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4章

信任的嫩芽一旦破土,交流便不再是单向的试探,而是逐渐有了真正“对话”的模样。

谢砚临案头出现的文字,内容愈发具体。他不再局限于翰林院的文书工作,偶尔也会提及一些朝堂上的动向,虽依旧含蓄,却已让苏挽挽得以管窥那个遥远时空的波澜。

这一日,她推开门,发现镇纸下压着的纸页墨迹似乎比往常潦草几分,透着一股凝重的气息。

她凑近细看。上面的词句她辨认得越发熟练,连猜带蒙,渐渐拼凑出信息:黄河……决堤?下游?数州县罹患?灾民流离?朝堂之上,工部奏对不力,陛下震怒……

字里行间,她能感受到另一端那个总是冷静自持的男人,此刻笔尖下流露出的沉重与无力。水患,在古代几乎是无法抗拒的天灾,每一次都意味着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苏挽挽的心也跟着揪紧了。她捏着那张纸,在空寂的书房里来回踱步,现代人的灵魂无法对这样大规模的苦难无动于衷。

怎么办?她能做什么?

她不是水利专家,脑子里仅有的一点相关知识,还是来自中学地理课本和偶尔看到的新闻纪录片。

等等……水泥?

这个词猛地跳进她的脑海。对啊!水泥!古代防洪筑堤,多用夯土、石块、竹木,坚固度和抗冲刷能力远不如现代水泥。

这个念头让她瞬间激动起来,但随即又是一盆冷水浇下——她怎么解释水泥的来源?怎么说明具体的配方和工艺?这太复杂了,远远超出了他们目前用简笔画和关键词交流的范畴。

她焦躁地咬着笔杆,目光扫过书房。忽然,她瞥见多宝格角落放着一个小碟,里面有些许干燥板结的石灰粉末,似乎是之前修补墙壁剩下的。

石灰!

她猛地扑过去,又四处寻找。很快,她在窗台下的花盆里,发现了一些破碎的陶片,将其碾碎后,得到了粗糙的粘土粉末。矿渣粉找不到,但她记得似乎看到过后院有烧炉子剩下的煤渣灰烬……

一个大胆的、模糊的念头逐渐成形。她不需要给出精确的现代水泥配方,她只需要指出一个方向!一个古人凭借现有材料可能试验出来的方向!

她抓起笔,不再试图书写复杂的说明,而是飞快地画了起来。

先画了一条汹涌的河水,冲垮了传统的堤坝(她用简单的线条表示夯土和石头)。

然后在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问号后面画了一个冒着热气的锅(表示混合煅烧?),锅里画了三个圆圈,分别标注上她勉强能写出的字:“石灰”、“粘土”、“煤渣?”(煤渣两个字她写得很犹豫)。

接着,她画了一个箭头,指向一堆灰黑色的粉末。

再画一个箭头,从粉末指向水,混合后变成糊状。

最后,指向一块坚硬的、河水冲不动的“新堤坝”,在旁边画上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整个过程画得如同原始的洞穴壁画,简陋至极。

她还不放心,又在纸的角落,用力写下了两个最关键的字:“坚固!”和“快干!”

做完这一切,看着纸上那抽象得连自己都觉得可笑的“水泥制作指南”,苏挽挽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这太儿戏了,他能看懂吗?会当真吗?万一试验失败,会不会给他带来麻烦?

但想到黄河泛滥、灾民流离的画面,她咬了咬牙,还是将这张纸郑重地压在了镇纸下。

这一次,等待变得格外漫长而煎熬。

几次“门开”,案头都没有新的回应。那幅“水泥壁画”消失了,但谢砚临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苏挽挽的心一点点沉下去。他是不是觉得荒谬,懒得理会了?还是试验遇到了困难?或者……更糟?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她再次推开门。

案头上,空荡荡的,只安静地躺着一小块灰黑色的、粗糙坚硬的固体。

只有指甲盖大小,边缘并不规整,像是从什么地方敲下来的碎块。

苏挽挽的心脏猛地一跳。她小心翼翼地拈起那块小东西。

触手冰凉,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带着明显的气孔和杂质。

这绝不是天然的石头。

一个疯狂的念头窜入脑海。

她手指微微颤抖,拿起那块“石头”,走到窗边,借着光仔细查看。

然后,她用力将那块小东西往地上一摔!

“啪!”一声脆响。

碎块裂成几瓣,断口处呈现出一种人工混合凝结后的独特质感。

真的是……水泥的雏形?!虽然看起来粗糙不堪,远不如现代水泥,但它确实成了!他居然真的凭着那幅抽象画,试验出来了?!

巨大的狂喜如同海啸般席卷了她,让她几乎站立不稳。

她蹲下身,捡起那几块碎片,紧紧攥在手心,冰凉的触感却让她觉得无比滚烫。

就在这时,她的目光被案桌一角吸引。

那里,不知何时,多了一件小小的东西。

是一支女子的发簪。材质并非金银,而是温润的青玉,簪头雕成一朵简雅的玉兰花苞,样式古朴,透着低调的雅致。

簪子下面,压着一小张纸条。

上面只有两个字,笔力却前所未有的柔和:

“谢礼。”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