李大海笑容浓浓,“闺女,军代表、齐连长带来了茅台酒、肉罐头、炸花生米,我们一起去吃饭吧。”

李玉说:“我再炒个菜,很快的,你们可以先吃,也可以等一下我。厨房小,你们站在这里也碍事。”

李大海与秦纵去了客厅看到桌上已有两菜一汤,红烧鲤鱼、辣椒炒肉片和青菜汤,色香味俱全,诱人食欲。

李大海自豪的说:“我闺女可好了,会给我做好吃的,还给我买了新鞋子,就是我脚上穿的这双,真是太合脚了。”

“我妹妹给我也买鞋了。我去看看妹妹需不需要人帮忙。”李敢去了厨房。

李玉已在打碎鸡蛋,六个鸡蛋、一把葱,小葱摊鸡蛋,再用肉、黄瓜、芹菜、豆腐做了黄瓜肉片、芹菜肉片、麻婆豆腐。

十几分钟四道菜上桌,加上之前的两菜一汤,肉罐头、炒花生米,摆了满满一桌,还挺丰盛。

李敢笑说:“我妹妹真是有先见之明,她让我在食堂买了二十个馒头。”

李大海望向秦纵说:“军代表,现在菜好了,人到齐了,咱们吃吧。”

“爸,你少喝酒。”

“好,我得听闺女的,那我就只喝一杯。军代表,你随意。”

“我们有安保训练任务,不能多喝。”

四个男人每人来了一杯,李玉也给自己倒了半杯,这可是七十年代的茅台酒甘香稀罕的很。

李玉坐在爸爸、哥哥中间,面对两位外男,丝毫没有扭捏,大大方方的夹菜吃饭,吃饱了打声招呼就回卧房。

她把卧房的门开了一个小缝,听到四个男人的对话。

这时,她才知道就在今天下午,冯厂长对李家实施报复,直接把李大海的重要业务工作转交给对业务狗屁不懂的刘副厂长。

冯厂长是转业军人,公报私仇把战争上对付敌人的那套,拿来对付这么多年来全力支持他工作的李大海。

李玉为李大海的付出感到不值,也为现在看清楚冯厂长的真面目庆幸。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冯厂长这样的小人。

对付小人,特别是有实权的小人,在没有绝对的实力之前,不要轻举妄动。

李玉正打算回头劝劝李大海,不要钻牛角尖,不要生闷气把身体气坏了。

饭桌前,李大海感慨说:“以前工厂没有原材料,大家伙饿得没有力气,还要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精神上身体上都非常痛苦……最艰难日子,我都顶过来了。

现在只是不让我插手业务,这不算什么。军代表,请你放心,我李大海不会多想,也不会拉帮结派搞小动作,影响工厂的发展。我是最见不得工厂不好的人。我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

闻言,李玉感动、敬佩。

她这一世的爸爸可比小说里描写的崇高。

她会代替原主好好的孝顺爸爸,让爸爸长命百岁!

秦纵、齐建国走之前向李大海敬礼。李大海父子把他们送到楼下。

夜深人静。家属院静悄悄,许多人却睡不着。

路灯下,秦纵、齐建国向指挥部行去。

齐建国舌头有些打弯,“头,我觉得李医生很好,你要是对李医生没那意思,那我就……”

秦纵冷声说:“你敢。打断你的腿!”

齐建国傻笑,“头,原来你真对李医生有那意思。”

秦纵胸腔有火却沉默。

齐建国说:“头,刚才李医生没出门送你,你心里是不是挺失望?”

“六个馒头都堵不住你的嘴?”

刚才齐建国在李家吃了酒菜,吃了六个馒头,最后还拿馒头蘸着红烧鱼的汤汁吃。

秦纵都不想说他是自己的兵了。

“谁叫李医生做的菜那么好吃,我就放开了一扫光了。头,你要是娶了李医生,李医生就成了嫂子,那我可以沾你的光,去你家吃到李医生做的菜。我不白吃,我可以交伙食费。”

“想得挺美。滚!”

“吃太饱,滚不了。咦,我想起来了,茅台酒还剩好些呢,头,是特意把茅台酒留在李家,好打着喝酒的旗号再到李家去吃李医生做的饭菜吧。头,你可真狡猾……下次你去李家,记得带上我。”

“你这个吃货!”秦纵直接给齐建国屁股上来了一脚。

次日,大工厂的厂办直接下了人事通知,把跟李大海关系好的二十几个骨干调整岗位。

李敢是李大海的亲儿子,直接调离车间去管理卫生,也就是清扫大工厂的地、厕所。

这些事还不到半天就传到医院。

李玉刚听到消息,心里咒骂冯厂长是鬼不是人时,骨科的资格最老的陈医生带着一个小病人及两名家属过来了。

陈医生曾经是游医,跟对了队伍,当了军医,因治死人受了严重处分强制转业到了市第二医院。

他自受到处分起,就励志钻研医术,只是没有名师教导、天赋有限,这些年在骨科也没干出什么名堂,完全靠老资历才评上的主任医师。

已年过五旬,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上下打量李玉,语气有些质问:“李医生,听说你只用了半小时,就给大工厂指挥所的两位军人治好了脱臼?”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