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队员都在打量着这位新来的顶头上司。
陈默的目光从三人脸上一一扫过,脸上露出微笑。
“关越兴。”
“到!”高大青年立刻应声。
“严光叙。”
“到!”眼镜青年扶了扶眼镜。
“詹驰。”
“到!”叼着烟的青年也赶紧把烟取了下来。
陈默准确地叫出了每个人的名字,让三人眼中都闪过惊讶。
看来这位新队长,是做过功课的。
“以后大家就是兄弟了,不用这么拘束。”
陈默的语气很随和,“副队武澈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
“报告陈队,武头儿他们正在查案。”
“具体回归时间还不确定。”关越兴回答道。
“行。”陈默点点头,“现在,关越兴陪我去领一下装备。”
“严光叙、詹驰,你们两个留守,负责队内的工作协调,随时保持通讯畅通。”
“是!”三人齐声应道。
这干脆利落的命令,让他们对陈默的印象又改观了几分。
陈默带着关越兴走出办公室,直奔后勤装备科的军火库。
领枪的流程十分严格。
身份验证、虹膜扫描、电子签名,一道道程序走下来。
才由专门的管理员从厚重的铁柜里取出一把崭新的九二式手枪。
以及三个压满了子弹的弹匣。
“陈队,您的枪。”
陈默接过枪,熟练地验枪、分解、再组合。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看得旁边的关越兴眼皮直跳。
行家啊!
随后,两人又去领取了快拔枪套、弹匣套和一件最新款的软质防弹衣。
“再去一趟干部处,把警服拿了。”陈默将所有装备打包好。
“是!”
从干部处领了两套崭新的夏执勤服和常服,两人抱着一大堆东西回到了地面。
“陈队,东西放哪?”关越兴问道。
“跟我来。”
陈默领着他,走到了停车场的一角。
那里静静地停着一辆崭新的黑色宝马5系。
陈默按了一下钥匙,车灯闪烁。
关越兴的眼睛瞬间就瞪大了。
“我靠……陈队,这是局里给你配的车?”
“公务用车。”陈默淡淡地解释了一句,打开了后备箱。
关越兴咋舌不已。
公务用车配宝马?这待遇……也太顶了!
他以前只听说过市局给吴局那样的一把手配奥迪。
刑侦处这边,刘处长的座驾也才是一辆帕萨特。
一个新来的中队长,直接配宝马?
这位新队长,来头不小啊!
两人将警服和大部分装备都放进了后备箱。
回到四楼的办公室,严光叙和詹驰看到两人空手回来,有些好奇。
陈默径直走到属于队长的那张办公桌后。
他拉开抽屉,将装着手枪和弹匣的武装带放了进去,然后“咔哒”一声锁好。
虽然有持枪证,但在非紧急任务期间,枪支还是要按规定入柜保管的。
不过,他还是从装备里拿出了一副手铐、一个强光手电和一支伸缩警棍。
一一别在了腰间的皮带上。
做完这一切,他才在椅子上坐下。
看着桌面上堆积如小山般的案卷,陈默眼中反而燃起了一股战意。
看之前他抬起头,扫了一眼对面三个正襟危坐,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的队员。
陈默从抽屉里摸出一包烟,随手扔了过去。
“来,抽烟。”
关越兴下意识接住,低头一看,眼角又是一抽。
软中华。
这烟在市面上可不便宜,寻常人都是按根买的。
“谢谢陈队。”
关越兴没客气,抽出一根递给严光叙,又递给詹驰,最后自己点上一根,深深吸了一口。
熟悉的味道在肺里转了一圈,让他们紧绷的神经都放松了不少。
“武澈他们办的那个案子,卷宗在哪?”陈默问道。
“报告陈队,武头儿他们是主力,卷宗都在他们车上。”
“我们队里只有一些协助调查的备案。”关越兴解释道。
“我们现在办的案子,是什么情况?”
“是‘3.21’凶杀案,三天前发生在高新区。”
“把卷宗拿给我。”
“是!”
关越兴立刻起身,去档案柜里翻找。
陈默则从口袋里掏出一枚造型奇特的金属U盘,插进了桌上电脑的接口。
“滴——身份认证通过,欢迎您,侦查科五队队长,陈默。”
电脑屏幕上弹出一个充满科技感的登录界面。
警徽在中央缓缓旋转,下方一行小字显示了他的身份和权限。
他点开案件库,权限很高,几乎所有的案子都对他开放。
他很快就找到了“3.21高新区江边凶杀案”的电子卷宗。
这时,关越兴也抱着一叠厚厚的纸质文件走了过来。
“陈队,卷宗拿来了。”
“放这吧。”
陈默的目光已经牢牢锁定在屏幕上,手指飞快地滑动着鼠标滚轮,一目十行地阅读着。
卷宗内容并不复杂,但线索却少得可怜。
死者,施樱,女,22岁,本市一家高档KTV的公关。
三天前,也就是3月21日晚上下班后失踪。
昨天,也就是3月23日上午,一名晨练的老人在高新区江边的芦苇荡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法医鉴定结果显示,死因是机械性窒息,死亡时间推断为3月22日凌晨一点到两点之间。
死前,曾遭受过侵犯。
市局一队接手后,立刻展开调查。
根据KTV的监控和同事的证词,施樱是在21日晚上12点半左右下班离开的。
她叫了一辆网约车。
警方很快找到了那名网约车司机。
据司机回忆,施樱上车后一直在打电话,像是在和人撒娇,情绪听起来还不错。
车辆在凌晨一点左右,抵达了她居住的“兰亭苑”小区门口。
司机亲眼看着她下车,然后就开车离开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
兰亭苑是个老小区,监控设施非常不完善。
正门的摄像头恰好在前几天坏了,还没来得及修。
而小区内部的监控,根本没有拍到施樱进入小区的画面。
她就在小区门口到进入小区这短短几十米的距离里,人间蒸发了。
直到两天后,尸体在十几公里外的江边被发现。
一队围绕她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摸排,但收效甚微。
她父母在外地,关系疏远。
在本地的朋友圈子也很小,没什么深交。
调查陷入了僵局。
由于侦查科一队队长路明睿同时也是科长。
人手紧张,便将一部分摸排走访的任务,分派给了五队协助。
陈默的手指停在了鼠标上,眉头微微皱起。
不对劲。
卷宗里详细记录了对施樱同事、朋友、甚至前男友的问询笔录。
但有一个群体,却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KTV的客人。
警方的逻辑很简单,施樱是在下班后失踪的,所以调查重点放在了她的私人生活圈。
但在陈默看来,这恰恰是最大的盲点。
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深夜在自家小区门口失踪。
最大的可能不是被随机的陌生人绑架。
老小区的门口,深夜依然可能会有零星的路人。
强行掳走一个成年女性,动静不会小。
更大的可能性是,她自愿跟某个人走了。
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她认识的熟人。
一个能让她在深夜放弃回家,转而跟其离开的“熟人”。
这个“熟人”从哪里来?
网约车司机提到,她下车前一直在打电话,语气亲昵。
这通电话,极有可能就是打给凶手的。
而这个时间点,最有可能联系她的,就是她在KTV里刚刚接触过的客人。
陈默的思路瞬间清晰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