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离开后的日子,林初夏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却又在表面上维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静。
她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系统性的学习中。小学的课程对她而言毫无难度,她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需要大量记忆和逻辑思维的科目上。在征得陈妈妈同意并通过学校的简单测试后,她开始了连续的跳级。这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尽快摆脱基础教育的束缚,为自己争取更多自由时间和更高的发展平台。
她的目标明确: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基础教育,叩开顶尖学府的大门。 知识是她未来一切计划的基石。
与此同时,她精心经营着自己的“人设”。在孤儿院,她依然是那个会照顾小明、会和孩子们玩闹的“初夏姐姐”,但更多的时候,人们看到她总是手不释卷。在学校,她是那个年龄最小、成绩最好、但性格安静不太合群的“跳级生”。
而音乐,则是她为自己选择的、展示给外界的“唯一窗口”。
她接受了周老师的好意,利用周末时间去周老师那里上免费的钢琴课。在周老师和其他人面前,她永远是一副“刻苦努力”的模样。她会因为一个复杂的指法练习无数次,会在琴房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周老师常常感慨:“这孩子,天赋是有,但更难得的是这份痴迷和刻苦!”
没有人知道,她所谓的“刻苦”,大部分时间是在练习如何更精准地“复刻”脑中的旋律,或者是在“创作”的伪装下,将另一个世界的简单乐曲片段,用符合她当前年龄和“学习进度”的方式演绎出来。
她偶尔会“灵光一闪”,弹出某个优美动听的乐句,然后假装羞涩地对周老师说:“周老师,我昨天晚上梦里好像听到这个,你觉得好听吗?” 她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原创”的质量和数量,让其看起来像是一个有天赋且努力的孩子自然而然的成长轨迹。
这种“低调的炫耀”策略非常成功。她在周老师圈子里渐渐有了“那个特别有灵气又肯用功的孤儿院孩子”的名声,但这名声仅限于一个小范围,并未引起过度关注。这为她营造了一个相对纯粹的成长环境。
在这段蛰伏期里,她与院里孩子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不再需要靠组织游戏来成为核心,她的“学霸”光环和“音乐才女”的形象,自然让她获得了孩子们的敬佩。她会耐心地辅导大孩子的功课,会用音乐安抚哭闹的小孩子。她不再是“孩子王”,而是悄然成为了孤儿院的一个“精神象征”——一个通过自身努力可以看到希望的榜样。
陈妈妈看着她飞速的成长,既欣慰又有些担忧。她怕这孩子绷得太紧,时常劝她多休息。林初夏总是乖巧地答应,但转身又投入到书本或琴键中。
时间在她翻动的书页和流淌的琴音中飞速流逝。当她以优异的成绩和一手出色的钢琴,被市里最好的重点中学破格录取时,孤儿院的孩子们甚至为她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