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2章

此时的熊国军队已经装备T-18坦克、BA-27装甲车,还出动强大的重炮群,外加上百架先进战机,士兵作战意志也极强。战斗力跟东北军已经不在一个层次。

一场仗打下来,东北军上万士兵死伤、被俘。

精锐的第17旅拼光,旅长韩光第阵亡,东北军元气大伤。

张汉卿光速滑跪,签订《伯立协定》,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本来南边就有个死敌东瀛,现在倒好,北边的熊国也给得罪了。

这场仗打没了张汉卿和东北军的威信,也打醒了鬼子,让他们看到了东北的虚弱和外强中干。

间接促进了两年后的“九一八”。

可以说如果没有少帅迷之自信的出兵,整个抗战局势都将大不相同。

俗话说得好,不怕富二代花天酒地,就怕富二代想证明自己。

可见“头脑清醒”这四个字,有多难做到。

好在现在少帅的躯体中,有着一个后世灵魂,已经将这件事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完全知晓。

常申口头上的“出兵帮忙”纯属放屁,他坐在南方,摇着笔杆子,就想让奉军去捅北方这头巨熊的马蜂窝。

打输了,奉军损兵折将,他正好削弱奉军;打赢了,功劳是他‘中央领导有方’,国权是他‘革命外交’的胜利。

可奉军若按兵不动,一顶“软弱卖国”的大帽子,转眼就会通过他的舆论机器扣到张汉卿头上!

毕竟张汉卿是名义上的东北边防军总司令。

这是作为穿越者最痛苦的地方,明知未来的走向,却不得不在这泥潭般的政治博弈中周旋。前方是火坑,后面是打着“爱国”旗号的推手。

他沉默了片刻,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权衡利弊。

最终,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已然有了决断。

“谭海。”

“在。”副官应声上前。

“记录,给金陵回电。”

他字斟句酌,口授电文,语气平静却暗藏机锋:

“汉卿深知滨绥铁路事关国权,必当竭力争取,一刻不敢或忘。然东北甫定,百废待兴,军力未充,仓促行事恐反损国威。”

“若总司令决意于此,汉卿恳请中央予以实质支持,调拨军饷、械弹,东北军方能有所凭恃。”

“俟准备充分,汉卿自当择机与熊国严正交涉,不负中央所托……”

电文滴水不漏,既表达了“爱国”立场,又巧妙地把皮球和难题踢了回去,更暗含了“要钱要枪”的实际要求。

常申不是喜欢打嘴炮么?那他就好好陪后者打打。

总之,先拖住。

等熬到明年仲原大战,就该对方放下身段来求人了。

谭海迅速记下,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次无声退下。

书房里重归寂静,张汉卿望向窗外,奉天城的轮廓在冬日朝阳下逐渐清晰。

他心里清楚,滨绥铁路的隐患将来肯定要解决,但得慎办、缓办、细细办……

为东北,争取到更多的准备时间。

下午。

帅府,东楼办公室。

翁之麟一脸无奈,几乎是半推半请地将一位神情执拗的年轻工程师带了进来。

“总司令,您给评评理。”翁之麟苦笑着指向身旁的人,“这位钟毓灵钟工,揪着我问了三天了,非要我带他来见您,问个明白……我是实在没辙了。”

钟毓(yù)灵扶了扶眼镜,尽管面对的是威震东北的少帅,他的语气却依旧带着技术员特有的执拗:“总司令,卑职冒昧。”

“关于新式‘狂风’重机枪,我有两个问题实在想不通,寝食难安,恳请您解惑。”

张汉卿放下笔,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位历史上本该在关内大放异彩的天才,“但说无妨。”

“其一,”钟毓灵立刻开口,问题直指核心,“马克沁的水冷虽重,但确保障了持续射击。‘狂风’改用气冷,如何解决散热难题?”

“若打几百发就枪管发红,岂不成了烧火棍,如何担当营级火力支柱?”

现今马克沁重机枪被广泛列装于各国军队,是经历过时间和实战双重考验的,所以奉天兵工厂才进行仿制。

可少帅一句话,就要把产线推倒重来,这让人很不理解。

“问得好。”张汉卿微微一笑,走到一旁的黑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枪管示意图,“所以它不仅是气冷,更是特地采用了可快速更换的枪管。”

“看这里,双层散热槽设计,用普通车床就能加工。一根枪管打热了,副射手徒手十秒内就能换上一根冷的。”

“理论上,只要有三五根枪管轮换使用,在弹药充足情况下它的火力可以永不停歇。这,才是真正的持续射击。”

钟毓灵镜片后的眼睛瞬间亮了,他立刻在脑中验证着这个设计的可行性,下意识地喃喃道:

“十秒之内更换枪管,完全可以和换弹同时进行,不用额外耽误时间。”

“这办法,倒是新奇……”

以往人们设计机枪时,都是琢磨着怎么让枪管更耐用,更方便散热,以此来提升火力持续性。

但张汉卿的思路却迥然不同,他居然在枪弹之外,又加了几根枪管用于更换,这样一来,即便散热片少,也不用担心过热问题。

而且更少的散热片能方便减重。

这种设计思路虽然看起来天马行空,但实际上可行性极高。

身为军工专家,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精髓。

想到这,他猛地抬起头,问出了第二个,也是他最为纠结的问题:“即便如此,我们为何不直接在现有的12.7毫米马克沁上改进?”

“非要重新设计一款新枪,还要配套全新的12×100毫米弹药?”

“这需要改动生产线,耗费巨大,是否值得?”

“值得!”张汉卿的回答斩钉截铁,“原因只有两个,减重和通用!”

他用力在黑板上写下“18公斤”这几个字。

“全新的设计和材料,能把12毫米口径的‘狂风’重量控制在20公斤以内!射手一人就能扛着枪身机动,三人小组就能形成完整战斗力。”

“算上18公斤的三脚架,它总重量也不过36公斤。”

“你想想,这比需要骡马拖曳、六七人伺候,还得有水才能使用的12.7毫米马克沁,灵活了多少?”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