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2章

宝宝们,你们是不是也总觉得“灵感”特高冷?总想着等一个“大主题”“大故事”,才值得动笔,结果盯着空白文档半天,啥也写不出来?

我以前也这样!总觉得写东西得“有分量”,比如写“亲情”就得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写“成长”就得是人生转折点,可越这么想,越觉得身边没素材,天天盼着“灵感砸到头上”,结果灵感没等来,倒把自己憋得慌。

直到有次我跟搭子吐槽“没东西可写”,搭子给我发了张她手机里的照片——是她奶奶用的老花镜,镜腿上缠了圈透明胶带,胶带都发黄了,她说“你看这个,我奶奶眼镜腿断了,舍不得扔,自己缠了胶带,用了三年。上次我要给她买新的,她跟我说‘这眼镜看得清,换了反而不适应’,你说这里面是不是能写点啥?”

我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半天,突然就通了——原来我不是没素材,是把“素材”想太大了!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小细节,比如奶奶缠胶带的老花镜、楼下早餐店老板总多给的半勺咸菜、同事递过来的热咖啡上的拉花……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才是最有温度的写作素材啊!

后来我就试着“低头找素材”,每天出门带个小本子(现在直接用手机备忘录),看到啥、听到啥,只要心里“咯噔”一下,哪怕就一句话、一个画面,都记下来。

比如前阵子我坐地铁,看到一个小姑娘给老奶奶让座,老奶奶坐下后,从布包里掏出个苹果,非要塞给小姑娘,小姑娘摆手说“不用不用”,老奶奶就把苹果放小姑娘兜里,说“刚洗的,甜”。我当时就掏出手机记了一句:“地铁上,老奶奶的苹果,塞在陌生姑娘兜里,布包磨出了毛边。”

后来我写一篇关于“陌生人善意”的稿子,就把这个细节加进去了。没写啥大道理,就写老奶奶递苹果时手上的皱纹,写小姑娘兜里苹果的温度,写周围人偷偷笑的表情——结果好多读者留言说“看这段的时候,心里暖暖的”。

还有一次,我写“职场”主题,卡了好久,想不出怎么写同事间的关系。那天中午跟同事一起吃饭,她跟我说“上次我加班到十点,你桌上那包没开封的饼干,我偷吃了啊,后来想还你,发现你又放了一包在我桌上”。我当时就记下来了,后来写稿子的时候,没写“我们关系很好”,就写了两包饼干的事儿——同事加班看到饼干,偷吃时的忐忑;我发现饼干没了,没问,又放了一包;第二天同事看到新饼干,笑着跟我道谢。就这么个小细节,反而把职场里的温暖写透了。

所以现在我总跟身边想写作的朋友说:别等“大灵感”,先抓“小火花”。这些小火花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场景,看着碎,可攒多了,就能拼成特别动人的故事。

你们也试试?今天出门的时候,多留意身边的小事——比如小区门口保安大爷跟你说的“早啊”,便利店店员递东西时手上的创可贴,甚至是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把这些记下来,说不定下次写稿子,它们就成了最亮的闪光点呢!

第二卷·捕光——在生活碎片里挖写作宝藏:第二章 别让“没文化”吓退你,会“聊天”就能写

好多朋友跟我说“我想写,但我没读过多少书,怕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还有人说“我说话挺溜的,一落笔就卡壳,不知道怎么把话变成文字”。其实我以前也有这毛病——跟人聊天能叨叨半小时,打开文档却半天敲不出一个完整句子,总觉得“写作是文人干的事,我这大白话拿不出手”。

直到有次我卡稿,跟搭子吐槽“我要是能把聊天的劲儿用到写作上就好了”,搭子反问我:“那你为啥不试试把‘聊天’搬进稿子?你跟我怎么说,就跟读者怎么写,不就行了?”

这句话点醒了我!后来我试了次,真的管用。当时要写一篇关于“租房那些事”的稿子,一开始我想写得“正式”点,列了提纲:租房前的准备、签合同的注意事项、遇到奇葩室友怎么办……写出来像说明书,自己都读不下去。后来我干脆放弃“正式”,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开头:“你们有没有过那种时刻?搬新家第一天,对着空荡荡的房间,连挂衣服的地方都没有,突然就有点想家。我上次租那个老小区的房子,进门第一眼看中阳台有棵绿萝,结果搬进去才发现,绿萝是楼上空调滴水浇活的,下雨天阳台能积半盆水……”

就这么开头,我越写越顺,把租房时遇到的糟心事、暖心事儿全倒了出来:比如房东阿姨偷偷给我留的备用钥匙,贴在门上写着“姑娘加班晚了别慌”;比如隔壁大哥总把外卖错送我家,后来每次点外卖都多给我带瓶可乐;比如我自己贴墙纸贴歪了,最后跟楼下邻居一起返工到半夜……写完我没改多少,直接发了出去,结果好多人留言说“太真实了,我也遇到过这种房东”“看你写的,想起我第一次租房的样子”。

从那以后我就发现,写作真不是“掉书袋”,会“聊天”就能写。你跟朋友怎么分享趣事,就怎么跟读者写故事;你怎么跟家人吐槽麻烦事,就怎么跟读者说感受。不用刻意用复杂的句子、生僻的词,大白话反而更亲切,更能让人有代入感。

比如你想写“妈妈的唠叨”,别写“母亲的叮嘱饱含深情,蕴含着对子女的关爱”,就写“我妈每次打电话,开头必问‘吃饭了吗’,中间必说‘多穿点衣服’,挂电话前必加一句‘钱够花吗’,有时候我嫌烦,后来才发现,她每次挂了电话,都会在家族群里问我姐‘你妹今天吃饭了吗’”——你看,这样的大白话,是不是比“饱含深情”更打动人?

还有朋友说“我怕写得太碎,没逻辑”。其实聊天也不是想到哪说到哪,你跟朋友说一件事,会先说“我跟你说个好玩的”,再讲过程,最后说“你说逗不逗”,写作也一样,只要把“开头、中间、结尾”说清楚就行。开头像打招呼,拉近距离;中间像讲故事,把事儿说透;结尾像聊感受,跟读者唠唠心里话。

比如你想写“第一次做蛋糕失败”,开头可以说“你们有没有过那种‘自信满满动手,结果一塌糊涂’的经历?我上周第一次做蛋糕,跟着教程一步步来,结果烤出来跟砖头一样硬”;中间可以说“我打鸡蛋的时候把蛋壳掉进去了,筛面粉的时候撒了一地,烤的时候忘了设时间,最后拿出来一看,表面焦黑,里面还没熟”;结尾可以说“后来我把‘砖头蛋糕’给我爸吃,我爸说‘比我小时候吃的饼干还脆’,现在那蛋糕还在冰箱里,我打算留着当纪念,下次再做,肯定比这次好”。

你看,这样的结构,跟聊天一样自然,既不会碎,也不会没逻辑。所以别再怕“写不好”,从今天起,把你想说的话,像跟朋友聊天一样写下来,哪怕每天写一百字、两百字,慢慢就会发现,写作其实没那么难,你本来就会。

我发现好多朋友跟我以前一样,有个毛病:写东西非要“想清楚”才动笔——想清楚开头怎么写,想清楚中间有哪些情节,想清楚结尾怎么收,不然就不敢打开文档,怕写一半卡壳,怕写出来不满意。

我以前卡稿最严重的一次,就是想写一个关于“老同学重逢”的故事。我总想着“重逢得有个特别的场景吧?咖啡馆还是街头?”“他们见面第一句话该说啥?‘好久不见’还是‘你没变啊’?”“要不要加个回忆杀?小学一起逃课的事儿?”想了三天,光提纲就改了五遍,结果一个字都没写出来,最后烦得把文档关了,心想“算了,写不出来”。

后来搭子知道了,跟我说“你别在脑子里想,先写下来再说,哪怕写得烂,也比空白强”。我半信半疑试了试,打开文档,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写了第一句:“我在超市看到林晓的时候,她正蹲在货架前挑酸奶,头发剪短了,跟小学时扎马尾的样子一点都不一样。”

写完这一句,我犹豫了一下,又接着写:“我想跟她打招呼,又有点慌,怕她不认识我了。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俩总一起抄作业,她数学好,我语文好,每次考试前都互相‘辅导’。后来她转学了,我还哭了好几天,给她写了封信,不知道她收到没。”

就这么写着写着,我发现之前想不明白的问题,居然慢慢有了答案——重逢的场景不用刻意选,超市就很真实;第一句话不用纠结,我最后写的是“林晓?”,她回头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你是陈默吧?”;回忆杀也不用特意加,写到挑酸奶的时候,自然就想起小学她总抢我酸奶喝的事儿。

那天我没按提纲写,想到哪写到哪,居然写了两千多字。虽然中间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有些句子不通顺,有些情节有点乱,但我至少写出来了,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只停留在“想”的阶段。

后来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写作不是“想清楚再写”,而是“写着写着就想清楚了”。就像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用非要把每一条路都查清楚才出发,先迈出第一步,走着走着,自然就知道该往哪走了。你脑子里的想法,就像一团乱麻,你不动笔,永远理不清;你一动笔,写着写着,线头就会慢慢冒出来。

比如你想写“第一次爬山”,别先想“我要写爬山的过程,还是写山顶的风景?”,先写“周末我跟朋友去爬山,一开始我还挺兴奋,觉得不就是爬个山嘛,结果才爬了半小时,我就喘得不行,腿都软了”——写着这句话,你自然就会想起爬山时的细节:朋友怎么催你,你怎么咬牙坚持,路上看到的野花,听到的鸟叫,最后爬到山顶时的感受……这些细节会跟着你的笔,一点点冒出来。

还有朋友说“我写着写着就卡壳了,不知道往下写啥”。其实卡壳很正常,就像聊天的时候突然没话了一样,不用慌。你可以停下来,想想“如果是跟朋友聊这件事,现在会说啥”,或者干脆跳过卡壳的地方,先写后面的内容。比如你写故事卡在了“主角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解决,那就先写“后来主角怎么克服困难的”,再回头补中间的部分。

我上次写一个职场故事,卡在了“主角被同事误会”,不知道怎么写澄清的过程,我就先写“后来领导找主角谈话,说了同事的误会,主角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没跟同事说清楚”,然后回头补“主角当时为什么没说清楚,同事又是怎么误会的”。这么一弄,卡壳的地方反而通顺了。

所以别再等“想清楚”了,现在就打开文档,哪怕只写一句话、一个片段,也比停在“想”的阶段强。你要相信,你的笔比你的脑子更懂怎么写,写着写着,思路就会越来越顺,故事就会越来越清晰。

有次我跟一个刚开始写作的朋友聊天,她跟我说“我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没特点,跟别人写的差不多,不像那些大作家,一开口就有自己的风格”。其实我以前也有这困惑,总想着“别人写职场写得那么专业,我要不要也学他们?”“别人写情感写得那么细腻,我是不是也该那么写?”结果学来学去,写出来的东西四不像,自己读着都别扭。

直到有次我写一篇关于“家乡小吃”的稿子,一开始我想模仿美食博主的写法,写“外皮酥脆,内馅鲜嫩,入口即化”,可怎么写都觉得没灵魂。后来我想起我奶奶做的韭菜盒子,想起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等出锅的样子,就干脆抛开“专业写法”,写我自己的感受:“我奶奶做韭菜盒子,总喜欢多放鸡蛋,油要烧得特别热,下锅的时候‘滋啦’一声,香味能飘满整个院子。我小时候总等不及凉透,就用手抓着吃,烫得直甩手,可还是舍不得放下。后来我在外地也吃过很多韭菜盒子,要么太油,要么馅太少,都没有奶奶做的那个味儿——不是说味道多特别,是少了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的期待,少了奶奶看着我吃时的笑。”

这篇稿子发出去后,好多人留言说“我也想起我奶奶做的小吃了”“你写的不是韭菜盒子,是想家的感觉啊”。那时候我才明白,写作不需要刻意模仿别人的“风格”,你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就是最特别的“味儿”。你最懂的事,最能打动人心。

比如你是个上班族,每天挤地铁、写报告、跟同事打交道,那你写职场故事,就比没上过班的人更懂其中的酸甜苦辣;你是个宝妈,每天带娃、做饭、处理家庭琐事,那你写育儿日常,就比没当过妈的人更有真实感;你喜欢养花,每天浇水、施肥、看着花开花落,那你写养花的过程,就比不养花的人更能写出其中的乐趣。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是做护士的,一开始她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太普通,没什么好写的。后来她试着写自己值夜班的经历:“凌晨三点,病房里很安静,只有监护仪的‘滴滴’声。我去给3床的大爷量血压,他突然拉着我的手说‘姑娘,谢谢你啊,我女儿今天没来,你跟我说说话,我就不害怕了’。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穿的白大褂,不只是衣服,还是能让人安心的依靠。”她写的都是日常小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很多人看哭了,因为她写的是自己最懂的事,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还有朋友说“我经历的事都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其实普通的事里,藏着最真实的情感。你每天早上喝的一杯豆浆,楼下早餐店老板跟你说的一句“早啊”,下班路上看到的夕阳,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只要你用心去写,就能写出不一样的味道。因为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的,是你真正在意的,你的文字里会带着你的温度,带着你的情感,这是别人模仿不来的。

所以别再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也别再刻意模仿别人的写法。从今天起,写你最懂的事,写你最真实的感受——写你早上挤地铁时的无奈,写你吃到好吃的外卖时的开心,写你跟朋友吵架后的难过,写你看到好看的风景时的惊喜。这些都是你独有的“味儿”,都是能打动人心的好内容。

你要相信,你的故事,只有你能写得最动人;你的感受,只有你能表达得最准确。别丢了“你的味儿”,这才是你写作最珍贵的东西。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