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3章

**【地点:你最想不到的地方】**

**【案件档案:B-116 | 状态:封存】**

**【档案标题:关于“被替换的爱人”事件的多维叙事重构与分析报告】**

**【整理与注释人:林竟(ID: 1024)】**

**【引言:**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不同信息来源(包括主观体验记录、客观监控录像及概念场数据)的交叉比对,还原B-116事件的真相。真相是,我们的敌人,“墨匠”,已放弃了对“现实”这一宏观画布的直接涂抹,转而选择了一种更阴险、更精准的战术:他开始对“个人”这本独立的书,进行惨无人道的、针对性的恶意批注。以下,是这场灾难的重构。* **】**

**第一部分:初始威胁评估(来源:林竟,个人工作日志)**

**时间:** 事件发生前30分钟。

**地点:** “校对者”办公室。

“第三幕:悲剧的正章。遗物名称:‘被替换的爱人’。地点:你最想不到的地方。”

当这行字在周博士的服务器屏幕上浮现时,我立刻启动了“概念威胁预判模型”。

**初步分析如下:**

1. **“被替换的爱人”**:这不是一个制造实体复制人的遗物。那种物理层面的复制过于粗糙,不符合“墨匠”的风格。它更可能是一种作用于“认知”层面的污染。它不会替换一个人,它会替换你对这个人的“认知”。它让你看着最熟悉的人,却感到最刺骨的陌生。

2. **“你最想不到的地方”**:这是一个叙事诡计。答案通常不是一个物理地点,而是一个抽象概念。哪里是“爱人”最不该被替换的地方?不是家里,不是卧室。是“信任”本身。是存在于两人之间,那条无形的、由共同经历和理解构成的纽带。

我的结论是: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无论是什么,都必须保持绝对的、不合逻辑的信任。因为逻辑,将会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她没有理解我话里的严重性。

我也没有预料到,“墨匠”的第一个攻击目标,会是她。

**第二部分:外勤行动记录(来源:韩小月,肩载式记录仪音频与脑电波转译文本)**

**【时间:15:10】**

**【地点:春江花月小区,3栋701室】**

**【任务:处理一起“疑似概念污染”的家庭纠纷】**

**[音频]**

**(背景音:一个女人的哭泣声,一个男人的怒吼声)**

**报案人(男):** “……我跟你们说,她不是我老婆!我老婆她……她泡茶从来都是先放茶叶后倒水,可今天早上,她居然先倒水!我问她,她还说她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她看我的眼神,就像看一个陌生人!”

**林竟(声音,冰冷得像手术刀):** “先倒水,水温可以得到更精确的控制,从而避免过高的温度破坏茶叶中的氨基酸,导致口感苦涩。从逻辑上讲,这是一种更优化的泡茶方式。你的‘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的、低效的行为。”

**[脑电波转译文本 | 韩小月]**

*(……小林子今天怎么回事?他声音好冷。虽然他平时也跟个机器人似的,但今天……不一样。他好像在……享受那个男人的痛苦?不,不可能。错觉吧。)*

**[音频]**

**报案人的妻子(哭泣):** “我真的……我真的不记得了……我感觉我好像做了一场很长的梦,梦里我就是这样泡茶的……老公,你相信我啊!”

**林竟:** “情绪是最低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女士,请停止你的无效输出。根据你眼球的微表情,你在陈述‘不记得了’时,瞳孔有0.2秒的放大,这通常与大脑皮层的记忆提取失败有关。你没有撒谎,你只是……你的‘设定’被修改了。”

**【墨匠的批注,以极微弱的潜意识噪音形式出现:*看,他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他只在乎他的‘逻辑’。他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当成了一段代码。*】**

**[脑电波转译文本 | 韩小月]**

*(……设定?他说的是人话吗?这女的都快崩溃了!他不安慰一下就算了,还在那儿分析?操,这混蛋……他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冷血了?)*

**[音频]**

**(一声孩童的尖叫)**

**韩小月:** “小宝!”

**(画面剧烈晃动,韩小月冲了过去。她看到,那对夫妻五岁的儿子,正惊恐地指着天花板。天花板上,一盏水晶吊灯正在不祥地摇晃,几颗水晶吊坠已经脱落,砸在地上。)**

**韩小月:** “小林子!快!概念场不稳定,要塌了!”

**(她看到林竟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他没有去看那个孩子,也没有去看吊灯,而是掏出了他的激光测距仪,对准了墙角的一块霉斑。)**

**林竟:** “别急。这块霉斑的扩散形状不符合斐波那契数列,这不合理。它是污染源的核心。”

**韩小月:** “去你妈的斐波那契!孩子要被砸到了!”

**(她看到,林竟终于动了。但他不是去救孩子,而是粗暴地、一把将挡在他和霉斑之间的孩子推到了一边,然后专注地开始测量那块该死的霉斑。)**

**[脑电波转译文本 | 韩小月]**

*(!!!他……他推开了那个孩子!为了……为了一块墙皮?不。这不是他。这不是我的搭档。我的搭档,那个龟毛的、啰嗦的、会在我被影子拖走时拼了命来救我的洁癖怪……他绝不会这么做!这个站在我面前的……是谁?!)*

**【墨匠的批注:*你终于看清他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他那可笑的‘秩序’,可以牺牲一切的怪物。包括你。*】**

**[音频]**

**韩小月(声音颤抖,充满了愤怒和恐惧):** “你……站住。不许动。”

**(传来保险被拉开的金属声)**

**韩小月:** “转过来。看着我。告诉我……你到底是谁?”

**第三部分:客观事实记录(来源:异管局天眼系统,3栋701室外部环境监控)**

**【时间:15:18:34 – 15:19:56】**

**【监控摘要】**

* **15:18:34** – 目标单位内检测到高强度概念波动。701室正上方的801室(无人居住)天花板出现结构性“逻辑解离”,导致承重能力下降。

* **15:18:51** – 701室内,调查员林竟使用激光测距仪,确认了能量辐射源头为墙角的霉斑(B-116遗物核心的投影)。

* **15:19:12** – 801室一块约20公斤的水泥块从天花板脱落,即将击穿701室的楼板,坠落点正位于孩童“小宝”头顶。

* **15:19:13** – 调查员林竟以极快速度移动,将孩童从危险区域抱离。其动作果断、高效,无任何多余动作。

* **15:19:15** – 水泥块砸穿楼板,落在孩童原先站立的位置。

* **15:19:20** – 调查员韩小月拔出配枪,对准了刚刚完成救援动作的调查员林竟。其生命体征显示,她正处于极度的情绪应激和认知混乱状态。

**第四部分:事件收尾与最终分析(来源:林竟,个人工作日志)**

我转过身,看到了韩小月。

她的眼睛里,是我从未见过的东西——恐惧、背叛,以及一丝……杀意。那把G-7型概念稳定枪的枪口,稳稳地指着我的眉心。

我知道,我不能解释。任何解释,都会被“墨匠”的叙事扭曲成狡辩。我不能用逻辑,因为她的逻辑已经被污染。

我必须用一些……只有我们才懂的,“不合理”的东西。

我看着她,没有看她的枪,也没有看她的眼睛。我的目光,落在了她的鞋带上。

“你的左脚鞋带,”我用一种比平时更慢、更清晰的语调说,仿佛在陈述一条宇宙公理,“散了。而且,你右脚的鞋带,系的是‘老奶奶结’,一种非常容易松脱的、错误的系法。你平时只用‘伊恩结’,因为你说那是你能学会的最快最牢固的结。从我们进入这栋楼开始,你的心率一直比正常值高20%,你的潜意识正在通过这些错误的细节,向你发出警报。”

我停顿了一下,迎着她那困惑、动摇的目光,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韩小月,你的‘系统’,需要‘杀毒’了。”

**【墨匠的批注:*不……不!别听他的!他在转移话题!开枪!这是你作为悲剧女主角的最高光时刻!*】**

韩小月低头,看到了自己散开的鞋带,和那个丑陋的、错误的结。

她脑子里一片混乱。那个冰冷的声音在尖叫着让她开枪,但林竟那平静的、仿佛在给她做系统维护的语气,却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她脑中那层虚假的、悲愤的叙事薄膜。

她记得,有一次出任务,她的鞋带也是这样散了,林竟当着所有人的面,逼着她脱下鞋,重新学习了三种最科学的鞋带系法,还写了一份三千字的《关于户外作业中鞋带意外松脱所引发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报告》。

那件事让她觉得林竟是个无可救药的变态。

但此刻,这种无可救药的、只属于他的“变态”,却成了最坚实的“真实”的锚点。

她手中的枪,缓缓地放下了。

“……你这个……该死的……洁癖怪……”她骂道,声音里却带上了哭腔。

笼罩在她感知中的那层恶意叙述,像玻璃一样,寸寸碎裂。她眼中的林竟,又变回了那个虽然龟毛、但永远可以信任的搭档。

**【最终分析结论】**

“墨匠”的攻击失败了。但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更可怕的战争方式。他不再试图改变世界,他开始试图改变我们眼中的世界。

他想把我们,一个个地,变成孤岛。

而我,作为“校对者”,我的工作也不再仅仅是修正外部的“错误”。

我必须成为我同伴的防火墙,成为他们抵抗叙事病毒的“杀毒软件”。

我看着韩小月,她正蹲在地上,笨拙地、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那个该死的“伊恩结”。

我意识到,守护这个世界的“常识”,或许第一步,是先守护好一个笨手笨脚的搭档,和她那根永远系不对的鞋带。

这不合理。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