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2章

“依依姐,走,去厨房!”骆依晗笑嘻嘻地凑上来:“我们叫依丽姐给我们弄饭团吃。”

骆依依有点好奇,吃什么饭团?是像现代寿司那样的吗?

“你这馋嘴猫,把手洗干净再进来!”骆依丽用脸盆盛了半盆子水放在厨房门外的走廊上,让她们洗手、洗脸。

骆依依洗了一把脸,跑进厨房看两个姐姐做饭。只见骆依丽正用木勺子在平时烧水的大铁锅里搅拌;六堂姐骆依笑在一旁摘菜、洗菜。骆依依踮起脚尖,伸出手;“姐,我要喝粥水!”骆依丽拍了拍她伸过来的手,嗔怪道:“再等会,还没到火候呢!”骆依依便帮忙在灶下烧火。

骆依丽叫了依晗与依依来看火候,告诉她们:“煮饭,不够火候,饭就会太硬;煮久了,米烂了,变成粥,就不香了!”然后又说:“你们学着点,明年农忙,就该你们俩做饭了,到时别做不好。”

骆依依口里应着,脑海里却闪出一个画面:那是作家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片断,三仙姑正伏桌入仙境,却又担心锅里正在煮着的米饭,就悄悄地示意一旁的女儿小芹,提醒她“米烂了”。被旁边的人听到了,这事就传开了。后来,人们只要见到三仙姑,就会取笑她:“米烂了没有?”

骆依依看过几遍这篇小说,每次读到这里就忍俊不禁。骆依依觉得这部小说描写的一些场面、语言跟这客家农村还很相似。看这做饭,就要注意“米烂了没有”,这不是一样的吗!

一旁的骆依晗则两眼盯着铁锅,一面跟骆依依咬耳朵:“依依,等会吃‘生心饭’别让弟妹们看到,看到就吃不成了。”骆依丽却又听到了,白了她一眼:“弟妹才没有你们嘴馋呢!学着点,以后煮得不好,看不被大人骂!”

骆依晗笑嘻嘻的,随口应道:“知道了!知道了!依丽姐,我们不是正在学嘛!”

骆依依知道每到农忙,一大家子是一起插秧、一起收割稻子的,家里的孩子也一起做饭。特别是夏收,一边要忙着快点把稻子收回来,一边又要忙着翻地播种插秧,那是要忙翻天的。那个时候,孩子们也是当大人用的。家里的孩子有大有小。不会做饭的坐在灶下角里烧火,还要去摘菜、洗菜,总之,个个都忙得团团转。

现在是秋收,只管稻子收回来,不用再播种下去,所以还要轻松些。明年,骆依笑、骆依丽就满十三岁了,便可以到田地里与大人们一起干活了。那这做饭的事情自然就往下排,分派到依依、依晗两人身上了。

过了半刻钟的样子,相当于现代的七八分钟,骆依丽才拿了一个大竹篮,放置在一个干净的大木盆上面。用木勺子把锅里面煮得半开的饭粒舀入竹篮中,没一会儿,骆依依就看到了木盆子上那泛着米香的浓稠米浆,馋得口水都要要流出来了。

这就是客家人俗称的“粥水”、现代人说的米桨。骆依依记得以前跟同事去一个客家农庄吃饭,听朋友介绍,说农庄的特色就是吃“红薯片饭甑饭”。当大家团团坐在餐桌上等茶水时,却发现服务员送上来的却是一杯杯冒着热气的香浓米桨。这给了骆依依他们一个很大的惊喜,后来,也如愿吃到了红薯片饭甑饭,骆依依觉得也不是特别美味,倒是这米桨,让她怀念到如今。

“来,帮忙把饭粒倒入饭甑上!”骆依丽叫住这两个馋嘴的家伙。

骆依依放下刚拿起的碗,上前道:“姐,我来帮你!”

骆依依帮着把竹篮子里半生不熟的饭粒倒入饭甑里。骆依丽才让两人喝上了米桨,骆依依边喝着米桨,边打量着这蒸饭的工具——饭甑,与现代的蒸笼、笼屉相似,不过,这做饭的工具好大啊!骆依依想起自己蜗居里的小电饭煲,不由得吐了吐舌头。

骆依依以前听叶璇的爸妈说过这种做饭工具,他们还说当时穷,吃不上白饭,每次蒸饭时都要加红薯片混进去。那现在呢!是粮食足够,还是因为红薯还没有从“外番”传入这里?

如果遇到灾年,粮食不够的话,这红薯可是很能冲饥的。并且红薯也更加耐干旱,又不挑地,就是山坡上也能种活。

骆依依觉得,这事很重要,一定要想办法看看这“大启国”有没有传入这种作物,如果没有,南越不是沿海吗?那就想办法让出海的商人把一些种子带回来。

等骆依依发完呆,回过神来,骆依晗已经捧着半碗加了点油盐的“生心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了。骆依丽也给骆依依留了半碗,但骆依依没有吃,让给辛苦忙碌半天的姐姐吃了。她帮依丽把米桨一碗碗地盛起来,放在八仙桌上,等弟妹们过来喝。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