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2章

一、北境巡边定方略,蒙恬督建万里城

秋收刚过,咸阳城外的官道上便扬起一阵烟尘。刘欣梅(扶苏)率领蒙恬、王离等将领,以及两千轻骑,踏上了北境巡边之路。车驾出关中、过上郡,一路向北,越靠近长城旧迹,沿途的景象便越显萧瑟——匈奴南下时留下的残垣断壁仍在,不少村落空无一人,仅存的百姓也多是面黄肌瘦,见了朝廷的队伍,才敢从地窖中探出头来。

行至云中郡时,王离率部前来迎接。他指着城外一片荒芜的草原,声音沉重:“监国,去年匈奴冒顿单于南下,这里的牧草被烧、牛羊被抢,百姓要么被杀,要么逃往南方。如今虽已收复失地,却连放牧的人都凑不齐了。”

刘欣梅翻身下马,蹲在干涸的河床旁,抓起一把沙土。风一吹,沙土从指缝间滑落,露出底下坚硬的土层。“北方多风沙,又常遭匈奴袭扰,仅靠驻军防守远远不够。”他起身看向蒙恬,“蒙将军,当年始皇帝修筑长城,虽劳民伤财,却也挡了匈奴数十年。如今我们要修长城,但要换个修法——不征徭役,改用军卒与自愿参与的百姓,朝廷管饭、给工钱,你看可行?”

蒙恬眼中一亮,立刻躬身应道:“监国此策甚善!如此一来,既不会加重百姓负担,又能让长城尽快修好。臣建议,此次修城以‘补旧筑新’为原则:旧长城仍能使用的段落,加以修缮加固;损毁严重或无城垣的险要地段,再新筑城墙。同时,在长城沿线每隔五十里设一座烽燧,三十里建一座戍堡,形成联防之势,匈奴一旦来犯,我们能立刻知晓、迅速驰援。”

王离也补充道:“云中郡、九原郡一带多山地,可就地取材,用石块垒墙;东胡郡那边多黄土,可筑夯土城墙,既节省成本,又能适应本地地形。臣愿率部先清理旧长城的废墟,为后续筑城打下基础。”

刘欣梅点头,当场定下北境长城修筑方略:以蒙恬为总督监,统管长城修筑事宜;王离率三万边军负责旧长城清理与险要地段守卫;从关中、上郡调拨粮草,由陈武负责运输;同时张贴告示,招募北方百姓参与筑城,每日发放粮食二斗、铜钱五枚,家中有老人孩子的,还可额外领取冬衣布料。

告示贴出后,北方百姓纷纷响应。不少逃往南方的百姓听闻消息,也陆续返回故乡,加入筑城队伍。短短一月,参与筑城的军民便达十万之众,长城沿线的工地上,到处是夯土、垒石的号子声,萧瑟的北境渐渐恢复了生机。

二、河渠淤积酿水患,项梁领命治江河

就在北境长城如火如荼修筑之时,中原地区却传来了坏消息——黄河下游的济阴郡、东郡一带,因连年战乱,河渠无人疏浚,夏季暴雨过后,河堤溃决,大片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

急报送到咸阳时,刘欣梅刚从北境返回。他看着奏报上“淹没良田三十万亩,百姓无家可归者逾万户”的字样,眉头紧锁:“黄河乃中原母亲河,却也常为中原之患。当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让蜀地成天府之国;郑国修郑国渠,让关中沃野千里。如今中原河渠淤积,若不及时治理,恐生更大灾祸。”

项梁上前请命:“监国,臣早年在楚地时,曾参与过芍陂的修缮,略懂河渠治理之法。臣愿前往中原,主持河渠疏浚之事,定能缓解水患,还百姓良田。”

刘欣梅欣然应允,同时任命曾主持过关中水利的水工郑国之孙郑平为副使,协助项梁;调拨五万石粮食、两千把铁锹、一千辆牛车,作为治河物资;又从归降的秦军旧部中,挑选五千熟悉中原地形的士兵,作为治河民夫的护卫,防止流寇袭扰。

项梁与郑平抵达济阴郡后,第一时间勘察河道。他们沿着黄河下游行走数十里,发现河道淤积最严重的地方,是济阴郡与东郡交界处的“九曲湾”——这里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沉积,河床比周边农田还高,一旦暴雨,河堤必溃。

“此处若不彻底疏浚,即便加固河堤,来年仍会溃决。”郑平指着九曲湾的河床,对项梁说,“我们需先挖开弯道外侧的河堤,让黄河改道,沿着笔直的新河道流淌,再清理旧河道的泥沙,将其填到低洼处,既能疏通河道,又能增加耕地。”

项梁采纳了郑平的建议,立刻组织民夫开工。他将民夫分为三队:一队负责挖掘新河道,一队负责加固新河堤,一队负责清理旧河道的泥沙。为了加快进度,项梁还发明了“分段治河法”——将整个治河工程分为数十段,每段由一名小吏负责,限期完成,提前完成的队伍可额外领取粮食奖励,拖延的则会被问责。

治河工地上,百姓们干劲十足。家住济阴郡的老农张老汉,儿子在战乱中死去,家中只剩他和小孙女。他对身边的民夫说:“朝廷不仅免了我们的赋税,还管饭给工钱,就是为了让我们有田种、有饭吃。这河治好了,我们的日子才能安稳,就算累点,也值了!”

然而,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却遭遇了难题——新河道需要穿过一片沼泽地,这里的泥土松软,刚挖好的河道第二天就会塌陷。郑平见状,让人运来大量的芦苇和碎石,先在沼泽地中铺设一层芦苇,再铺上碎石,最后填上夯土,如此反复,终于解决了河道塌陷的问题。

历经四个月的努力,黄河下游的疏浚工程终于完工。新河道笔直通畅,水流湍急,泥沙不再沉积;旧河道的泥沙被清理后,变成了两万多亩良田;项梁还在河道两岸修建了数十座水闸,既能在雨季泄洪,又能在旱季引水灌溉。

当刘欣梅派来的使者抵达济阴郡时,看到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被淹没的农田重新种上了冬小麦,百姓们忙着收割庄稼,脸上洋溢着笑容。使者将治河成功的消息传回咸阳,刘欣梅大喜,下令封项梁为“河渠侯”,郑平为“水工令”,并将治河的经验推广到全国,让各地都疏浚河渠,兴修水利。

三、匈奴窥伺扰边境,王离诱敌破敌营

冬去春来,北境的长城修筑已完成大半。蒙恬正率部在九原郡加固一段旧长城时,斥候传来急报:冒顿单于率领五万匈奴骑兵,再次南下,袭扰东胡郡的边境,劫掠了三座戍堡,杀死了百余名边军士兵。

蒙恬立刻召集将领商议对策。王离请战道:“匈奴人素来狡猾,打了就跑,若我们率军追击,恐会陷入他们的埋伏。不如我们设下诱饵,引他们来攻,再一举将其歼灭。”

蒙恬点头:“具体说说你的计策。”

“东胡郡的黑山口,是匈奴南下的必经之路,那里地势险要,两侧是高山,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王离指着舆图,“我们可在黑山口的两侧山上埋伏重兵,再派一支弱旅假装守卫戍堡,引诱匈奴进攻。等匈奴大军进入黑山口后,我们再封锁山口,从山上向下发起攻击,定能将其全歼。”

蒙恬采纳了王离的计策,立刻调兵遣将:派五千老弱边军驻守黑山口附近的戍堡,故意露出防备薄弱的假象;王离率三万精锐边军,埋伏在黑山口两侧的山上,携带大量的滚石、擂木和弓箭;蒙恬则率两万骑兵,驻守在黑山口后方的平原上,防止匈奴突围。

冒顿单于率军抵达黑山口后,见戍堡内的边军老弱不堪,心中大喜:“大秦的边军不过如此!传令下去,攻破戍堡,抢夺粮草,然后继续南下!”

匈奴骑兵蜂拥而上,戍堡内的边军假装抵抗了一阵,便弃堡而逃。匈奴骑兵占领戍堡后,发现里面只有少量粮草,冒顿单于顿时察觉不对:“不好,我们中计了!快撤!”

可此时已经晚了——王离一声令下,两侧山上的边军同时发起攻击,滚石、擂木如同暴雨般砸向匈奴骑兵,弓箭更是密集如蝗。匈奴骑兵挤在狭窄的黑山口内,无处躲闪,纷纷倒地,惨叫声不绝于耳。

冒顿单于见状,亲自率军冲锋,想要冲破山口。就在这时,蒙恬率领两万骑兵从后方杀来,与王离的部队前后夹击。匈奴骑兵腹背受敌,军心大乱,纷纷溃散。冒顿单于奋力拼杀,才带着少数亲信突围而逃,五万匈奴骑兵,最终只有不到一万人生还。

黑山口之战后,匈奴元气大伤,再也不敢轻易南下袭扰。蒙恬趁机加快长城修筑进度,同时在长城沿线设立了“互市”——允许匈奴人用牛羊、马匹换取中原的粮食、布匹和铁器。匈奴人因战乱失去了不少牛羊,见有互市,纷纷前来交易,北境的局势渐渐稳定下来。

王离在黑山口之战中立下大功,刘欣梅下令封他为“九原侯”,并赏赐黄金百斤、绸缎千匹。王离却将赏赐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士兵,他对士兵们说:“这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一起拼来的。只有我们团结一心,才能守住北境,让百姓安居乐业。”

四、咸阳新政结硕果,百官劝进登帝位

随着北境安定、中原水利兴修完成,大秦的国力日渐强盛。新政推行三年来,百姓的赋税减轻了,农田的产量提高了,商业也日益繁荣。咸阳城内,商铺林立,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各地的学堂里,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边境的互市上,中原与匈奴的商人往来频繁,一片和平景象。

这一日,咸阳宫的议事厅内,蒙恬、项梁、章邯、英布等文武百官联名上奏,请求刘欣梅登基称帝:“监国临危受命,诛灭逆贼,平定叛乱,安定边境,推行新政,让大秦重现生机。如今天下归心,万民拥戴,监国当登基称帝,以承天命,以安天下。”

刘欣梅看着奏折,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三年前,自己从上郡起兵,历经南征北战,平定了赵佗、田荣等叛乱,击退了匈奴、羌胡的入侵,推行新政让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如今百官劝进,万民拥戴,登基称帝似乎已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他还是犹豫了:“我本是为了诛灭逆贼、还大秦清明才起兵,如今若登基称帝,恐会被人误解为贪图皇位。”

蒙恬上前一步,恳切地说:“监国,天下百姓需要一个稳定的朝廷,大秦需要一个英明的君主。您若不登基,各地的割据势力仍会心存侥幸,匈奴、羌胡也会认为大秦无主,再次兴兵来犯。为了大秦的长治久安,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您必须登基称帝!”

项梁也补充道:“监国推行的新政,已让百姓深受其益。您登基后,可继续推行新政,让大秦更加繁荣昌盛。这不是贪图皇位,而是肩负起天下的重任!”

百官纷纷附和,请求刘欣梅登基。刘欣梅看着百官恳切的眼神,又想起北境长城上军民忙碌的身影、中原田野里百姓丰收的笑容,终于点头:“既然百官拥戴,万民期盼,我便顺应天命,登基称帝。但有一点,登基后仍需推行新政,轻徭薄赋,重视农业,加强边防,让大秦的百姓永远过上太平日子。”

百官闻言,齐声欢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百官开始筹备登基大典。他们选定了次年正月初一作为登基之日,同时派人前往全国各地,宣告刘欣梅即将登基称帝的消息。百姓们听闻后,纷纷自发地准备庆祝活动,有的张贴喜庆的对联,有的排练歌舞,有的准备献上家乡的特产,整个大秦都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

这一日,刘欣梅立于咸阳宫的露台之上,望着远方。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咸阳城的街道上,百姓们正在忙着筹备庆祝活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知道,登基称帝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将肩负起大秦复兴的重任,继续推行新政,加强边防,让大秦重现往日的辉煌,让天下百姓永远过上太平幸福的日子。

夜色渐深,咸阳宫的灯火渐渐亮起,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照亮了大秦的未来。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