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种田小说,穿越古代:养孙科举入朝堂,正等待着你的探索。小说中的姜南角色,将带你进入一个充满惊喜和感动的世界。作者喜欢草鞋虫的邓茂的精心创作,使得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现在,这本小说已更新222316字,热爱阅读的你,快来加入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吧!
穿越古代:养孙科举入朝堂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在书斋抄书,既可以拿到文钱养家,又可以趁此机会抄书。
虽然自己不用科举,但是可以用心力读书写字,认识认识这个世界,另外要是以后长生走科举之路,也能借助抄书,给长生提前抄写些书目,这样算下来,又能省下一笔费用。
一本书也是不小的费用,稳赚不赔的买卖,姜南自然愿意去做。
有了这么大的好处,姜南更是用心,可以看尽溪书斋的书籍。
长生还没有到写字的年岁,那就趁着年岁小,多记一些内容。
到学堂有刘夫子教学,传授,在家里有姜南给他讲解,很快就赶上了学堂其他人的进度。
过完年长生就是五岁,学堂又有了新的教学内容,原来的三位已经离开学堂,去年招的七位倒是一个也不少。
今年学堂来的人数不多,也就五位。
许是去年,村里人见去年姜南将四岁的长生送入学堂,这样一来有诸多便利,花一些钱,有人照看着孩子。
今年来的五位,和长生的年龄相当,只是这几人给刘夫子增加了诸多烦恼,就是那看着唬人的戒尺差不多都要该换了。
刘夫子想不明白,年龄一样的孩子,怎么就不是像长生这样乖巧的?
多了这几个人的收入,可是多了不少的麻烦,刘夫子心想着,到明年的这个时候一定要提前说个明白。
要是有人有疑问,就拿长生做个对比,孩子真能在学堂上像长生这样能够坐的住的,也是可以收,要是坐不住,那也别怪自己最后将人退回。
不过入学对姜南来说,意味着又可以有新的收入了,杨大娘已经成为姜南书摊的忠实粉丝。
在哪里买书不是买书?这里的书本又新,字又好看,价格还合适,至于纸张问题那都是小问题。
自己也试过了,不管是怎么的书本,到了自家孙子的手里,学到最后都是一片一片的,就是自己缝补,都跟不上自己孙子用坏的速度。
抄书,摆摊,当下是姜南和长生两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当然还要及时交上摊位费,要不然凭自己怎能在这镇上立足?
“秦衙头,你说姜大娘还真是痛快人,每次收个摊位费,别的摊位都是摧三阻四的,这姜大娘真是个利落人,没有一次让人为难的。”
“她这样做,无非是孤身一人在镇上,希望我们能多照拂照拂,她让我们执行公务得了便利,我们也给她行个便利就是,张元,赵宇,以后巡街的时候,多留意一些,小心些哪些不长眼的。”
“知道了,衙头。”
长生每日在学堂跟着刘夫子读书,如今已经有一年的功夫,《三字经》《弟子规》,已经学完,现在已经学到《千字文》了,只是还没怎么习字。
按照刘夫子的意思,长生年岁还小,手骨头还嫩,不适宜握笔太早。
窗外北风呼呼的刮着,吹的整个村子,愈发的清冷。
“这是要变天了吧?”
“是啊,往年这个时候,差不多总有几天,这风一吹,没多久估计还会下雪呢。”
风刮的愈发的大了,天色也暗沉沉的,刘夫子看着门外的天气,这天估计要下雪,还是让孩子们回家最为安全。
刘夫子一转头,就看到长生扔了些什么。
“长生,让你背的内容背会了吗”
“回夫子的话,已经背会了。”
《千字文》已经学了有几日了,学的内容不少,学堂里学子不少都是学了背,背了学,学了忘。
这些学生里面也就刘伯家的孙子刘苗要好上一些,能跟上进度。
长生这孩子是稳重,课堂上能坐的住,也是自己时时夸在嘴边的人,可是再能坐得住,学问又不是这样就能进入头脑里的。
这孩子口气就是上课再认真,也不可能记住那么多。
刘夫子也是把姜南的话放在心上的,也就来这里混混个子,长长见识,很少有拘着长生的时候,这孩子也听话,上课比其他孩子还能坐的住。
“来,那你背一下。”
听着夫子的声音,其他学子赶紧坐的端正,生怕下一个就是自己起来背诵,现在可是还不大熟练,要是不会,刘夫子会不会动用戒尺啊?
要是长生背不出来,刘夫子会不会用戒尺打长生的手心啊?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又投向长生,长生就在所有人的目光中背诵起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直到背到今日所学内容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共八句话,六十四个字,背下来也就几分钟的时间,但是每字都不重复,就是这样,其他几个也不一定能这么流利的背下来。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何解?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圆有缺,星辰布满无边太空。”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回夫子的话,云气升到空中,遇冷成雨,露水遇到寒夜,凝结为霜”
长生在刘夫子的追问下,一一作答。
听着长生的回答,其他几位是流出敬佩的目光,“这也太厉害了。”
“回答不错,不过,这不是你不专注的理由?把纸条送过来。”
在刘夫子严厉的目光下,长生不敢有半分犹豫。
刘夫子打开纸条上的内容,只见上边写着:“看天气变了,你说夫子会不会提前给我们放学?”
长生还没有写写字,刘夫子不用看,自然知道这张纸条不是长生所写,只是如今在长生手里也是有参与的,不罚不得以服众。
“另外一个写字条的,需要我点你名字吗?”
然后三壮也缓缓站起来,然后见刘夫子高高举起戒尺,刘三壮吓的闭上了眼睛,然后一人一下,看着手上打过的痕迹,两人什么话也不敢再说,见最乖巧的长生都被罚了,其他学生自然也不敢言语。
见其他同学也有所收敛,刘夫子这才收了手中的戒尺,“今日天气有变,早些回家去吧。”又引得学生一阵欢呼。
没想到聪明又稳重的长生,也有被打手心的时候。
“长生,你记性那么好,还会被夫子责罚,那我们责罚的就更多了。”
说出这样安慰语言的也就是三壮和刘川了。
村里人一般在村学读个一两年书就不读了,三壮和刘川在家里年岁小一些,在家里也是调皮捣蛋,不如在学堂里再混个两年。
天气真是让刘夫子说对了,等孩子们回到家的时候,云层压的更低了,风也起的大了一些。
大概半个时辰后,雪花就落了下来,一开始还很小,像碎屑,接着开始洋洋洒洒,如鹅毛,地上很快白了起来。
这场雪下的不短,村里大人在家里看着,孩子们就不一样了。
管他在学堂有没有受罚,管他学业有没有写完,管他回到家中会不会挨打,这时候是最欢乐的时刻,在雪里奔跑,现在也不会像雨水那样,弄湿衣服和头发。
至于会不会回去的时候弄湿衣服,会不会挨打,先玩了再说,反正挨打又不是一次两次。
不过这些与长生无关,等长生回到家里的时候,姜南看见长生手上挨罚的痕迹,自然也是心疼,还是明白严师出高徒,知道刘夫子是为了长生好。
“长生,今日夫子罚你,知道错了吗?”
“知道了,不该上课不专心,还有和其他人传小纸条。”
“知道就行,无规矩不成方圆,刘夫子在第一次就讲过学堂的规矩,你在里面已经待了一年,要知道你应该清楚里面的规矩,可是你明知故犯,何尝不是对刘夫子制定规则的挑战?
并不是说规则不可以打破,而是要考虑制定规则的出发点,那你说说刘夫子说这些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我们在学堂潜心读书,而不是荒废时日,”
“是的,如果一人乱了不罚,其他人就会效而从之,而规则的制定者是刘夫子,所以不管是谁,都要受到惩罚。”
“既然明白刘夫子的目的,那就是在学堂利用好时间,学的时候认真听夫子的,有不会的,不理解的,及时问夫子,而刘夫子给你们的休息时间,尽情玩乐,要不然你没学好,挨了罚,玩的也不尽兴。”
长生听着姜南的开解,心里暖暖的。
每一次川哥哥提起自己挨罚的经历,被夫子打了板子,有奶奶的眼泪,爷爷的心疼,娘亲的絮叨,爹爹的细语,哥哥姐姐的安慰,把长生羡慕极了,家里有这么多人儿关心。
可是现在长生不羡慕了,奶奶的言语胜过千万种安慰,熨平了心里的委屈,头脑也变得清醒,也让自己感觉是安全的,自己不是被夫子不喜才被罚的。
到接下来的课上,长生听的是更认真了。
等讲完这些,长生才有了玩雪的兴致,在屋檐下看着长生一把一把抓着雪。
看着院子里小小的身影,也不知道长生这样的快乐还有多久?
从跟着姜父写字的那一刻起,姜南不管长生愿不愿意接受,已经定下了他接下来的路。
不能随遇而安的的像村里的人这样过着一辈子,在现代先进的科技,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活,更别说这样的一个环境。
像《千字文》里面所说的那样‘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完全靠天吃饭。
在地里从年头忙到年尾,从地里收获的粮食,也将将刚刚是一家人的口粮,日子好一些的,还要想一些其他的办法,趁着农闲去镇上打了零工,卖些绣活,或者卖些家里多余的鸡蛋等。
眼下,田瘦地贫,亩产更是现代的近乎五分之一,还要交上税粮,这样的日子能是什么样的好日子?
像杨秀才的那样的日子多好,可以免除徭役赋税,还可以见官不跪,每个月还可以领一些米面和银子。
每到县试的时候,有机会了给考生作保,日子也能过的松散一些,到时候在村子里,或者镇上开个学堂,足够长生和自己过的舒适些。
就是遇到争执,秀才也是有发言权的,如果没有再进一步的打算,收些商户送来的银两,田地,也是行的通的,虽然这条路有些难走,现在不正在尝试中。
要不然凭借长生一人,没有个兄弟姐妹帮衬,日子在村子过的该有些艰难。
在学业上,目前姜南是不担心的,在学堂有刘夫子,毕竟刘夫子是经历过的,对这些事情都是清晰的。
在家里也有自己,自己这两年跟着姜父写字,也是有不少收获的,自己又不是真的不识字。
书本是繁体字,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把简体字和繁体字对应上,这两年基本的读书问题不是很大,最大的问题是书写的问题,日日练习,勤能补拙,如今倒也看得过去。
至于长生读书,反正就是“卷”嘛,日读一日不成,那就两日,两日不成,那就三日。
再说长生又不个笨孩子,即便是个笨孩子,笨鸟先飞 ,自己花些心思,长生肯努力,秀才这个目标应该也是可以的吧?
不过这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好,要是让其他人知道了,只会说自己痴人说梦。
先不说如今什么光景,跑去税收,余下粮食只够果腹,再拿出来一部分往学堂里丢,这都像那往大河里面扔块石头一样,惊不起一点水花。
村长家的儿子刘文继够会读书了,如今二十年过去了,连个秀才都没有中,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在地里刨食,靠天吃饭的庄稼人,不去想那梦一样的事。
就是送个长生去个学堂,姜南都被背后议论着有钱没处花了,时时打听挣钱渠道。
现在事情还没有成,总要走一步算一步了。
只是,读书之事,并非易事,光靠努力也是不行的,束脩,笔墨纸砚,路费,这些都是要考虑的,想办法赚取银两之事也是大事。
这里的冬天还是有雪的,温度降了不少,大人都有些受不住,躲在家里面,小孩子家家的,怎能受的住?
年前去镇上买些些做棉袄的棉花和布料,找了杨大娘家的老大媳妇帮忙做了两件新的棉袄,当然少不了手工费。
长生还要去念书的,挨不了冻,毕竟以后读书考验的不仅仅是学识,还有身体素质。
长生落过水,即便刘大夫说了无恙,姜南还是不放心,总觉得自家长生要比别的孩子瘦小,更要注意保暖。
看着外边的天气,再看看身上穿着的新的棉袄,长生直接抱着姜南。
多大的孩子了,还会撒娇,姜南看着眼前抱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还感觉挺得劲的,这几年的抚养照顾没有白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