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2章

李砚升任工部尚书后,办公的地点从原来的小屋子搬到了宽敞明亮的尚书府。府内陈设简洁大气,没有过多奢华的装饰,却透着一股沉稳庄重的气息。正堂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全国水利工程图,卷轴足足占了半面墙,上面用朱砂、靛蓝、藤黄等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已完成和待建的项目,密密麻麻的标注记录着大夏朝水利建设的脉络。案头堆叠着各地送来的工程简报,每一份都用细麻绳整齐地捆扎着。

上任第一天,天刚蒙蒙亮,李砚便已穿戴整齐来到工部衙门。他站在衙门前的石狮子旁,看着 “工部” 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深吸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随后,他召集了工部的官员们在议事厅开会。议事厅内,檀香袅袅,官员们按照品级依次落座,神态肃穆。

李砚看着底下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目光沉静而坚定,沉声道:“各位同僚,皇上信任我,让我担任工部尚书一职,我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皇上的期望,也不辜负百姓的重托。工部的职责是兴修水利、建造工程、推广技术,每一项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继续说道:“接下来,我有几个计划。第一,继续推广水泥、抽水机和水轮机的使用,让更多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受益。第二,加强全国的道路建设,尤其是偏远州府,要将水泥路延伸到县城甚至乡镇,方便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第三,我想研制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彻底改变目前依靠车马的运输方式,提高出行和货运效率。”

“新的交通工具?” 坐在前排的一位须发花白的员外郎好奇地问道,他手里的狼毫笔停在记录的竹简上,眼中满是疑惑。

“是的,” 李砚点头道,语气斩钉截铁,“我想尝试制作蒸汽机车。它不需要马拉,靠蒸汽动力就能行驶,速度比马车快得多,而且能拉载大量货物,无论是运送粮草还是商货,都能事半功倍。”

官员们听了,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交头接耳的议论声像潮水般在议事厅内蔓延开来。有人瞪大了眼睛,有人抚着胡须陷入沉思,还有人脸上写满了怀疑。

“李尚书,这蒸汽机车真的能做出来吗?” 一位负责营造的主事忍不住问道,他负责过无数桥梁宫殿的建造,从未听说过不靠牲畜就能自行移动的车子。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做出来。” 李砚自信地说,目光扫过众人,“我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想,接下来会和苏清月苏大人一起研究。苏大人在技术督查方面经验丰富,定能助我一臂之力。”

散会后,李砚回到书房,立刻铺开三丈长的宣纸,研好浓墨,开始绘制蒸汽机车的图纸。他先勾勒出机车的整体轮廓,车头呈方形,带着一个高耸的烟囱,车厢则是长长的矩形。随后,他俯身在图纸上,用细笔描绘内部结构,气缸、活塞、连杆、飞轮…… 一个个复杂的部件在纸上逐渐成型,线条精准而流畅。

苏清月很快就闻讯赶来,她穿着一身干练的湖蓝色官服,腰间系着玉带,走进书房时,正看到李砚在图纸上标注齿轮的齿数比。她凑上前去,目光落在图纸上复杂的结构上,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看到了稀世珍宝。

“这蒸汽机车的构想真是太精妙了。” 苏清月赞叹道,手指轻轻点在图纸上的蒸汽机位置,“不过,它的核心部件蒸汽机的制作难度一定很大吧?尤其是气缸的密封性和活塞的精度,稍有偏差就无法正常运转。”

“是的,” 李砚点头道,眉头微蹙,“蒸汽机需要高精度的零件和良好的密封性,这对我们的铸造和加工技术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就拿气缸来说,内壁必须打磨得极其光滑,误差不能超过半分,否则活塞往复运动时会漏气,无法产生足够的动力。”

“那我们就一步一步来,先从蒸汽机的核心部件做起。” 苏清月语气坚定地说,她拿起一支笔,在图纸旁写下 “气缸”“活塞”“锅炉” 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先制作小型的试验模型,验证原理可行后,再放大制作实际部件。”

接下来的日子,李砚和苏清月全身心地投入到蒸汽机的研制中。他们从全国各地招募了最好的铁匠、木匠和铜匠,其中有能在铜钱上雕刻花纹的巧匠,也有能锻造百炼钢的高手。他们在尚书府后院开辟了一个大型作坊,作坊里砌起了数个熔炉,安放着大大小小的铁砧和车床,各种工具琳琅满目,俨然一个小型的机械制造基地。

李砚负责设计和计算,他整日埋首在图纸和算筹之中,常常一算就是一整天。他需要精确计算锅炉的受热面积、气缸的直径和行程、活塞的重量等参数,每一个数字都要经过反复验算。苏清月则负责监督制作和测试,她每天都泡在作坊里,看着工匠们锻造零件,时不时用卡尺测量尺寸,用水平仪检查平整度,确保每一个零件都符合设计要求。

翠儿看到他们整天忙碌,心疼不已。她知道研制蒸汽机是大事,不能打扰,便默默地承担起后勤的责任。她每天都会亲自下厨,给他们送去可口的饭菜和点心,早上是热腾腾的羊肉汤配芝麻烧饼,中午有荤素搭配的三菜一汤,晚上则准备了滋补的银耳莲子羹。她还在书房和作坊里各放了一盆提神的薄荷,翠绿的叶片散发着清凉的香气,让他们在疲惫时能清醒几分。

蒸汽机的研制过程比想象中还要困难,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光是一个小小的活塞,就因为密封性不好而失败了几十次。最初,工匠们用黄铜打造活塞,虽然黄铜质地较软,容易加工,但在高温下容易变形,导致气缸漏气。他们尝试在活塞上包裹皮革,可皮革遇蒸汽会膨胀腐烂,用不了几次就失去了密封效果。

铁匠们都有些泄气了,一个老铜匠擦了擦额头的汗,叹了口气:“李大人,苏大人,这活儿太精细了,我们实在是没办法了。这活塞和气缸就像两块磨盘,既要能灵活转动,又不能有一丝缝隙,太难了。”

李砚却没有放弃,他拍了拍老铜匠的肩膀,鼓励道:“大家别灰心,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再想想办法,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翻阅了大量关于密封技术的古籍,甚至研究了古代水钟的密封原理,希望能找到灵感。

苏清月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在一本西域传来的奇书上看到了关于石棉的记载。石棉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的特性,是极好的密封材料。她眼睛一亮,立刻找来石棉纤维,和工匠们一起试验。他们将石棉纤维和油脂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糊状的密封材料,然后将其包裹在活塞上。

他们按照这个方法制作了新的活塞,安装到气缸中进行测试。当锅炉加热产生蒸汽,推动活塞往复运动时,气缸的漏气量果然大大减少,动力也明显增强。

“成功了!密封问题解决了!” 作坊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工匠们互相击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解决了活塞的密封问题,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锅炉的耐压性不够,常常在加热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泄漏;阀门的控制不够精准,无法稳定调节蒸汽的流量;飞轮的平衡性不好,转动时产生剧烈的震动…… 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为了提高锅炉的耐压性,李砚和工匠们尝试了多种材料和结构。他们先用厚铁皮打造锅炉,但铁皮焊接处容易开裂。后来,他们改用铸铁铸造锅炉,虽然重量增加了不少,但耐压性大大提高。李砚还设计了一种夹层锅炉,内层装水,外层保温,既提高了热效率,又减少了热量损失。

阀门的控制则耗费了他们近一个月的时间。苏清月带领工匠们反复试验不同的阀门结构,从球阀到闸阀,再到蝶阀,最终研制出一种带有刻度的针形阀,能够精确地控制蒸汽流量,让蒸汽机的运转更加平稳。

飞轮的平衡问题则让木匠们大显身手。他们在飞轮上安装了可调节的配重块,通过反复转动飞轮,观察其平衡状态,不断调整配重块的位置,直到飞轮转动时几乎感觉不到震动。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第一台蒸汽机终于研制成功了。这台蒸汽机高约五尺,由锅炉、气缸、活塞、连杆和飞轮组成,乌黑的铸铁外壳上还残留着锻造的痕迹,显得粗犷而有力。当工匠们点燃锅炉下的煤炭,随着 “呼呼” 的风声,锅炉内的水逐渐沸腾,白色的蒸汽从排气管中冒出,发出 “嘶嘶” 的声响。

李砚亲自拉动阀门,蒸汽瞬间涌入气缸,推动活塞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带动飞轮旋转起来。“突突突” 的声响在作坊里回荡,飞轮越转越快,带动着旁边的砂轮也转动起来,发出 “沙沙” 的声音。

李砚和苏清月都激动得跳了起来,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们围着蒸汽机,看着它稳定地运转着,仿佛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苏清月兴奋地说,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是啊,终于成功了。” 李砚感慨道,他伸手摸了摸滚烫的气缸外壳,掌心传来的温度仿佛是蒸汽机的心跳,“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蒸汽机车了。”

就在他们准备制作蒸汽机车的时候,朝堂上却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一些保守的官员认为,蒸汽机车是 “奇技淫巧”,会破坏祖宗留下的规矩,还会耗费大量的钱财。

在一次朝会上,一位须发皆白的太傅颤巍巍地走出朝列,对着皇上躬身道:“皇上,这蒸汽机车太过危险,锅炉烧火产生蒸汽,万一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爆炸,伤及无辜,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此物前所未有,恐非祥瑞之兆啊。”

“而且,制作蒸汽机车需要大量的铁和煤炭,开采铁矿和煤炭会劳民伤财,加重百姓的负担。” 另一位负责财政的侍郎也附和道,他手里拿着一本账册,上面记录着蒸汽机研制所耗费的银两。

皇上也有些犹豫,他眉头微蹙,看着李砚问道:“李爱卿,你怎么看?”

李砚站出来,神色坚定地说:“皇上,蒸汽机车的研制虽然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它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它能大大提高运输效率,以往马车运输粮草,日行不过百里,而蒸汽机车一日可行三百里,且能拉载数十吨货物,这对于边疆戍边、赈灾运粮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至于安全问题,我们会做好充分的测试和防护措施,在锅炉上安装安全阀,当压力超过限度时会自动排气,确保万无一失。”

苏清月也站出来支持道:“皇上,李尚书说得对。我们已经对蒸汽机进行了上百次的测试,从最初的小模型到现在的成品机,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而且,蒸汽机车的使用还能减少对马匹的依赖,节省大量的草料,从长远来看,反而能减轻百姓的负担。”

皇上沉思片刻,目光在李砚和反对官员之间流转,最终拍板道:“好,朕相信你们。你们可以继续研制蒸汽机车,但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可劳民伤财,所有开支都要从工部专款中列支,不得随意摊派。”

“谢皇上。” 李砚和苏清月齐声谢恩道,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

有了皇上的支持,李砚和苏清月更加有信心了。他们立刻开始制作蒸汽机车,在蒸汽机的基础上,设计了车架、车轮和铁轨。车架采用坚固的工字钢,车轮则用铸铁铸造,外面包裹着一层铁皮,以增加耐磨性。铁轨则用熟铁轧制而成,两根铁轨平行铺设,间距经过精确计算,确保机车能够平稳行驶。

制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铁轨的轧制。他们需要将熟铁加热到通红,然后通过两个巨大的轧辊碾压成条形。为了制作轧辊,工匠们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用百炼钢锻造出直径三尺的轧辊,再经过反复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第一辆蒸汽机车终于问世了。这辆蒸汽机车全身由钢铁打造,车头长约两丈,有一个巨大的烟囱直指天空,烟囱上还雕刻着精美的云纹。车头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驱动轮,轮缘上布满了齿状的花纹。车厢是木制的,分为上下两层,可以容纳几十个人,车厢内铺着厚实的木板,两侧设有窗户。

当蒸汽机车在特制的铁轨上进行首次试行驶时,京城的百姓们都闻讯赶来围观,铁轨两旁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家伸长了脖子,好奇地看着这个 “铁家伙”。李砚亲自担任司机,他爬上驾驶舱,点燃锅炉,随着蒸汽压力的升高,他拉动控制阀,蒸汽机车发出一声响亮的汽笛,“呜 ——” 的声音响彻云霄。

随后,机车缓缓启动,驱动轮转动起来,带着车厢沿着铁轨向前行驶。起初速度较慢,但随着锅炉压力的增加,速度越来越快,很快就超过了旁边奔跑的马车。围观的百姓们发出阵阵惊叹,孩子们兴奋地跟着机车奔跑,脸上洋溢着好奇和喜悦。

皇上也亲自前来观看蒸汽机车的演示,他坐在特制的御用车厢里,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物,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机车平稳地行驶了十里路后安全返回时,皇上龙颜大悦,对李砚和苏清月说:“太好了!李爱卿,苏爱卿,你们又为大夏朝立了一大功!这蒸汽机车真是神了,以后朕巡视各地,就可以乘坐它了。”

李砚和苏清月连忙谢恩,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蒸汽机车的成功研制,让李砚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稳固。他趁机提出了修建全国铁路网的计划,从京城向四面八方延伸,连接各大州府和重要的商埠。皇上欣然批准,并下旨成立铁路总局,由李砚兼任总局督办。

修建铁路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李砚和苏清月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分阶段进行。他们先从京城开始,修建了一条通往五十里外通州的铁路,作为试验段。这段铁路虽然不长,但涉及桥梁、隧道和路堤等多种工程,为后续的铁路建设积累了经验。

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地方的地质条件复杂,需要修建桥梁跨越河流,或者开凿隧道穿过山脉。在修建跨越永定河的铁路桥时,工匠们遇到了桥墩基础不稳的问题,李砚借鉴了古代建桥的经验,采用 “沉箱法”,将巨大的木箱沉入河底,排出箱内的水,在箱内砌筑桥墩,终于解决了难题。

有些地方的百姓不理解铁路的好处,不愿意搬迁祖坟和房屋。李砚和苏清月亲自前往这些地方,耐心地向百姓解释修建铁路的好处,告诉他们铁路建成后,货物运输会更加便捷,物价会降低,出行也会更加方便。他们还制定了合理的补偿方案,给予搬迁的百姓充足的安家费用,最终赢得了百姓们的支持。

翠儿也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看到修路的工人大多是来自各地的农民工,生活条件艰苦,便组织了一批心灵手巧的妇女,成立了一个后勤服务队。服务队在铁路沿线设立了多个补给点,为工人送去热饭热菜、干净的衣服和常用的药品。冬天来了,她还组织大家缝制棉衣棉鞋,让工人在寒冷的天气里也能感受到温暖。

她还经常去看望那些因为铁路修建而搬迁的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有一户人家因为搬迁后找不到合适的住处,翠儿便亲自在新的安置点为他们挑选了一处宽敞的院落,并送去了桌椅板凳等生活用品。百姓们感动地说:“李夫人真是菩萨心肠,有您这样的官眷,是我们百姓的福气。”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五年过去了。在这五年里,大夏朝的铁路网已经初具规模,从京城出发的铁路已经延伸到了南方的扬州、西方的西安和北方的幽州,总里程达到了五千多里。蒸汽机车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每天都有数十列火车在铁轨上行驶,运送着旅客和货物,车厢里的铃铛声和蒸汽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新时代的乐章。

水泥、抽水机和水轮机的使用也更加广泛,南方的稻田里,抽水机日夜不停地灌溉着农田;北方的作坊里,水轮机带动着织布机和碾米机高速运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库日益充盈,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李砚因为功绩卓著,被皇上封为 “兴国公”,成为了大夏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公爵之一。皇上还赏赐了他一座宽敞的府邸,府邸里有一个巨大的花园,花园里种满了奇花异草。苏清月也因为在技术方面的贡献,被封为 “昭华县主”,成为了朝廷中少有的女性县主。

这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李砚、翠儿和苏清月站在京城的城楼上,俯瞰着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远处,一列蒸汽机车正冒着滚滚浓烟,沿着铁轨向远方驶去,像一条钢铁巨龙在大地上穿梭。城墙下,水泥铺设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脸上都带着安居乐业的笑容。远处的工厂里,烟囱林立,机器的轰鸣声隐隐传来,那是工业文明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崛起的声音。

“真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京城竟然变化这么大。” 翠儿靠在城墙的垛口上,看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感慨。她还记得刚到京城时,街道还是土路,遇到下雨天泥泞不堪,而现在,宽阔的水泥路上,马车和新出现的蒸汽汽车来来往往,井然有序。

李砚握住翠儿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是啊,这一切就像一场梦。但我们知道,这不是梦,是我们用双手一点点创造出来的。” 他转头看向苏清月,眼中带着感激,“清月,这一路走来,多亏有你相助。”

苏清月笑着摇了摇头:“兴国公言重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看到大夏朝能有今天的景象,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她的目光落在远处的铁路上,“这条铁路就像一条纽带,将全国各地连接在一起,不仅带来了物资的流通,更带来了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那是位于京城中心的钟楼在报时。钟声回荡在城市上空,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你看那边,” 苏清月指着城南的方向,“那里正在建造新的学堂,专门教授算术、格物和工学。我们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培养人才,只有这样,大夏朝的繁荣才能长久。”

李砚点头赞同:“你说得对。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已经奏请皇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让更多的百姓子弟能够上学读书,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翠儿也笑着说:“我也打算在府里开设一个女学,教女子们读书识字,还有纺织、医术等实用技能。女子也能为国家做贡献,不是吗?”

李砚和苏清月都惊讶地看着翠儿,随即露出了赞赏的笑容。李砚说:“翠儿,你这个想法太好了。男女平等,本就该如此。我全力支持你。”

苏清月也说:“我可以帮忙编写教材,还可以请一些有学问的女先生来授课。”

三人相视一笑,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这时,一个侍卫匆匆走上城楼,向李砚禀报:“国公爷,西域的使者到了,说带来了西域各国的礼物,想求见皇上,顺便参观我们的蒸汽机车和铁路。”

李砚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好啊,这是让西域各国见识我大夏朝实力的好机会。我们下去看看。”

三人走下城楼,前往皇宫。一路上,他们看到街道两旁的店铺里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有江南的丝绸、瓷器,有岭南的水果、香料,还有北方的皮毛、药材。这都是铁路带来的便利,让物资的流通变得更加便捷。

到了皇宫,皇上正在大殿上接见西域使者。使者们看到李砚和苏清月进来,都好奇地打量着他们。当他们听说眼前这两位就是蒸汽机车和铁路的发明者时,都露出了敬佩的神色。

西域使者的首领上前一步,恭敬地说:“尊敬的大夏皇帝陛下,尊敬的兴国公和昭华县主,我们早就听说了大夏朝的神奇发明,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我们西域各国也想修建铁路,不知大夏朝是否愿意派人指导?我们愿意用骆驼、玉石等珍贵物品来交换。”

皇上看向李砚,李砚上前一步说:“皇上,臣以为,这是一个促进西域与中原交流的好机会。我们可以派遣工匠和技师前往西域,帮助他们修建铁路,同时也可以与他们开展贸易往来,互利共赢。”

皇上点头同意:“好,就按兴国公说的办。”

西域使者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纷纷称赞大夏朝的慷慨和强大。

接见结束后,李砚、翠儿和苏清月陪同西域使者参观了蒸汽机车和铁路。当使者们看到蒸汽机车在铁轨上飞驰,拉载着大量的货物时,都惊叹不已。一个使者忍不住说道:“这简直是神的力量!大夏朝太厉害了!”

李砚笑着说:“这不是神的力量,是知识和智慧的力量。只要肯学习、肯钻研,就能创造出奇迹。”

使者们纷纷点头,表示要向大夏朝学习,回去后也要推广新式技术。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年春天。李砚和苏清月带领工匠们研制出了更先进的蒸汽轮船,能够在江河湖海中航行,大大提高了水上运输的效率。翠儿的女学也办得有声有色,培养了不少有知识、有技能的女子。

这一天,李砚站在海边,看着第一艘蒸汽轮船缓缓驶离港口,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自己刚穿越到这个时代时的迷茫和无助,想起了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想起了身边的伙伴们。

翠儿和苏清月走到他身边,陪他一起看着轮船远去。

翠儿轻声说:“李大哥,你看,我们做到了。”

李砚握紧了她们的手,目光坚定地说:“不,是我们一起做到了。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大夏朝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国家。”

海风吹拂着他们的头发,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他们的身后,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大帝国,他们的前方,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未来。他们知道,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