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4章

朋友们,咱们之前聊过怎么从生活里挖灵感,今天咱们得解决个更实在的问题——为啥有时候灵感挺足,写出来的人物却像“纸片人”,故事像“流水账”?我之前踩过太多坑了:写职场故事,主角干了啥、说了啥都列得清清楚楚,可读者看完记不住;写家庭日常,事儿一件接一件,却没让人动心的地方。后来摸爬滚打久了,才总结出几个能直接用的“实战招”,不是什么高深理论,全是我卡壳时硬生生试出来的门道,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保证你听完就能用。

先跟你们说个我最头疼的事儿——以前写人物,总爱给他们贴“标签”。比如写个老师,就定“温柔、有耐心”;写个创业者,就定“果断、能吃苦”。结果写出来的人物,跟超市货架上的罐头似的,看着都差不多,没一点“人味儿”。有次我写个“社区医生”的故事,主角叫陈医生,设定是“负责、热心”,写他给老人看病,就写“陈医生给王奶奶量血压,叮嘱她按时吃药”;写他帮邻居处理伤口,就写“陈医生拿出医药箱,仔细给小李消毒”。稿子写完,我自己读着都觉得“这陈医生是谁啊?换个名字叫李医生、张医生,好像也没差”。

后来我跟小区里的真医生聊天,才突然明白——人不是靠“标签”活的,是靠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小癖好”。那个医生跟我说,她每次给老人看病,都会把药盒上的字放大写在便签上,因为老人眼神不好;她办公室抽屉里总备着薄荷糖,因为有些小朋友怕打针,哭的时候给一颗就不哭了;她穿白大褂,总爱把袖口卷到小臂中间,说这样给人量血压方便。你看,就这三个小细节,“细心、有办法、接地气”的形象一下子就出来了,比说一百句“她很负责”都管用。

我赶紧回去改陈医生的故事。写他给王奶奶量血压,加了句:“陈医生把血压计的袖带缠在王奶奶胳膊上,手指在袖带边缘捏了捏——他总怕勒着老人,每次都会调松半格。”写他给小李处理伤口,加了段:“陈医生蹲下来,从医药箱里掏出颗橘子味的薄荷糖,递给小李:‘先含着,消毒的时候可能有点疼,忍一下就好。’小李含着糖,果然没那么怕了,后来才发现,陈医生的医药箱里,薄荷糖有三种口味,全是小朋友爱喜欢的。”改完再读,陈医生一下子就“站”起来了,有读者留言说“我们小区也有这样的医生,抽屉里总备着糖”,还有人说“捏袖带那个细节,太真实了”。

从那以后,我写人物就多了个步骤:先给人物想两个“带烟火气的小癖好”,不用复杂,越日常越好。比如写个快递员,就加“他送快递时,总爱把快递单朝上放,因为怕下雨弄湿地址,哪怕自己多绕两步”;写个书店老板,就加“他整理书架,总把言情小说放在最下层,说这样小朋友够不着,不会乱翻”;写个程序员,就加“他写代码的时候,桌上总放着一杯冰可乐,不管冬天夏天,喝到只剩半杯就立刻续,说这样脑子转得快”。这些小癖好不用特意解释,藏在情节里就行,读者看到了,自然会记住这个人物。

解决了人物,再说说故事怎么避免“流水账”。我以前写故事,总爱“按时间顺序来”:早上干了啥,中午干了啥,晚上干了啥,像记日记似的。有次写“女生周末逛旧物市场”的故事,就写“周六早上,小苏起床,坐公交去旧物市场,买了个旧相机,然后去吃了碗面,下午回家整理相机,发现里面有胶卷”。整个故事顺得像白开水,没一点波澜,我发给搭子,搭子回我:“你逛旧物市场,就没遇到点‘没想到’的事儿?比如想买的东西被人抢了,或者遇到个有意思的摊主?”

这话点醒了我——好故事不是“顺顺利利”的,是“有点小波折,又有点小温暖”的。我想起上次逛旧物市场,本来想买个旧台灯,结果被一个阿姨抢了先,正失落的时候,摊主说他家里还有一个,让我等会儿,他回家拿;等的时候,我跟摊主聊天,才知道他卖旧物不是为了赚钱,是想让那些“没人要的东西”找到新主人。我把这些加进故事里,改了情节:“小苏在旧物市场看到个绿色的旧台灯,刚要伸手,就被一个阿姨抢着抱在了怀里。阿姨笑着说‘姑娘,这台灯我找了好久,我女儿小时候就用这个,后来丢了’。小苏有点失落,摊主却拍了拍她的肩:‘别急,我家阁楼上还有一个,跟这个一模一样,我回家给你拿,也就十分钟。’小苏等的时候,看到摊主的摊位上,每个旧物下面都压着张纸条,写着‘这个杯子,以前是给我老伴刷牙用的’‘这个收音机,我儿子小时候听故事用的’。后来摊主拿来台灯,小苏要给钱,摊主却说‘算了,看你喜欢,拿着吧,就当给这台灯找个好人家’。”

改完之后,故事一下子就有了“勾子”——一开始没抢到台灯,是小波折;摊主回家拿台灯,是小期待;看到纸条、摊主不要钱,是小温暖。有读者留言说“没抢到台灯的时候,我还替小苏着急呢”“摊主也太好了吧,旧物下面压纸条这个细节,好戳人”。其实这种“小波折”不用多复杂,就是在“顺理成章”的地方拐个小弯:比如想买的东西没了、想做的事出了点小岔子,但最后总有个让人心里一暖的结局,这样读者才会跟着故事走。

再说说对话,这也是我以前的“重灾区”。我以前写对话,总爱写“标准答案”:写情侣吵架,就写“你怎么不理解我?”“我怎么不理解你了?”;写朋友聊天,就写“最近还好吗?”“挺好的,你呢?”。读起来像俩机器人在对话,没一点情绪。有次我写“闺蜜好久没见,约着吃饭”的场景,对话是:“小美说‘好久不见,你变瘦了’。小丽说‘你也没变’。小美说‘最近忙吗?’。小丽说‘还行’。”写完我自己都觉得“这哪是闺蜜啊,跟俩陌生人似的”。

后来我跟我闺蜜吃饭,录了段我们的聊天,回头听才发现——真正的对话,全是“带情绪的碎话”。我闺蜜见到我,第一句是“我的天!你怎么染了个黄毛?丑死了!”,边说边笑,还伸手拨了拨我的头发;我说“你才丑呢,你这衣服跟你妈穿的似的”,她瞪了我一眼,把菜单扔给我:“赶紧点菜!我饿了,上次你说的那家红烧肉,今天必须点!”;吃到一半,她突然说“对了,我上周跟我对象吵架了”,声音压低了点,还扒拉了两下碗里的饭——你看,这里面有吐槽、有动作、有情绪变化,比干巴巴的“最近好吗”鲜活多了。

我回去改那段对话,改成:“小美一见到小丽,就冲过去捏她的脸:‘你怎么瘦成这样了?是不是你对象没给你做饭?’小丽拍开她的手,翻了个白眼:‘你少操心我,先看看你自己的头发!染个黄毛,跟村口的托尼似的!’小美摸了摸头发,不服气地把菜单推过去:‘别转移话题!赶紧点,我今天要吃上次你说的那个糖醋排骨,你请客!’小丽拿着菜单,突然小声说:‘其实……我上周跟他吵架了,到现在还没和好呢。’说着就用筷子戳了戳碗里的米饭,眼神有点耷拉。”改完之后,读者一下子就get到俩人的关系——是能互怼,也能说心里话的闺蜜,比之前的“标准答案”生动太多。

所以现在我写对话,都会先想三个问题:这个人物现在是什么情绪?是开心、委屈,还是吐槽?他说话的时候会做什么小动作?是捏脸、翻白眼,还是戳碗?他说话的语气是啥样?是拔高声音、压低声音,还是带点撒娇?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对话自然就有了“烟火气”。比如写妈妈催孩子起床,别写“快起床,要迟到了”,可以写“妈妈推开房门,把窗帘一拉,阳光一下子照进来:‘赶紧起来!再不起床,你爱吃的油条就被你爸吃完了!’说着就伸手拍了拍孩子的被子,力道不轻不重,刚好能把人拍醒”;写老板夸员工,别写“你做得很好”,可以写“老板拿着方案,指了指其中一段,笑着拍了拍员工的肩:‘这段写得不错啊,比上次进步多了!看来你没少下功夫,晚上加个餐,算公司的!’”。

最后再聊聊场景怎么写才有“画面感”。我以前写场景,总爱用“大词”,比如“春天的公园很美”“晚上的街道很热闹”“冬天的教室很冷”。结果读者根本想象不出具体是什么样,就像看了张模糊的照片。有次我写“冬天的早上,在教室早读”的场景,写的是“冬天的早上,教室里很冷,同学们都在早读,很认真”。稿子发出去,有读者留言说“到底有多冷啊?是窗户上有哈气,还是大家都戴着手套?”,我才发现,“冷”是抽象的,得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

后来我回忆自己上学时的冬天,想起了好多细节:窗户上结着一层薄霜,要用手擦出一个小缝才能看到外面;同学们早读的时候,嘴里会呼出白气,读着读着,手就冻得攥不住笔;教室后门的暖气片上,总放着几个暖手宝,是谁带的忘了,大家冷了就去捂一会儿;有次早读,同桌的钢笔冻住了,写不出字,他就把钢笔揣进怀里,用体温捂热。我把这些细节加进故事里,改成:“冬天的早上,教室窗户上结着一层薄霜,我用食指擦出个小圆圈,能看到外面的梧桐树,叶子都掉光了。同学们都在早读,嘴里呼出的白气飘在课本上,没多久,课本边缘就湿了一小块。我读着读着,手冻得发僵,刚想搓搓手,就看到同桌把钢笔揣进了怀里——他的钢笔又冻住了,每次都用体温捂热。教室后门的暖气片上,放着三个暖手宝,是昨天班长带来的,谁冷了就去拿过来捂一会儿,暖手宝外面的布套,都被大家摸得发亮了。”

改完之后,有读者说“我想起我上学时也这么捂过钢笔”,还有人说“暖气片上的暖手宝,太真实了”。你看,场景不是靠“大词”堆出来的,是靠那些能让人“想起自己经历”的小细节。比如写“夏天的傍晚”,别写“夏天的傍晚很热闹”,可以写“夏天的傍晚,楼下的广场舞音乐响起来了,卖西瓜的大爷推着车喊‘甜西瓜,不甜不要钱’,我坐在阳台上,能闻到隔壁厨房飘来的炒辣椒味,风一吹,树叶‘沙沙’响,偶尔有只蝉叫两声,又安静了”;写“下雨天的公交站”,别写“下雨天,公交站人很多”,可以写“下雨天,公交站的棚子下站满了人,大家的伞都靠在边上,地上积了一滩水,有人不小心踩进去,溅起的水花沾到了别人的裤脚,俩人相视一笑,也没生气。我手里的伞柄有点滑,是早上出门太急,没来得及擦上面的水,等公交的时候,旁边的阿姨把她的伞往我这边挪了挪,说‘姑娘,别淋着了’”。

其实把人物故事写“活”,根本不用什么高深的技巧,核心就一个——多琢磨“真实的细节”。写人物,就想他平时会有什么小癖好;写故事,就加一点小波折、小温暖;写对话,就带点情绪和小动作;写场景,就用具体的细节代替抽象的“大词”。这些细节不是瞎编的,都是从咱们的生活里来的——是小区医生的薄荷糖,是旧物摊主的纸条,是同桌捂热的钢笔,是公交站阿姨挪过来的伞。

我知道一开始可能会觉得麻烦,比如想人物的小癖好,要琢磨半天;加故事的小波折,怕写跑偏。但没关系,咱们可以慢慢来,先从一个细节开始,比如今天写人物,就加一个小癖好;明天写故事,就加一个小波折。写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有读者问我,“我没那么多经历,怎么找细节啊?”其实很简单,平时多“留心看”——坐公交的时候,看看身边的人在干嘛,是在低头玩手机,还是在跟朋友聊天;逛超市的时候,看看货架上的东西,是妈妈在给孩子挑零食,还是老人在看商品的生产日期;走在路上的时候,听听周围的声音,是卖早餐的叫卖声,还是风吹树叶的声音。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记在手机备忘录里,下次写东西的时候,翻出来看看,就能用得上。

我手机里现在还存着好多这样的小细节:“今天在咖啡店,看到一个男生给女生点了杯热可可,还让店员多加了两勺糖,说女生怕苦”“昨天在菜市场,卖菜的阿姨给我多装了一把小葱,说‘炒鸡蛋香’”“早上上班,看到一个爸爸送孩子上学,孩子的书包上挂着个小恐龙挂件,一走路就晃来晃去”。这些细节看起来不起眼,可写进故事里,就能让人物和场景一下子有了“烟火气”。

咱们写东西,不是为了成为“大作家”,是为了把心里的想法、身边的故事,好好地讲给别人听。所以不用怕写得“不专业”,不用怕细节“太小”,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小细节,那些带着情绪的小对话,那些有点小波折的小故事,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以后你们写东西的时候,要是卡壳了,就想想今天聊的——给人物加个小癖好,给故事加个小波折,给对话加个小情绪,给场景加个小细节。慢慢写,慢慢琢磨,你会发现,你的人物会越来越“活”,你的故事也会越来越有“味儿”。咱们一起加油,把身边的烟火气,都写成好看的故事。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