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4章

三月的春风吹绿了田间的麦苗,也吹热了“绿盟”的订单——自省会展销会结束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采购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仅古法酱菜和豆豉的月订单量就突破了五千坛,槐菊蜂蜜膏和老品种小米的销量更是翻了两番。合作社的办公室里,王秀琴抱着厚厚的订单册,指尖在纸页上反复摩挲,脸上满是喜悦又带着几分焦虑:“晚秋,这是这个月的订单统计,光北京那家‘优鲜超市’就订了两千坛酱菜、一千袋豆豉,还有上海的‘绿食优品’要订三千斤老品种小米,咱们现在的产能根本跟不上。我刚去仓库查了,酱菜只剩五百坛,豆豉也只够发八百袋,再不出货,就要违约付赔偿金了。”

林晚秋接过订单册,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纸张边缘被她捏得微微发皱,眉头也跟着皱起。自从古法产品走红后,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就一直满负荷运转:六位老技术顾问每天天不亮就到车间,盯着陶坛的发酵情况,连午饭都在车间门口随便扒两口;二十名工人分成两班倒,每班干满十二个小时,可即便这样,酱菜的日产量也只有两百坛,豆豉一百五十袋,远远赶不上订单增长的速度。更棘手的是,原材料供应也出现了缺口——制作酱菜的霜降白萝卜是去年冬天收的,库存已经见底,新一季的萝卜要到秋天才能收获,中间近半年的“空窗期”只能靠外购,可市场上的白萝卜要么口感偏软,要么农药残留超标;做豆豉的黑豆虽然能从邻县采购,但价格比去年涨了三成,算上运输费,每斤成本多了五毛钱,大幅压缩了利润空间。

“秀琴,你先联系各个采购商,语气放诚恳点,说明咱们现在的情况,把交货期延后一周,就说我们正在扩大产能,还会额外送他们一些槐菊蜂蜜膏当补偿,保证不影响他们的销售。”林晚秋放下订单册,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合作社的加工车间——车间的烟囱冒着淡淡的青烟,门口堆着刚运进来的陶坛,可这忙碌的景象,却赶不上订单增长的速度,“另外,你再跟邻县的黑豆供应商谈一谈,问他们能不能再降点价,咱们要是每月订五千斤以上,能不能按去年的价格算,要是实在不行,咱们就多订点,让他们送点运费补贴。”

王秀琴点点头,转身去打电话,手里的订单册被她紧紧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一块烫手的山芋。林晚秋则拿起系统终端,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想看看有没有解决产能问题的提示。屏幕刚亮起,一行淡蓝色的文字就跳了出来:“检测到宿主面临产能与供应链难题,解锁‘技术革新’主线任务:升级农产品加工技术,优化供应链体系,任务完成可获得‘智能加工设备补贴’及‘农产品溯源系统’权限。”

“智能加工设备补贴?还有溯源系统?”林晚秋眼睛一亮,嘴角忍不住向上扬起——升级加工设备能提高产能,解决交货难题;溯源系统则能让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产品来源,进一步提升品牌信任度,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她立刻打开任务详情,里面写着“需在一个月内完成加工车间智能化改造,建立覆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溯源体系,任务奖励包括50%的设备采购补贴及价值十万元的溯源系统搭建服务”,时间虽然紧,但只要抓紧时间,一定能完成。

林晚秋立刻召集团队开会,把任务和计划详细告诉大家。没想到,会议刚开始就出现了分歧——负责加工车间的老张第一个皱起眉头,他手里拿着车间的生产记录表,指尖在“发酵时间”那一栏反复点着:“晚秋,咱们现在的设备虽然老点,但都是按老人们的要求定制的,陶坛、竹筛都是老物件,要是换成智能设备,会不会影响产品的老味道?比如腌菜的发酵,老法子靠的是经验,什么时候翻坛、什么时候通风,全凭王老太他们的感觉,智能设备能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吗?万一温度高了,酱菜就酸了;温度低了,又发酵不充分,那损失可就大了。”

东沟村的王老太也跟着点头,她手里攥着一块刚腌好的萝卜干,轻轻咬了一口,眉头皱得更紧:“是啊晚秋,俺们腌酱菜靠的是手感和嗅觉,比如放盐,俺一抓就知道够不够,多一点就咸,少一点就没味,智能设备能比俺们还准?俺怕换了设备,酱菜就不是那个味儿了,到时候消费者不买账,咱们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林晚秋理解大家的顾虑,她从抽屉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资料,一份份递给老张和王老太,语气诚恳地说:“张叔、王老太,我知道大家担心味道变了,所以这次技术升级不是完全替换老设备,而是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用智能设备辅助生产。比如发酵环节,咱们会在陶坛里装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发酵环境,再根据老人们这几年的经验数据,设置最佳参数,这样既能保证每一批酱菜的味道一致,不会出现有的咸有的淡的情况,又能缩短发酵时间——以前要发酵一个月,现在二十五天就能好,产能一下子就能提高三成,咱们就能按时交货了。”

她又指着资料里的智能称重设备照片,凑近王老太,声音放得更柔和:“还有放盐,智能称重设备能精确到克,咱们可以先按老人们的经验,把盐的用量输入设备,比如十斤萝卜放八两盐,以后每次放盐,设备都会自动称重,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比手抓更准,还能减少浪费。您看这设备的显示屏,字又大又亮,您要是看不清,还能语音提示,特别方便。”

老张和王老太接过资料,仔细看着里面的设备参数和工艺流程图,眉头渐渐舒展开。王老太拿起智能称重设备的照片,用手指轻轻摸了摸屏幕上的按钮,嘴角忍不住向上扬:“要是真能保证味道不变,还能提高产能,俺们没意见。俺们老了,眼神和手劲都不如以前,有时候放盐也会出错,有设备帮忙,也能省点力,还能少浪费点原材料。”

解决了分歧,团队立刻行动起来。林晚秋带着技术员去市里的食品设备厂考察,前后跑了三家厂,对比了设备的参数、价格和售后服务,最终选定了一套智能发酵控制系统和两台智能称重设备。让她惊喜的是,因为有“智能加工设备补贴”,合作社只需要支付一半的费用,原本要花十万块的设备,现在五万块就能拿下,大大减轻了资金压力。设备运到合作社那天,老张和王老太早早地就站在车间门口等着,看着一个个崭新的设备被搬进车间,眼里满是好奇。厂家还派了技术员来安装调试,手把手教工人和老人们使用——王老太看着发酵罐里的传感器,又摸了摸智能称重设备的显示屏,忍不住笑着说:“这玩意儿还真神奇,俺们以前靠感觉,现在靠数据,以后再也不怕发酵出问题了,俺也能少操点心了。”

就在加工车间紧锣密鼓升级设备时,供应链的问题又冒了出来——邻县的黑豆供应商打来电话,语气强硬地说不仅不肯降价,还因为今年天气干旱,黑豆减产,下个月可能要再涨价两成。林晚秋拿着电话,眉头皱得紧紧的,手指在桌子上轻轻敲着:“李老板,咱们合作这么久了,能不能再商量商量?咱们每月订的量也不少,你要是涨价,咱们的利润就没了,到时候大家都不好过。”可电话那头的李老板却油盐不进,只说“爱要不要”,就挂了电话。

林晚秋知道,要是不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就算产能提高了,也会被“卡脖子”,到时候还是没办法按时交货。她决定亲自去邻县的黑豆种植基地看看,说不定能找到新的合作机会,或者能说服李老板降价。邻县的黑豆种植基地在三十公里外的青山村,林晚秋带着小李开车过去,路上还特意买了两箱水果,想着要是遇到李老板,能缓和一下气氛。

刚到基地,林晚秋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地里的黑豆苗稀稀拉拉的,叶子还带着点发黄,有的地方甚至干裂出了手指宽的缝。基地负责人老李蹲在地里,手里拿着一棵黑豆苗,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他看到林晚秋,连忙站起身,叹了口气说:“晚秋,你也看到了,今年冬天没下雪,春天又少雨,地里旱得都裂了缝,黑豆的长势比去年差远了,能收获的豆子只有去年的七成,价格肯定降不下来,要是再不下雨,可能还要减产,到时候别说涨价,能不能有货都难说。”

林晚秋蹲在地里,手指轻轻摸了摸干裂的土壤,又捏了捏黑豆苗的叶子,心里也跟着着急——这黑豆是做豆豉的关键原材料,要是断供了,豆豉就没办法生产,那上海“绿食优品”的订单就只能违约了。突然,她想起去年雪灾时获得的“抗寒小麦种子”,系统既然能提供抗寒种子,说不定也有耐旱的黑豆品种?她立刻打开系统终端,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果然,面板上弹出一行提示:“检测到宿主面临原材料供应难题,解锁‘优质品种培育’支线任务:引进耐旱黑豆品种,在青山村推广种植,任务完成可获得‘种子补贴’及‘种植技术指导’服务。”

林晚秋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她站起身,拍了拍老李肩膀,笑着说:“李哥,我有个好消息——我能拿到一种耐旱的黑豆品种,这种豆子的根系特别发达,能扎到地下两米深,就算地里旱,也能吸收到水分,不仅耐旱,产量还比普通品种高两成,而且颗粒更饱满,口感更好,更适合做豆豉。要是你愿意种,我可以免费提供种子,还请县农科所的专家来指导种植,咱们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以后你的黑豆,‘绿盟’全部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五分一斤,保证你不亏。”

老李一听,眼睛一下子亮了,手里的黑豆苗都忘了放下,他拉着林晚秋的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发抖:“晚秋,你说的是真的?要是真有耐旱的品种,我马上就种!今年的豆子要是减产,我这基地就要赔本了,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你这可是救了我啊!”

林晚秋笑着点头,从包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合作协议,递给老李:“当然是真的,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你看这协议,上面写得清清楚楚,种子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免费,收购价格也写得明明白白,你要是没问题,咱们现在就签。”

老李接过协议,飞快地看了一遍,拿起笔毫不犹豫地签了名字,生怕林晚秋反悔。回到合作社后,林晚秋立刻兑换了五千斤耐旱黑豆种子,用卡车送到青山村基地,还请县农科所的张研究员去青山村指导种植。张研究员带着技术员,手把手教农户们怎么选地、播种,还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灌溉方案——用滴灌代替漫灌,既能节约用水,又能让水分精准地输送到黑豆苗的根部,用最少的水保证黑豆的长势。老李每天都蹲在地里,看着黑豆苗一天天长高,叶子从发黄变成翠绿,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给林晚秋打电话时,声音里满是感激:“晚秋,谢谢你啊!这耐旱品种真好用,你看地里的苗,长得比去年还好,有了耐旱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以后再也不怕天旱了!”

解决了产能和原材料的问题,林晚秋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搭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她带着团队去东沟村的小米种植基地、青山村的黑豆基地,在地里装了高清摄像头,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记录;还给每块地的农产品都编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施肥记录、加工工序,甚至能看到王老太腌酱菜、张大爷做豆豉的实时画面,就像“亲眼看着产品做出来”一样。

溯源系统上线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好评——一位北京的客户在评论区留言:“扫了二维码,看到小米是在东沟村的地里种的,农户们都是手工除草,没打农药,施肥用的也是有机肥,吃得特别放心。以后买农产品,就认‘绿盟’的牌子,不仅味道好,还安全透明!”还有一位上海的客户说:“看到王老太亲手腌酱菜的画面,感觉特别亲切,就像外婆在老家做酱菜一样,以后会经常买。”

就在“绿盟”克服困难,订单和产能逐渐平衡时,又一个意外的机会找上门来——省电视台的《乡村振兴》栏目组给林晚秋打了电话,栏目组负责人语气特别热情:“林社长,我们看了‘绿盟’的资料,觉得你们用智能技术保护传统手艺、带动农户致富的模式特别好,想拍一期专题片,还要邀请你和王老太去省里录节目,向全省的观众介绍古法手艺和智能技术结合的经验,你看方便吗?”

林晚秋欣然答应,挂了电话后,立刻跟王老太说了这个好消息。王老太一听要上电视,既紧张又兴奋,连忙回家翻出压在箱底的蓝色对襟衫,洗了又晒,还让村里的裁缝帮忙改了改尺寸,生怕穿得不好看。录节目那天,王老太穿着崭新的蓝色对襟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拿着智能称重设备,对着镜头虽然有点紧张,但还是笑着说:“俺以前腌酱菜靠的是老经验,凭感觉做事,现在有了这玩意儿,又准又省力,还能让更多人吃到俺们的酱菜,俺高兴!俺们老手艺也能跟上新时代,不落后!”

林晚秋则在节目里详细介绍了“绿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计划,她手里拿着一张“绿盟”的发展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了合作的合作社和种植基地:“我们希望通过技术革新和互助合作,让更多的农户受益,让传统手艺焕发生机,让绿色农业走向全国。未来,我们还会引进更多优质品种,升级更多加工设备,让‘绿盟’的产品走进更多家庭,让更多农户过上好日子。”

专题片播出后,“绿盟”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一个台阶——不仅北京、上海的采购商纷纷加订订单,就连深圳、杭州的超市也主动联系林晚秋,想引进“绿盟”的产品;还有不少周边的合作社想加入互助联盟,希望能跟着“绿盟”一起发展。林晚秋趁热打铁,在四月初又举办了一次互助交流会,这次来了四十多家合作社代表,比上次多了一倍,会议室里坐不下,不少人只能站在门口听。会上,林晚秋详细分享了技术革新和供应链优化的经验,还拿出智能设备的使用视频和溯源系统的演示画面,让代表们直观地看到技术带来的变化。不少代表当场就表示要加入互助联盟,最终,林晚秋和十家合作社签订了互助协议,“绿盟”的队伍又壮大了。

交流会结束后,林晚秋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喝了一口水,系统终端就弹出提示:“‘技术革新’主线任务完成,获得‘智能加工设备补贴’剩余款项五万元,‘农产品溯源系统’权限已激活;‘优质品种培育’支线任务完成,获得‘种子补贴’两万元,‘种植技术指导’服务可随时调用。”

林晚秋看着提示,心里满是成就感,嘴角忍不住向上扬起。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春风吹在脸上,带着麦苗的清香——远处的加工车间里,智能设备在有序运转,显示屏上的数字不断跳动;青山村的黑豆地里,嫩绿豆苗长势喜人,在阳光下泛着绿光;东沟村的小米地里,农户们正在手工除草,脸上带着丰收的希望。她知道,“绿盟”又跨过了一道难关,离“全国知名绿色农业品牌”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这天晚上,合作社的院子里亮起了红灯笼,一串串灯笼挂在树上,像一串串红色的珍珠;院子中间搭起了一个小舞台,上面铺着红色的地毯,旁边放着音响和话筒——为了庆祝任务完成和订单突破,林晚秋组织大家办了一场热闹的晚会。王老太和几位老人穿着崭新的衣服,站在舞台上唱了村里的老歌谣,虽然声音有点沙哑,但充满了感情,台下的人都跟着轻轻哼唱;工人们表演了小品《车间趣事》,讲的是升级智能设备后的变化,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张研究员也难得放松,带着大家一起跳了广场舞,虽然动作有点笨拙,但格外认真。

林晚秋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手里拿着一杯果汁,心里暖暖的——她突然想起重生时的自己,那时的她,刚回到七零年代,一无所有,只是想在这个陌生的时代活下去,没想到,现在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还带着这么多农户一起致富,从一个小小的合作社,发展成了覆盖多个县区的互助联盟。

晚会快结束时,林晚秋拿起话筒,走到舞台中央,台下的笑声渐渐停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她看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王老太的笑容、老张的眼神、农户们的期待,心里满是感动:“各位乡亲们、朋友们,‘绿盟’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支持。这一路走来,我们遇到过雪灾、遇到过产能难题、遇到过供应链危机,但每次我们都一起扛了过来,靠的就是大家的信任和坚持。未来,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比如未来,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比如随着订单越来越多,物流成本可能会上涨,偏远地区的客户收不到新鲜产品;比如其他合作社看到咱们做得好,可能会模仿咱们的产品,用低价抢市场;再比如新引进的品种,可能会遇到不适应本地气候的问题。但我不怕,因为我知道,只要咱们还像现在这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王老太教会咱们守住老手艺的根,张研究员教会咱们用科学的方法种好地,老张和工人们教会咱们踏实干活不偷懒,还有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为“绿盟”的发展出力气。以后,咱们还要把互助联盟做得更大,让更多县区的合作社加入进来,一起建更大的种植基地,一起买更先进的设备,一起把“绿盟”的产品卖到全国,甚至卖到国外去!

我还记得去年冬天,雪灾压垮了不少农户的麦田,咱们“绿盟”一起铲雪、一起盖棉被,保住了大家的收成。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咱们不是孤军奋战,咱们是一家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咱们都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衬、互相支持。我保证,只要跟着“绿盟”干,咱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咱们的老手艺会越来越火,咱们种出来的粮食、做出来的产品,会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农民,也能靠自己的双手,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林晚秋的声音落下,台下先是安静了几秒,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还有人激动地喊着“好”“跟着晚秋干”。王老太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拉着身边的刘大娘说:“俺没看错人,晚秋这孩子,心里装着咱们农民。”老张也用力点头,看着舞台上的林晚秋,眼里满是敬佩——他一开始还担心智能设备会毁了老手艺,现在才明白,晚秋是在给老手艺找新出路,给农户们找好日子。

晚会的最后,大家一起唱起了村里的老歌谣,歌声在院子里回荡,飘向远处的麦田,飘向亮着灯的加工车间,也飘向了充满希望的未来。林晚秋站在舞台中央,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手里紧紧攥着系统终端——屏幕上没有新的任务提示,但她知道,新的挑战和机遇还在等着她。不过这一次,她不再是一个人,她的身后,站着一群愿意跟她一起奋斗的乡亲,站着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绿盟”。

夜深了,晚会散场后,林晚秋还站在院子里,看着树上的红灯笼。春风吹过,灯笼轻轻摇晃,像一个个跳动的希望。她抬头望向星空,心里默默念叨:重生这一回,我不仅要活下去,还要带着大家一起,把日子过成咱们想要的样子。未来还长,咱们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把“绿盟”的故事,写得更精彩、更热闹。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