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3章

寄出给横山先生的信后,小雨每天都往村口的邮政所跑。王大爷坐在绿色柜台后面,总是一边分拣信件一边摇头:”小丫头,日本来的信哪能这么快?”

六月的暴雨说来就来。这天小雨冒雨跑到邮政所时,裤腿已经湿透了。王大爷神秘地眨眨眼,从抽屉里取出一个蓝白相间的航空信封:”还真让你等着了。”

信封上的邮票印着富士山的图案,摸起来比中国邮票厚实许多。小雨的手指抖得厉害,差点撕坏了里面的信纸。横山先生的回信是用日文写的,但字迹工整清晰,小雨能读懂大半:

“亲爱的小雨様:

收到你的来信,我高兴得一夜未眠…”

信中提到父亲当年是他最优秀的学生,还附了一张早稻田大学的明信片。最让小雨心跳加速的是信封里那张申请表——”东京国际语言学校暑期研修项目”,年龄要求正好是12岁以上。

“王大爷,寄信到日本要多少钱?”小雨数着口袋里攒下的零花钱——卖废品得的七块三毛,帮李老师批作业得的五块…

“航空信得二十块。”王大爷的报价像一盆冷水浇下来。

回家的路上,小雨踢着石子,脑子里盘算着各种赚钱的方法。路过农机站时,她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修理一台进口收割机,额头上全是汗珠。机器上贴着的日文说明书已经泛黄,但父亲手边的词典却是崭新的。

“爸,我来帮你。”小雨放下书包,蹲在父亲身边。她指着说明书上的一个术语:”これは…コンバインの油圧システムです(这是联合收割机的液压系统)。”

父亲的手停顿了一下,嘴角微微上扬:”发音不错。”这是他对她罕见的直接夸奖。

接下来的日子,小雨成了农机站的”小翻译”。父亲接了不少修理进口设备的活,虽然报酬不高,但足够支付她的日语学习资料。每天晚上,父女俩就着煤油灯研究那些日文说明书,父亲教她专业术语,她则帮父亲理解操作步骤。

七月初,小雨收到了横山先生的第二封信。这次里面夹着一张汇款单——正好够支付暑期项目的申请费。”如果你通过选拔,”信上写道,”机票和住宿由学校承担。”

填申请表时,小雨遇到了难题:需要监护人签名。她咬着笔头想了整整三天,最终决定赌一把。

周六的竹屋课程结束后,小雨深吸一口气,把申请表推到父亲面前:”我想试试这个。”

父亲扫了一眼文件,眉头立刻拧成了疙瘩。空气仿佛凝固了,小雨能听见自己咚咚的心跳声。

“你知道日本人…当年…”父亲的声音沙哑得可怕。

小雨鼓起勇气,从书包里取出横山先生的信:”横山老师说,语言没有国界。”

父亲猛地站起来,凳子翻倒在地。他大步走到墙角,从暗格里取出一个铁盒。盒盖打开的瞬间,小雨倒吸一口凉气——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她寄给横山先生的所有信的复印件,每一封都标注着父亲的修改笔记。

“申请截止日是下周一。”父亲突然说,”我明天去县城汇款。”

小雨还没反应过来,父亲已经转身出了竹屋。她蹲在地上,一张张翻看那些复印件。最后一页是父亲的笔迹:”老师,请原谅我的懦弱。但小雨比我勇敢,她值得更好的未来。”

周一早晨,小雨把填好的申请表和横山先生的推荐信一起塞进信封。父亲骑着那辆老永久自行车,特意送她去县城的邮局。路上经过村口时,几个老人对着他们指指点点,但父亲挺直了腰板,骑得稳稳当当。

“要是选上了,”寄完信,父亲在面馆给她点了碗牛肉面,”我送你去上海坐飞机。”

小雨的筷子停在半空。这是父亲第一次正面谈论”如果成功”的情况。面汤的热气模糊了她的视线,但她分明看见父亲眼里闪着光。

等待结果的日子像被拉长的麦芽糖。小雨继续每天早上去电脑室学习,周六和父亲在竹屋上课。不同的是,现在父亲会主动讲些日本的风俗习惯,甚至教她怎么用筷子夹黄豆这种奇怪的小技巧。

七月底的一个傍晚,小雨正在灶台后烧火,突然听见邮递员的自行车铃声。她冲出门去,差点撞翻晾衣架。蓝色的航空信封在夕阳下格外醒目,信封上印着”東京国際言語学校”的金色校徽。

小雨的手指抖得太厉害,是父亲帮她拆的信。录取通知书上她的名字被印得端端正正,日期是一个月后的八月二十五日。随信附上的材料里,有一张东京迪士尼乐园的门票,背面是横山先生的字迹:”这是你爸爸当年最想去的地方。”

那天晚上,小雨听见父母房间里传来压抑的哭声。她光着脚走到门口,听见父亲断断续续的抽泣:”惠芳…我们的女儿…要去日本了…”

这是她第一次听父亲提起母亲的名字。透过门缝,小雨看见父亲手里捧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父母站在樱花树下,母亲怀里抱着一个婴儿,父亲穿着印有”早稻田大学”字样的T恤,显然是后来合成的照片。

回到床上,小雨把录取通知书贴在胸口。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那个用红色铅笔圈出的东京,终于不再遥不可及。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