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2章

贾张氏走后,易中海立刻去找了刘海中和闫埠贵。

刘海中一听要“全院接济贾家”,心里不情愿,却碍于易中海是第一联络员,只能点头同意。

闫埠贵更是抠门,嘴上应着,心里却盘算着怎么少出点。

第二天傍晚,易中海就召集了院里的街坊,在中院开了个“接济贾家”的全院大会。

他率先开口:“大伙也知道,贾家最近困难,东旭伤着不能上班,贾大妈身体也不好,棒梗还小,家里快揭不开锅了。

咱们院里讲究‘互助互利’,我提议,大伙都伸把手,捐点粮、捐点钱,帮贾家渡过难关。”

话刚说完,贾张氏就哭着附和:“是啊大伙,行行好,救救我们家吧!”

街坊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愿意先开口——谁家日子都不宽裕,谁也不想平白捐东西。

这时,易中海看向何家方向:“雨辰、雨柱,你们家最近日子过得不错,要不你们先带个头?”

何雨辰坐在马扎上,慢悠悠开口:“易大爷,贾家困难,我们能理解,但‘全院接济’得看大伙自愿吧?

再说了,贾东旭是轧钢厂的正式工人,受伤了厂里有补助。

贾大妈有儿子养,又不是无儿无女的独居老人,咋就到了要‘全院接济’的地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贾张氏根本就不算老人,他今年还不到45岁吧,怎么就是老人了?

来,你作为院里的一大爷,给大家说说,不到45岁,怎么就成了你口中的老人了?”

他顿了顿,又看向闫埠贵:“三大爷,你是算账的好手,要不你算算。

贾东旭每月工资多少,厂里补助多少,再看看贾家的开销,到底缺不缺这口吃的?”

闫埠贵被点到名,只能硬着头皮说:“东旭每月工资35块,厂里补助10块,加起来45块,按理说够养家了……”

这话一出,街坊们顿时议论纷纷:“是啊,45块不少了,怎么还会揭不开锅?”“怕不是又想占便宜吧!”

贾张氏脸色一变,急忙辩解:“那点钱不够花!东旭要看病,棒梗要吃饭,还有人情往来……”

“看病有医院报销,棒梗一个孩子能吃多少?”

何雨辰打断她,语气平淡。

“我们家要养雨水,还要给我买药,实在没多余的粮钱捐。”

何雨辰端起水杯喝了两口,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解。

“贾家拢共三个大人,就一个孩子要养,却只让贾东旭一个人上班挣钱,另外两个就守在家里,什么营生都不做。

就算家里穷,那也是他们自己懒出来的。

你看看周围街坊,谁家不是能搭把手就搭把手,哪有这么多人在家闲着的?”

要是真困难,先找街道申请补助,或者找一大爷、二大爷、三大爷借点,他们工资高,又是联络员,该带头帮衬。

刘海中见何雨辰把矛头引向自己,连忙摆手。

“我家孩子多,日子也紧巴,只能捐点粗粮。”闫埠贵更是只肯捐两个白面馒头。

其他街坊见状,也纷纷说家里困难,最多捐点红薯、棒子面。

易中海看着这局面,心里又气又急——本想逼何家带头,却没想到何雨辰几句话就让大伙都不愿捐了。

最后只凑了三斤粗粮和两个馒头,根本不够贾家塞牙缝的。

大会草草结束,贾张氏看着那点东西,气得直骂街,却也无可奈何。

易中海则坐在家里,脸色阴沉——他想借着“接济贾家”拉拢何雨柱的计划,又一次落空了。

而何雨辰带着何雨柱和何雨水回了家,何雨柱笑着说:

“哥,还是你厉害,几句话就戳破了贾大妈的心思,不然今天又得被易大爷架着捐东西。”

何雨辰笑了笑:“他们想拿‘互助’当幌子占便宜,咱就戳破他们的真面目。只要占着理,他们就没办法。”

贾张氏求全院接济的事落了空,心里憋着一股气,在家骂骂咧咧,却不敢再找何雨辰的麻烦。

而何雨辰却没打算就此罢休——既然易中海和贾家总拿“困难”当幌子道德绑架,那他就反其道而行之,戳破这层假面具。

接下来的日子,何雨辰每天都早早起床,要么在院里打扫卫生。

要么帮街坊搬东西、修修补补,嘴还甜,见了老人就问好,遇到孩子就给块水果糖。

院里街坊看在眼里,都觉得何雨辰虽然“狠过”,但其实是个热心肠的人。

这天上午,何雨辰正在院里劈柴,秦淮茹端着空盆从家里出来,准备去水龙头那边洗衣服。

何雨辰看了一眼,笑着开口:“秦姐,这大白天的洗衣服啊?你们家东旭伤着,是该多照顾。

不过你这么年轻,二十多岁正是能干的时候,咋不找个活干?

比如去附近的纺织厂做零工,或者帮人带孩子,多少能挣点补贴家用,也不用总靠街坊接济。”

这话声音不大,却正好让路过的几位街坊听了去。

秦淮茹脸色一僵,讪讪地说:“家里事多,走不开。”

“家里能有啥事?”何雨辰放下斧头,语气“天真”又直白,“贾大妈才四十多岁,身体硬朗,能帮着看棒梗、做饭。

你白天出去干活,晚上回来照顾东旭和孩子,这不正好?总靠别人帮衬,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街坊们纷纷点头附和:“是啊怀茹,雨辰说得对,年轻力壮的,找个活干也能减轻负担。”

“纺织厂最近招人呢,听说工资还不低。”

秦淮茹被说得满脸通红,端着盆匆匆走了。

没过多久,贾张氏拄着棍子出来遛弯,看到何雨辰在帮前院的王大爷修鸡笼。

又开始阴阳怪气:“有些人啊,就会装好人,背地里不知道多狠呢!”

何雨辰像是没听出她的敌意,笑着转头。

“贾大妈,您这身体看着挺好啊,走路都不用人扶了。

您才四十多岁,正是能干活的年纪,咋不帮着秦姐分担点?

比如在家做做饭、看看棒梗,让秦姐出去找个活,你们家日子也能好过点,省得总喊着揭不开锅。”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您要是嫌累,也可以去街道办问问,有没有手工活能带回家做的。

比如缝鞋底、叠纸盒,多少能挣点零花钱,总比天天在家歇着强。”

周围的街坊都笑了起来,七嘴八舌地说:

“贾大妈,雨辰说得在理,别总闲着了。”

“是啊,四十多岁又不老,干点活还能活动筋骨。”

贾张氏被说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气得说不出话,只能跺着脚骂了句“多管闲事”,扭头回了家。

何雨辰这招“反其道而行之”,效果立竿见影。

院里街坊渐渐都看明白了——贾家根本不是“揭不开锅”。

而是贾张氏和秦淮茹都不愿干活,只想靠着贾东旭的工资和街坊接济过日子。

以前大家碍于易中海的面子,不好说什么,现在被何雨辰点破,再也没人愿意惯着贾家。

有次闫埠贵家炖了肉,贾张氏厚着脸皮去“借”,闫埠贵直接说:

“贾家嫂子,我家日子也紧巴,这肉是给孩子补身体的。你要是想吃,让秦淮茹找个活干,自己买呗。”

刘海中更是直接,遇到贾张氏抱怨日子难,就说:

“年轻媳妇出去干活的多了,你家秦淮茹别总在家闲着,挣点钱啥都有了。”

易中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帮贾家说话,却被街坊们的话堵得哑口无言。

毕竟何雨辰说的是实话,贾张氏和秦淮茹确实年轻力壮,完全能干活补贴家用。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