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4章

李沐坐起身,微微前倾着身体,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只白瓷小碗,里面是母亲清晨亲自炖煮的鸡汤。

几粒饱满的枸杞沉浮其间,红得耀眼。

母亲亲自为他舀起一勺,轻轻吹散腾起的热气,送入口中。

“这滋味,是权势倾轧的冰冷朝堂里,唯有母亲才能给予的、无可替代的慰藉。”

“娘,我都长大了,自己来。”

“殿下。”

内侍总管轻声的呼唤,在门口响起,打破了这份难得的宁静。

“吏部侍郎崔明远,言有要事,求见殿下。

他说,此次是代表博陵崔氏,还有其他六家。”

“崔氏?”

李沐握着汤匙的手微微一顿,那勺温热的汤悬停在半空。

他缓缓放下瓷碗,声音沉静的得听不出波澜。

“吏部侍郎,崔明远?博陵崔氏的人?”

这几个字在他舌尖滚过,带着一种预料之中与更深警惕的分量。

“好了,传。

娘,我先去处理一些政事。”

偏殿,脚步声由远及近,沉稳,规律,带着一种久居上位者特有的、不容置疑的节奏感。

片刻,一个身着三品官袍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身形清癯,面容保养得宜,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来人正是吏部侍郎崔明远,他步履从容地踏入偏殿,目光锐利如鹰隼,瞬间便捕捉到端坐于主位之上的皇太孙李沐。

他并未因对方年轻而有丝毫怠慢,面上堆起恰到好处的恭敬笑容趋步上前,在距离书案五步之遥处站定,动作流畅而标准地躬身,长揖及地。

“臣,吏部侍郎崔明远,参见皇太孙殿下,殿下千岁!”

声音洪亮清晰,在偏殿内回荡。

李沐并未立刻叫起,只是平静地看着他,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一瞬,才淡淡开口。

“崔侍郎免礼,如此急切求见,所为何事?”

崔明远依言直起身,脸上笑容不变,甚至更添了几分恳切。

“殿下明鉴,秦王谋逆,太子战死,殿下监国,此乃天佑大唐之象。

然,百废待兴,朝堂各部院空悬之位甚多。”

他微微一顿,目光直视李沐,仿佛在观察这位年轻监国的反应。

“殿下,人才乃国之根本,殿下忧心国事,臣等看在眼中,亦是心急如焚。

值此用人之际,为国举贤,乃臣子本分,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话语恳切,句句不离为国分忧,姿态放得极低,然而那话语背后的力量,却沉甸甸地压了过来。

李沐指尖轻轻叩击着桌子,发出几不可闻的笃笃声。

他当然明白崔明远口中的举贤意味着什么,那日与心腹幕僚密议的情景犹在眼前。

偌大的三省六部,兵、刑、工、户、礼、吏,连同其下二十四司,经历了一番清洗,空缺很多。

尤其吏部,掌天下文官之选授、勋封、考课,权柄之重。

隋朝昙花一现的科举之光早已熄灭在战乱的尘埃里。

如今的大唐,虽立国不久,但举荐制,依旧是那根深蒂固。

他心中掠过一丝冷峭,重用寒门以制衡士族,是他深植于心的方略,但眼下,拔剑四顾,朝堂之上,真正能为他所用的寒门俊杰,寥若晨星。

而士族,尤其是根深叶茂的五姓七望,他们才是真正左右着朝局走向的庞然巨物。

哪怕正史上,强大如斯的太宗皇帝,都无法撼动七大家族的位置,夺得了帝位的武后武则天,斩杀其李家之人丝毫不心慈手软,依旧无法动得了七大家族,甚至到了后期,朝堂中的达官显贵更是以娶了七大家族女子为荣耀。

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们的意志,往往能轻易穿透看似坚固的宫墙。

李牧的目光落在崔明远那张看似谦恭的脸上,心中冷笑。

自己尚未腾出手来与这些盘踞千年的老狐狸周旋,他们倒好,嗅着权力的味道主动将爪子伸了过来,迫不及待地要控制朝堂?

“哦?”

李沐脸上终于浮现一丝极淡的、近乎于无的笑意,身体微微前倾,似乎被崔明远的话勾起了兴趣。

“崔侍郎忧国之心,本王甚感欣慰,只是不知,侍郎心中有何等贤才,可解这燃眉之急?”

崔明远等的就是这句话,他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色,面上却越发显得恭谨而郑重。

再次躬身,双手从宽大的袍袖中捧出一份早已备好的素绢名册,恭敬地高举过顶。

“殿下请看,此乃臣与几位同僚,殚精竭虑,多方察访,为国荐才之心血所聚!

名录中人,皆出身清贵,家学渊源深厚,自幼饱读诗书,深谙圣人之道,更兼品行端方,才干卓著!

皆为一时之俊彦,足可担当重任,为陛下分忧,为殿下效力!”

李沐缓缓抬手,示意在侧的内官。

“呈上来。”

内官趋步上前,双手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名册,小心翼翼地放在李沐面前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

“崔侍郎有心了。”

李沐的语气听不出喜怒,带着一种上位者特有的疏离。

“只是,国之官职,非私相授受之物,关乎社稷黎民,不可不慎。”

崔明远微微欠身,语气更加恳切。

“殿下所言极是,臣等岂敢以私废公?举荐之人,才德俱备,实乃为国为民计!”

随即开始如数家珍一般,将名册上几个分量最重的人介绍了一番。

随着声音告一段落,偏殿内陷入一种微妙的寂静。

崔明远微微喘息,带着一种完成重大使命般的释然,目光灼灼地望向李沐,等待着皇太孙的最终决断。

那姿态,恭敬中透着一丝志在必得。

李沐的目光,终于从那卷素绢名册上抬起,缓缓扫过崔明远那张写满为国举贤的脸,最终落在他那双深藏期待的眼眸深处。

李沐缓缓绽开一个笑容,这笑容温和、得体,甚至带着几分对老臣辛劳的体恤与赞赏。

“好。”

李沐的声音清晰地在偏殿中响起,带着一种一锤定音的意味。

“崔侍郎与诸位老臣为国求贤之心,忠心可见。

名录上所列贤才,皆为士族英才,家学渊源,名望卓著。

值此朝廷用人之际,本王岂能拒贤才于门外,寒了忠臣的心?”

“不过。”

李沐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话语却陡然转折。

“正如崔侍郎方才所言,官职非儿戏,关乎社稷黎民,不可不慎。

名册中人,才学品性,本王信得过诸位老臣。

然而治国理政,非坐而论道,需真才实干,经得起实务的磨砺与万民的审视。

凡此名录所荐之士,皆可量才授职,允其入朝为官,填补空缺。

但所有新进官员,皆需经政绩考验,以半年为期。

半年之后,本王带着吏部、御史台,将亲察其政绩,详考其德行。

凡能恪尽职守,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者,自当留任原职,依其才能功绩,或擢升,或嘉奖,前程不可限量。

若尸位素餐,庸碌无为,甚或贪渎枉法,有负圣恩、有负万民者。

无论其身负何等显赫门第,无论其背后有何等倚仗,一律降职查办。

崔侍郎,可听明白了?”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