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些知识要问她那个秀才爷爷才能弄明白,也或者,爷爷也不知道,毕竟这只是一个偏僻的小镇。不过,听说爷爷年轻时是去过两次京都的,待的时间还不短。他跟同窗到府城考举人,然后又跟同窗一起去京都长见识,也算是游学了。
只可惜后来考了几次,都没有中举,反而两个平时才学功底都比不上他的同窗却考中了。爷爷就有些心灰意冷,再加上家中父母相继去世,爷爷成为一家之主,要考虑的问题就多起来了。
自此以后,爷爷就没有再去赶考,而是一心一意地在学馆里做先生,并承担起一个大家长的责任。
但多次赶考与两次去京都游学的经历,也让爷爷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其中最有用的莫过于学会说官话了。无论是教学馆的学生,还是教儿孙,爷爷都是用官话教学。这也让学馆的学生获益不少,出去游学及去赶考,都用官话跟别人交流,别人便不敢小瞧。而家里的子孙,大多都能听懂官话,跟着读书的,官话就基本说得很流利了。
在骆依依的印象中,爷爷骆浩然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不严重。闲暇的时候,不但会教孙子们读书写字,也肯教孙女们读书。当然也要孙女们肯读书才行啊,她几位堂姐就觉得女子读书没有用,还是学织布、绣花,做衣服,这些女子该学的东西才有用。
所以跟着爷爷读书识字的孙女并不多,而骆依依却是跟着爷爷读书最久的孙女,也是爷爷最喜欢的孙女。她姐骆依丽与堂妹骆依晗都是看到骆依依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觉得被比下去了,不服气才跟着骆依依一起去爷爷房里读书的。
今天是九月三十了吧,又到了一旬休假的时间了,她的秀才爷爷要回来了。
“爷爷”、“爷爷!”
“爹,您回来了!”
“爹!”
“嗯,我回来啰!”
骆依依跑出厨房门时,手里还拿着一根木头,她正在灶间烧洗澡水呢,听见外面一阵喧闹,就急忙跑出来了。
骆依依想看看这个老头是不是她梦中的那个模样。出去一瞧,嘿,还真是个儒雅的老头,看起来也不显老。在古代农村五十多岁的人大多很老了,“年过半百”这个词一听就是形容老人的,所以,在爱显摆自己年轻的现代,人们很少用这个词来形容五十多岁的人。可爷爷五十有七了吧,看着倒是与大伯骆志博差不多大。
骆依依不由得想,爷爷肯定是个乐观的老头,不然,就是会保养身体。要不,怎会看起来这么年轻呢!
“爷爷”骆依依也跟着喊了一声,只见这老头边笑眯眯地连声应着,一边踱着方步,走近厨房,然后将手里的一个包袱交给了站在一边的奶奶。
骆依依不由得回头瞅了眼,哇!好家伙,这走廊上大人,小孩,还有抱着奶娃娃的,站成一长串,最少有几十个人!骆依依不由得感慨:爷爷真厉害啊,子子孙孙的,好壮观啊!还没算嫁出去的女儿、孙女,还有女婿、孙女婿、外孙、外孙女呢!
其实骆依依现代的爷爷膝下的儿孙也有十几个,也是个大家族,但大家不住在一块,有的甚至不同市不同省,能聚在一起的机会实在不多,有好些表哥表妹,堂嫂什么的,骆依依还没见过呢,哪像这里,住在一个围屋里,时时见面,要多热闹就有多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