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2章

吃过早饭,李秀兰挎上竹篮,里面小心地放着几个空布袋和一把小铲子,带着向晚再次前往后山坳。这一次,她们的目标明确——寻找野生灰树花,并且尽量完整地采集其根部的菌丝作为菌种。

一路上,李秀兰的心情明显比上次轻松不少,甚至偶尔会指给向晚看一些常见的草药,告诉她有什么用。丈夫的默许和婆婆的支持,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让她心里那块压了很久的巨石松动了些许。

向晚更是全神贯注,一双眼睛像探照灯一样,不放过任何一片潮湿背阴的角落。凭借上次的记忆和成年人的观察力,她很快再次找到了那几个生长点。

“妈!这里!还有好多!”向晚压低声音,带着兴奋指向一丛蕨类植物下方。

李秀兰赶紧凑过去,果然看到又冒出来一簇簇肥嫩的灰树花,显然这几天没人来过。

“哎哟,真是!看来这地儿就咱娘俩知道!”李秀兰喜出望外,连忙放下篮子,却没有急着采摘蘑菇。

她按照婆婆说的,先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将几朵最健壮、最肥硕的灰树花连根带土完整地挖出来,仔细地放进一个单独的布袋里,这是要带回去做菌种的。然后才将其他成熟的蘑菇小心地采下,放进另一个袋子。

向晚也在旁边帮忙,她手小动作轻,专门负责寻找那些藏在草丛深处、不易被发现的“漏网之鱼”。母女俩配合默契,效率很高。

忙活了大半天,带来的几个布袋都装得差不多了。菌种采集了不少,新鲜蘑菇也采了满满一篮子,比上次的收获还要多。

看着沉甸甸的收获,李秀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她直起腰,擦了擦额角的汗:“够了够了,这些菌种应该够试了。这些鲜蘑,咱赶紧拿回去,趁着新鲜,看能不能……”

她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向晚立刻接话,眼睛亮晶晶的:“妈,咱们不晒干了!鲜蘑是不是更值钱?咱们拿去镇上卖卖看?”她想起了货郎那巨大的价差。

李秀兰愣了一下,去镇上卖?她这辈子去镇上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更别提去卖东西了。心里本能地有些发怵。

“镇上……那么远……而且,咱也不认识人,卖给谁啊?”李秀兰犹豫道。

“咱们可以去集市上卖啊!”向晚根据模糊的记忆建议道,“我听说镇上逢集的时候,好多人拿东西去卖呢!赵老四媳妇的笸箩不就是卖到镇上了吗?她肯定知道价钱!”

提到赵老四媳妇和价钱,李秀兰想起了上次货郎来时的情景,心里活泛了一些。是啊,鲜蘑肯定比干蘑值钱,如果真能直接卖到镇上,跳过货郎那个中间环节,肯定能多赚点!

“行!”李秀兰一咬牙,下了决心,“明天就是逢集!咱明天一早就去镇上!”

第二天天不亮,李秀兰就起来了。她把新鲜蘑菇仔细地挑拣了一遍,去掉杂质,用干净的湿布盖好,放进篮子里。又向婆婆王福玉低声交代了几句,拜托她照看一下向阳。

向晚也早早醒了,兴奋又紧张。这是她重生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尝试”。

母女俩踏着晨露出发了。镇上离村子有十几里山路,走得李秀兰气喘吁吁,向晚的小短腿更是跟灌了铅一样沉,但她咬牙坚持着。

到达镇子时,日头已经升得老高了。集市上果然热闹非凡,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各种农产品、手工品琳琅满目。

李秀兰从未经历过这种阵仗,紧张得手心冒汗,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把篮子放下,却不好意思开口吆喝,只是局促地站着。

向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自己不能表现得太突出,但也不能干等着。

她仰起头,用清脆的童音,对着路过的人小声说:“叔叔阿姨,看看新鲜的山蘑菇吧,刚采的,可鲜了……”

孩子的叫卖声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很快,一个提着菜篮子的中年妇女停了下来,掀开湿布看了看:“哟,这灰蘑挺新鲜啊!怎么卖?”

李秀兰紧张得脸都红了,讷讷地说不出价钱。她根本不知道行情。

向晚赶紧插话,她记得货郎收干蘑是二块钱一斤,但鲜蘑的价格……她急中生智,想起后来模糊的物价概念,大胆地猜了一个:“六毛钱一斤!”这个价格比干货便宜,但又远高于货郎的收购价。

那妇女皱了皱眉:“六毛啊?有点贵了吧?便宜点。”

李秀兰一听人家嫌贵,更慌了,下意识就想降价。

向晚却抢先一步,指着蘑菇说:“阿姨,您看多新鲜啊,还带着露水呢!炖汤炒菜都鲜得很!山上采的可不容易了!”

那妇女被小丫头一本正经的样子逗笑了,又看了看蘑菇确实新鲜,便说:“行吧,小丫头真会说话。给我称一斤。”

李秀兰赶紧拿出带来的那杆小秤,手忙脚乱地称了一斤。那妇女爽快地付了六毛钱。

第一笔生意做成!虽然只有六毛,但李秀兰握着那带着体温的硬币,手都在发抖,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喜悦。

有了开头,后面就顺利了些。陆续又有人被新鲜的山蘑吸引,过来问价、购买。向晚在一旁用童言童语帮着推销,李秀兰也渐渐放开了些,虽然还是不怎么会吆喝,但称重、收钱利索了不少。

不到一个时辰,一篮子鲜蘑竟然卖完了!最后算下来,一共卖了三块三毛钱!

看着手里那一小把零零碎碎的毛票和硬币,李秀兰激动得眼圈都红了。三块三毛钱!这得卖多少鸡蛋才能换来啊!而且省去了被货郎压价的环节!

“晚晚……咱们……咱们真的卖掉了?还卖了这么多钱?”她简直像是在做梦。

“嗯!”向晚也开心地点头,心里同样激动。这证明她的思路是对的!跳过中间商,直接面对消费者,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李秀兰紧紧攥着钱,像是攥着无价之宝。她第一次感觉到,赚钱,似乎也不是完全看不到希望。

她拉着向晚,先去买了家里急需的盐和火柴,又狠狠心,称了半斤肥肉膘——已经很久没见过油腥了。最后,她还记得女儿想认字的事,犹豫再三,在一个旧书摊前停下,花1毛钱买了一本最便宜的、边角都磨烂了的《新华字典》。

“妈也不认得几个字,这字典……你自己慢慢琢磨……”李秀兰把字典递给向晚,语气里充满了期盼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豪赌般的决心。

向晚接过那本沉重的字典,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暖又涨。

回去的路上,李秀兰的脚步轻快了许多,嘴里盘算着:“……这鲜蘑这么受欢迎,下次咱还来!等咱自己种的蘑菇出来了……哎哟,那得卖多少钱啊……”

阳光洒在母女二人身上,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这一次小试牛刀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点燃了李秀兰心中真正的希望之火。

她开始真正相信,女儿说的种蘑菇,或许真的不是痴人说梦。

而向晚,看着母亲焕发出光彩的侧脸,心里也充满了更大的动力。

第一步已经成功迈出,接下来,就是全力投入到蘑菇的培育中了。

她低头看了看怀里那本破旧的字典。

知识的武器,也已经到手。

未来,似乎真的透进了一丝光亮。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