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4章

前情缓存

PDA屏幕亮起三道提示,冰冷的代码在昏暗里闪烁:

[Info] Base-E404 online at 7% battery

[Warn] T-71h05m to Trial正式开局

[Debug] Unknown resource breathing beneath your feet

我指尖划过屏幕,把最后1%电量从“日志记录”切换到“紧急定位”——生存永远比存档重要。合上PDA的瞬间,金属外壳还带着余温,像在说:“第三卷,开始编译。”

要么在72小时内git push 100kg的“未知”,要么被系统当成100kg的“未知”push到回收站。

我用指甲在铅玻璃上刻下人生第一个Sprint目标,每一笔都透着决绝:

// TODO: survive, sample, scale, ship.

集装箱旧址的裂缝像一道狰狞的伤疤,宽1.8米,深不见底,淡银色的雾气从谷底缓缓飘出,触到皮肤时带着一丝凉意。PDA只剩0.7%电量,我攥紧它对准裂缝,按下扫描键——30秒,赌一把。

屏幕跳出一行行数据:

Element: Ag-Vn(临时命名)

Density: 8.7 → 理论价值0.8 Cr/kg

State: 气-固共存,需冷凝采集

我盯着“气-固共存”四个字突然反应过来:它不是普通的矿石,是“雾包金属”,会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凝华成固体。这不是“挖矿”,是“捕雾”。

我扯下腰间废弃的USB线,上面还留着刻度——这是唯一的“测深绳”。用力抛下,10秒后指尖传来轻微的沉坠感,线也不再往下走:到底了。

拉直绳子数刻度:27米。按圆柱侧面积公式S=π×r²×h粗略计算,裂缝容积约120立方米。再乘以密度8.7和30%的孔隙率,可提取的净重刚好约100kg。

我忍不住笑了——系统早就把“考卷”摆好了,就等有人来认领这道“生存题”。

我们凑到列车内壁前,我咬破耳垂,用鲜血当“马克笔”,RGB灯带绕着墙面缠了一圈,勉强算个“赛博敏捷室”。白板上的分工清晰明了:

角色 任务 交付物

我 架构+冷凝 采集管线设计图

阿尔茜 安全+挖掘 防爆支撑架

嘎比 材料+管路 真空泵+集尘罐

雾籽 侦察+运输 雾态输送管道

阿尔茜盯着“防爆支撑架”三个字,伸手拍了拍腰间的断剑:“保证撑到最后一克。”嘎比则已经在翻找废弃的吸尘机器人,绿皮手指在金属外壳上敲得砰砰响。

我蹲在裂缝边,摸了摸飘出的银雾——指尖能感受到一丝暖意,这是它自带的35℃潜热。方案在脑子里逐渐成型,简单粗暴却最有效:

– 热源:裂谷银雾自带的35℃潜热,不用额外耗能。

– 冷源:拆下列车空调的氟利昂外机,配上几块冷凝铜箔,组成简易冷凝器。

– 循环:废弃VR头盔的风机当涡轮,制造湍流让雾和冷源充分接触。

– 收集:机器人胸腔掏空,改装成10升的集液罐,专门接凝华的银粒。

一句话总结:让银雾“出汗”,再把这些“汗”收集起来。

阿尔茜卸下外骨骼的液压杆,双手发力将金属杆弯成半圆拱,“嘭”地一声插进岩缝——动作干脆利落,旧伤却被扯到,血从左臂的绷带里渗出来,滴进银雾里。

奇妙的一幕发生了:血珠刚接触银雾,就被瞬间包裹,凝成一颗红银色的“珍珠”,落在地上滚了几圈。我顺手捡起,重量刚好3克。PDA突然亮起,跳出一行提示:

Sample: Ag-Vn+Hb

Value: 1.2 Cr/kg (↑50%)

我捏着这颗“血银珠”,心里一沉——加血确实能加钱,但没人想用自己的血来“刷怪”。阿尔茜却只是扯了扯绷带,继续拧螺栓:“别愣着,架还没搭完。”

嘎比终于改装好了真空泵——其实就是把旧吸尘机器人的叶片反转,接在列车48V蓄电池上。他按下开关,蓄电池电量从7%掉到6%,真空泵却“嗡”地转了起来。

银雾被猛地吸入铜管,经过冷凝铜箔时,瞬间结出一片薄薄的银箔——厚度只有0.1毫米,像从巧克力上剥下的糖纸。我用镊子小心夹起,量了量尺寸:10×10厘米,称重1.7克,按0.8 Cr/kg算,刚好值0.8 Cr。

这是我们的第一笔“最小可出售单元”,MVP(最小可行产品)验证成功。嘎比拍了拍我的肩膀,绿皮脸上露出笑容:“还不错,没白拆机器人。”

雾籽飘到裂缝上方,身体慢慢拉长,变成一根5米长的中空管道——她的灰雾内壁和银雾摩擦,竟产生了静电,能主动吸附银粒子。效率一下提升了20%。

她的声音从管道里传来,像从很远的山洞里飘出来,带着微弱的回响:“Transport rate:0.8kg/h → Need 125h for 100kg.”

125小时,远超72小时的倒计时。我皱起眉:“时间不够,必须并行扩容。”阿尔茜和嘎比同时点头,没人愿意接受“超时即淘汰”的结局。

我们围着裂缝紧急讨论,扩容方案很快确定,核心就是“把整列列车改成银雾农场”:

– 增加冷凝面:拆下列车所有的铅玻璃,铺在裂缝周围,当成“巨型散热片”,最大化冷凝面积。

– 增加负压:把列车车厢密封,用车门的胶条当密封圈,改造成“真空室”,增强银雾的吸入效率。

– 增加产量:24小时不停机,两人一班倒——人可以休息,雾不能停。

嘎比已经开始拆车窗玻璃,金属碰撞声在空荡的列车里格外清晰。雾籽则调整着管道的角度,让银雾能更顺畅地流入。

我推着列车门,用冷凝水浇在胶条上——水的润滑让胶条更好地贴合,“嘶”的一声,低压吸合的声音传来。PDA突然亮起最后一丝电量,屏幕跳出:

Vacuum: -0.7 bar

Leak rate: 2% / h

Status: Tight enough

话音刚落,屏幕彻底变黑,PDA正式进入休眠。我把它揣进怀里,像接住一个完成使命的战友——它已经帮我们到最后,剩下的路,只能靠自己走。

没有了PDA的倒计时,我蘸着指尖的血,在铅玻璃上画下四条横线:

T-71h → 0kg

T-47h → 33kg

T-23h → 66kg

T-0h → 100kg ?

每采集1kg,我就用指甲在玻璃上刻一道痕。铅玻璃很软,血很红,那些刻痕像一道道BUG,却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进度条”。

我把第一片1.7克的银箔贴在驾驶台中央,银色的光泽在灯光下闪着微光——这是我们的“开机Logo”。

我合上手掌,轻轻按在银箔上,低声说:“从今天起,你叫‘Chen-Ag’——是我的产品,也是我的门票。”

给未知命名,就是给自己定价。这张“门票”,必须攥在手里。

我们四人围在裂谷边,同时伸出手。风从裂缝里吹上来,卷起银雾,在我们头顶凝成一个巨大的“100”——像天然形成的进度条,悬在半空。

我深吸一口气,声音在裂谷里回荡:“Sprint Goal:100kg → Deliver → Survive → Go Home!”

回声撞在岩壁上,又反弹回来,像这个残酷世界给我们的第一个ACK(确认信号)。

我挤出最后0.1毫升血,抹在铅玻璃的角落,当成版本签名:

// Blood build v1.0

// Author: ZhouChen-404

// Commit: 1.7g Ag-Vn

// Time: T-71h → T-0h

// Status: Compiling…

然后,我伸手按下真空泵的机械开关。没有PDA的提示,没有电量的焦虑,只有双手的温度和指尖的血。世界重新开始打节拍:

嗡嗡(真空泵)→ 嘶嘶(银雾流动)→ 滴答(银箔滴落)

银雾顺着管道流进集液罐,第一公斤的倒计时,正式编译。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