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2章

早餐后的阳光烈得晃眼,青石板路被晒得发烫,老槐树的影子碎成星点落在地上。几个年轻居士蹲在树底下捡槐米,指尖捏着米粒轻轻放进竹篮,动作慢得像在数时间,连掉在石缝里的槐米都要抠出来,像在玩一场没输赢的游戏。

姜临清站在厢房门口,右手攥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便签纸 —— 纸边被捏得发皱,指尖还沾着点粥渍。昨晚的疲惫没散,眼底泛着青,可她左手无意识地敲着大腿,节奏快得像在打项目节拍器。这是她骨子里的 “管理本能”:就算被困在道观,也要 “高效融入”,而 “明确目标” 是第一步,就像接手新项目时,她总会先在白板上画满里程碑图。

便签纸上的 “问题清单” 是用备用机备忘录写的,字迹小而密,笔尖用力到透纸背:第一,五日修行核心目标?“静心”“养生” 还是 “悟道家思想”?第二,考核标准如何量化?诵经时长 / 打坐专注度 / 道长评价?第三,成果输出形式?书面报告 / 口头分享 / 实践案例?每一条后面都画了小方框,等着填 “答案”—— 这是她的 “姜氏风格”,精准、量化、闭环,缺一个都觉得 “不靠谱”。

她甚至在心里拟好了答案:目标是 “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考核标准是 “日打坐≥1 小时、无杂念占比 60%”,成果是 “5000 字报告 + 睡眠数据对比”。这样才不算 “浪费时间”,才算 “有价值”。

“姜施主,您在这儿站半天啦?” 明慧抱着摞洗好的布巾走过,布巾上还滴着水,映着阳光。她瞥见姜临清攥纸的样子,忍不住笑:“是写修行心得呢?”

“是问题。” 姜临清把便签纸展开,指尖点着第一条,语气像开项目会:“我想找清玄道长问,这五天的目标、考核标准和成果要求 —— 没这些,不知道往哪努力,跟盲目行动似的。”

明慧捂着嘴笑出声,布巾晃了晃:“目标?考核?您这跟做项目一样!我们修行没这些,道长说‘跟着心走就好’。”

“没这些怎么行?” 姜临清的眉峰立刻皱起来,指尖在便签纸上划得沙沙响,“没目标就没方向,没标准就不知道好坏,没成果就没法验证 —— 这不是跟着心走,是瞎走。”

这话让捡槐米的居士都停了手,扎马尾的年轻姑娘凑过来:“姜姐姐,我们来就是放松呀。我上次来就跟着打坐种菜,回去睡得香,这就是成果呀。”

“可你怎么确定是修行的作用?” 姜临清往前凑了半步,眼神带着职场人的较真,“说不定是你那几天没工作、作息规律了。没有对照组,没有数据,怎么证明‘修行有效’?”

姑娘被问得挠挠头,笑着往后退:“我没想这么多,舒服了就行。”

明慧无奈地摇摇头,指了指东南角:“道长早上在菜园浇水,您要问就去吧 —— 不过,他的回答可能跟您想的不一样。”

姜临清攥紧便签纸,纸角被捏得卷起来。她心里的 “预设答案” 还在转:要是道长说 “没要求”,她就建议建 “标准化体系”—— 提高效率,也让职场人好接受。

菜园用竹篱笆围着,青菜、萝卜绿油油的,沾着水珠。清玄道长蹲在地里,手里拿着个葫芦瓢,瓢沿磕在菜根上,水流细得像线,慢慢渗进土里,动作轻得怕惊着嫩芽。

“清玄道长。” 姜临清在篱笆外停下,声音放得恭敬些。

道长抬起头,看到她手里的便签纸,眼里闪过丝笑意,放下瓢擦了擦手上的水:“姜施主找我?”

“我想问修行的事。” 姜临清展开便签纸,念得飞快:“这五天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改善睡眠、缓解焦虑,还是别的?”

清玄道长没回答,指了指地里的青菜:“姜施主,我每天给它们浇水除草,我的‘目标’是什么?”

“让它们长高长壮,能吃。” 姜临清脱口而出 —— 这是最明显的答案。

“可我没量过它们每天长多高,也没规定‘必须长 30 厘米’。” 道长笑着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泥,“我只按它们的规律来,该浇水时浇,该除草时除。至于长多高,看天气,看土壤,也看它们自己的劲儿。修行也一样,没‘必须达成的目标’—— 你带着什么困惑来,就面对什么;你需要什么,就感受什么。这就是‘观心’,也是目标。”

姜临清愣住了,手里的便签纸差点掉在地上 —— 这和她拟的 “改善睡眠” 差太远了。没有量化指标,只说 “观心”,在她看来,这简直是 “不负责任”。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