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2章

苏然这次的拍摄行程,与以往截然不同。她刻意提前了三天抵达。陌生的山水,远离熟悉的一切,她需要这样一个空间,让被惊涛骇浪搅乱的心湖沉淀下来,让纷繁的思绪得以澄明。

她没有选择千篇一律的连锁酒店,而是在城郊山脚下,找到了一家由一位约莫四五十岁的阿姨经营的民宿。民宿不大,却处处透着精心与暖意。白墙黛瓦,木质窗棂,庭院里铺着青石板,角落辟出一方小小的菜畦和花圃,生机盎然。阿姨养了一条温顺的金毛犬,名叫“阿福”。每天午后,苏然总能看到阿姨坐在院中的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闲闲地翻着书页,或逗弄脚边打盹的阿福,偶尔起身,慢悠悠地给菜苗浇点水,给月季修修枝。那份悠然自在,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缓了脚步,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王维笔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闲适意境。苏然心中满是羡慕,也悄然被这份宁静抚慰。

她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动人的画面:暖阳斜照,藤椅上的身影安详,阿福蜷伏脚边,花影摇曳。镜头里的阿姨,眉宇间带着岁月沉淀的从容与温和。

当苏然把拍好的照片拿给阿姨看时,阿姨先是惊讶,随即脸上泛起一丝少女般的羞涩,微微别过头去,笑着说:“拍得真好呀,把我这老婆子拍得都像画儿里的人了。”她热情地招呼苏然坐下,“来,小姑娘,坐下喝杯茶。”

茶是阿姨自己采的山野茶,清香微苦,回味甘甜。氤氲的热气中,阿姨温和地问:“看你这气质,不像本地人。是来这里工作的吧?”

苏然捧着温热的茶杯,点了点头:“嗯,阿姨好眼力。我是个自由摄影师,来这里拍一个广告,算是出差。”

阿姨的目光落在苏然脸上,带着过来人的敏锐和关切:“工作要紧,不过我看你这孩子长得挺俊秀,可这两天眉宇间总像锁着点愁绪,是工作压力太大了?还是……心里有事?”

苏然心头一震,惊讶于阿姨的细心观察。这份不带评判的真诚关切,像一股暖流,给了她倾诉的勇气。犹豫片刻,她深吸一口气,决定不再独自背负那份沉重的混乱:“阿姨……其实,是感情上的事。有个……很好的朋友,是女孩子,她……她对我表白了心意。”

她说完,有些紧张地看着阿姨,担心会看到不解甚至嫌恶的神情。

阿姨只是微微睁大了眼睛,带着一丝确认的语气轻声问:“你是说,有个女孩子,她喜欢你?向你表白了?”

苏然看着她清澈温和的眼睛,缓缓而坚定地点了点头:“嗯。”

出乎苏然的意料,阿姨脸上没有半分异样,反而流露出一种理解和包容的神情。她沉吟片刻,放下茶杯,声音平和而睿智:“小姑娘,我的看法,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不过既然你问起,我就说说我这个老婆子的想法。”

“爱这个东西啊,本质上是平等且多样的。它真正的核心,在于两个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联结,相互的尊重,以及共同承担的责任。无论是男人爱女人,还是女人爱女人,或者男人爱男人,只要这份感情是真诚的、自愿的,不伤害他人,就都值得被尊重。性别本身,并不能定义一份爱情是否‘正当’。”

阿姨顿了顿,目光望向庭院里随风轻摇的月季花,继续道:“当然,我也知道,这个社会对同性伴侣的理解和接纳还在路上。虽然不少地方已经有了法律上的平等,但偏见、家庭的压力、社会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歧视,还是可能存在的。这是现实,没法回避。”

“但是,”她的目光转回苏然,带着一种穿透性的力量,“抛开这些外在的东西,你想想看,关系的本质真的有根本的不同吗?同性伴侣之间,和异性恋伴侣一样,也会经历心动时的亲密无间,相处时的磨合包容,决定相守时的郑重承诺,以及漫长岁月里的共同成长。她们的爱情,同样美好,同样值得被祝福;她们如果组建家庭,婚姻同样需要用心经营;她们之间的亲情羁绊,同样温暖而珍贵。”

“在我这里,或者说,在我认为应有的态度里,应该尊重个体的选择,尊重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阿姨温和地笑了笑,“就像我种花,有的花喜阳,有的花耐阴,有的向上攀援,有的匍匐生长,只要它们能开出自己的花,结出自己的果,不都很好吗?”

苏然听得心潮起伏,震撼于阿姨思想的通透与开阔,这远非她之前预想的任何一种反应。她忍不住问:“阿姨,您以前是做什么的?想法真豁达。”

阿姨温和一笑:“以前啊,在一所大学里教哲学,算是跟‘人’和‘道理’打了一辈子交道。老伴走了几年,孩子们都在外面忙事业,我就退休了,图个清静,躲到这里种种花,养养狗,过点闲云野鹤的日子。”

“哲学教授……”苏然恍然,难怪言语间充满了思辨的深度和智慧的光芒。她仿佛抓住了一根浮木,急切地问:“那……教授,您觉得我该怎么面对这份感情?我……很迷茫。”

教授看着她眼中真切的困惑,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眼神慈祥而坚定:“孩子,答案不在我这里,也不在任何人嘴里。要问你自己这里,”她指了指苏然的心口,“追随你的本心。不要被别人的看法裹挟,不要被社会的‘应该’或‘不应该’绑架,更不要因为恐惧可能的困难而扭曲自己真实的感觉。问问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害怕的又是什么?看清楚自己的心,答案自然就在那里了。”

“追随……本心……”苏然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仿佛有千斤重,又仿佛拨开了重重迷雾。她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目光落在庭院里自由生长的花草上,落在安静晒太阳的阿福身上,落在教授平和宁静的脸上。教授的话像一颗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与她自己心中那些混乱、恐惧、逃避的声音反复碰撞、交融。

接下来的几天,苏然白天专注地完成了商业拍摄的工作。每当收工回到民宿,她不再像刚来时那样焦躁不安地刷手机或者漫无目的地踱步。她学着教授的样子,坐在庭院里,捧一杯清茶,看云卷云舒,看夕阳西下,看阿福在院子里撒欢。她不再刻意去“想”那个问题,而是让自己沉浸在当下的宁静里,让思绪像溪水一样自然流淌。

她回忆与林悦相处的点点滴滴:从第一次闯入“时光慢递”时被那份沉静吸引,到修复八音盒雨夜里的默契;从城南集市并肩寻件的合作无间,到枫林谷秋色中拿到三明治时自己微红的耳尖;从工作室里分享书籍时的共鸣,到婚宴上自己不自觉地偷拍林悦……那些被她视为“舒适”、“安心”、“欣赏”的瞬间,此刻被教授“情感联结”的话语重新点亮,剥开了一层朦胧的外衣,那个藏在手机里、未经允许的定格瞬间,连同所有过往,都骤然显露出更深层的内核——心动。

她也审视自己的恐惧:对失去自由的恐惧,对未知责任的恐惧,对世俗眼光的恐惧。教授的话让她明白,这些恐惧是真实的,但并非不可逾越的高墙。真正的自由,或许不是无拘无束的漂泊,而是心有所属、甘愿停留的安宁。而责任,若与真心所爱的人共同承担,或许并非枷锁,而是港湾。

山间的空气清冽,涤荡着肺腑,也似乎涤荡着心灵。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熟悉环境的压力,在这方小小的、充满哲思与温情的庭院里,苏然混乱的心绪如同被山泉一遍遍冲刷的卵石,渐渐显露出清晰的纹路。

几天后,拍摄工作彻底结束。苏然没有立刻启程。她又在民宿多住了两天。这两天里,她没有再和教授深入探讨那个问题,只是安静地感受着这份山居生活的节奏,让那些沉淀下来的思考在心中慢慢发酵、成型。

当她收拾好行囊,站在庭院里向教授告别时,眉宇间那缠绕多日的愁绪已然消散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与笃定。她的眼神亮亮的,带着一种下定了某种决心的光彩。

“教授,谢谢您。”苏然深深地鞠了一躬,言语中充满了感激,“这几天,我好像……真的慢慢懂得自己的心了。”

教授慈爱地看着她,像看着自家即将远行的孩子,微笑着点点头:“懂了就好。路还长,慢慢走。记住,心之所向,虽远必达。”

苏然用力点头,背上相机包,带着一颗不再迷茫、反而充满力量的心,踏上了归途。山风吹拂着她的发梢,也吹散了最后的犹疑。她迫切地想要回到那座城市,回到那条熟悉的小巷,回到那个有着旧物气息和沉静身影的“时光慢递”。她知道,是时候去面对,去回应,去开启一段她曾不敢想象,此刻却无比清晰想要靠近的未来了。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