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完结版《孤屿潮声》章节目录在线阅读

孤屿潮声

作者:创文文

字数:87214字

2025-08-18 21:07:02 连载

简介

备受书迷们喜爱的都市日常小说,孤屿潮声,由才华横溢的作者“创文文”倾情打造。本书以林默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87214字,喜欢这类小说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孤屿潮声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孤屿潮声》第十三章:潮接星轨,声绕年轮

一、红果树下的信:跨越四代的”回礼”

1. 第一颗红果

2172年秋,山坳”海鸥书屋”的红果苗结了第一颗果。

石芽踮着脚够树枝,指尖刚碰到果子的红皮,就被石垣按住手:”等熟透了摘,给艾莎寄去。”他手指摩挲着树干上的刻痕——去年林野来,在树干上刻了”2171-山海连”,刻痕旁还留着石芽画的小海鸥,翅膀歪歪扭扭。

书屋的玻璃棚顶被秋雨洗得发亮,棚下摆着张旧木桌,桌上摊着艾莎寄来的信。信里夹着张照片:非洲草原的”海鸥书屋”前,娜比正把红果核埋进土里,旁边写”等它长出树,就有两个’海鸥果园’了”。

“得给果子包层棉絮,别压坏了。”石芽翻出奶奶留的旧布包,布上绣着林溪画的海鸥。她把红果裹进去时,突然想起三年前移动书屋时,自己写的桦树皮信——那封信现在放在渔港纪念馆的展柜里,挨着阿伟的铁盒。

“再写封信吧。”石垣递过纸笔,”告诉艾莎,这颗果是阿伟叔叔的故事结的,甜。”

信写得歪歪扭扭:”艾莎姐姐,红果熟了,像石溪太奶奶说的’暖心事’。娜比妹妹种的核发芽了吗?等明年,我们把红果干寄给你们,泡水喝,像喝海边的风。”

2. 渔港的”红果展”

林野带红果去渔港时,陈鸥正在调试新的”故事胶囊”——这是个拳头大的金属盒,能存声音和影像,打算埋在”海鸥号”标识牌旁,给百年后的人留信。

“正好,把红果的故事存进去。”陈鸥把胶囊递过来,”石芽说的’暖心事’,得让后来人也听见。”

林野对着胶囊说:”2172年,山坳的红果熟了第一颗。这棵树是非洲的艾莎寄来的核种的,核是石芽寄的红果里的——善意绕了一圈,又长回了土里。”

陈舟在纪念馆设了个”红果角”,摆着红果、艾莎寄的野菊干、石芽的信。有游客问这果子的来历,陈舟就指着墙上的全息地图:”从中国山坳到非洲草原,再回山坳,像条看不见的线,线两头都是’海鸥’。”

李耕来渔港时,带了罐新酿的栀子酒——他把纪念馆的栀子花瓣摘下来泡的,酒色黄澄澄的。”配红果干喝。”李耕给林野倒酒,”太爷爷老李的信里写’想让秀儿尝尝甜’,现在甜东西多了,他该高兴。”

酒过三巡,林野突然说:”明年春天,把红果苗送些去苏州吧,种在李耕的园林里。”陈舟接话:”再送些去非洲,让艾莎的村子有片’海鸥果园’。”

窗外,海鸥掠过海面,翅膀上沾着阳光,像在说”好”。

3. 跨洋的”果核约定”

艾莎收到红果时,草原刚下过雨。她把红果放在井台上的鸵鸟蛋雕旁,蛋上的”海鸥”在阳光下亮得很——这是村里老木匠雕的,现在成了书屋的”镇屋宝”。

娜比用小刀把红果核剖开,小心地取里面的仁:”要种在书屋前,离水井近点,天天浇水。”她蹲在土里挖坑时,艾莎把石芽的信念给她听,风吹过野菊丛,沙沙响,像石芽在旁边笑。

“我们也寄礼物回去。”艾莎翻出个布包,里面是草原孩子编的草戒指,”老村长说,当年老李爷爷想给秀儿编草戒指,没来得及——这些戒指,算替他编的。”

布包上贴了张画:三个草戒指串在一起,分别写着”秀儿””石芽””娜比”。

林野收到布包时,正和石垣给新栽的红果苗培土。石芽把草戒指戴在手指上,转圈笑:”像阿伟叔叔给周奶奶的银锁片,都是暖的。”

那天晚上,林野在日志里写:”所谓传承,不是把故事锁在箱子里,是让红果核发芽,让草戒指转圈,让跨了四代的人,握着同份甜。”

二、深海的”故事胶囊”:给百年后的信(约2.5万字)

1. 胶囊里的”现在”

陈鸥的”故事胶囊”要埋进海底了。

胶囊里除了林野录的红果故事,还有石芽唱的《海鸥歌》(是她太奶奶石念教的,调子像山风)、艾莎用斯瓦希里语说的”谢谢”、李耕弹的栀子花瓣酒曲——陈鸥说”得让百年后的人知道,我们活着时,故事正暖着”。

潜水队出发前,石垣带着山里的孩子来渔港。孩子们给胶囊系上红果串,石芽把颗红果干塞进胶囊缝里:”给百年后的小朋友留个甜东西。”

陈舟盯着监控屏幕,潜水器正往”海鸥号”沉船的暗舱去——他们打算把胶囊藏在老李的布包旁,”让阿伟和老李当’保管员'”。

机械臂把胶囊放进暗舱时,屏幕突然闪过道微光——是胶囊的信号和沉船的金属产生了共振,像在打招呼。陈鸥突然红了眼:”它们认亲了。”

2. 高朗的”赎罪石”日记

高四海的后代高朗是考古学家,这几年总泡在渔港。他在整理高四海的”赎罪石”时,发现石头下压着张碎纸,是1989年的粮票——和高四海送粮时系在礁石上的粮袋里的粮票一样。

“他后来还在送粮。”高朗把粮票放在”赎罪石”展柜里,旁边写,”高坤手稿里说’我爹晚年总往灾区寄钱,不留名’,原来他没停过。”

他给”故事胶囊”录了段话:”高四海做错了事,但他用后半辈子补。错和悔都是真的,别只记着一面。”

埋胶囊那天,高朗跟着潜水队的船出海。他对着海面鞠躬:”太爷爷,你的悔,我们记着;你的补,我们也记着。”

海风拂过,船舷上的红果串晃了晃,像在应。

3. 百年后的”约定”

陈鸥给胶囊设了”百年后自动发送信号”的程序。”2272年,它会给纪念馆发消息,说’我在这儿’。”她给胶囊拍了张照,贴在”未来墙”上——这面墙专门贴给百年后人的东西,有孩子们画的”未来海鸥书屋”,有渔民写的”百年后还守着这片海”。

石芽在墙上画了只海鸥,翅膀上写”2272年,红果该结满树了”。艾莎从非洲寄来幅画,画里的”海鸥果园”结满了果,孩子们在树下读《海鸥衔光》。

林野看着墙上的画,突然想起石溪说的”根”。或许根不是埋在一个地方,是埋在时间里——百年后的人挖开胶囊,会知道2172年有群人,正带着阿伟的故事,种红果,编草戒,等他们来接。

那天夜里,渔港的星星特别亮。林野站在”海鸥号”标识牌前,仿佛看见百年后的孩子蹲在暗舱前,捧着胶囊笑:”原来当年的红果,真的甜。”

三、山与海的”数字桥”:当纸信遇上全息(约2.5万字)

1. 山里的”全息屏”

林野给山坳书屋装全息屏时,石芽扒着屏幕框笑:”能看见艾莎姐姐吗?”

屏幕亮起来,艾莎和娜比出现在草原的书屋前,手里举着刚编的草环:”我们的红果核发芽了!芽是红的,像小海鸥的嘴!”

石芽把红果苗拉到屏幕前:”你看我们的,长新叶了!”两个小姑娘隔着屏幕比画,石垣在一旁记:”以后每周三连线,让孩子们讲自己的’海鸥故事’。”

可没过多久,屏幕总出故障——山坳信号弱,画面总卡成”马赛克”。石芽急得拍屏幕:”艾莎姐姐的脸变成小方块了!”

林野联系陈舟,陈舟派来技术员:”装个’信号增强塔’,塔上雕海鸥,既好看又管用。”

塔建好那天,石芽爬到塔下,摸着海鸥木雕笑:”现在信号不卡了,阿伟叔叔的故事也能跑得快点。”

2. 纸信与全息的”温度”

陈鸥来山里调试设备时,发现石芽还在写纸信。”全息能说话,为啥还写信?”陈鸥问。

石芽把信给她看,纸上沾着红果汁:”太奶奶说,纸信能摸出笔锋,知道写字的人用了力——艾莎姐姐收到,会知道我认真写了。”

艾莎回信也是纸的,用草原的赭石当墨水,字歪歪扭扭:”纸信能夹在书里,翻书时会掉出来,像突然见到你。”

陈鸥把两封信都扫描进全息系统,却在展柜里留了原件。”数字能存千万字,却存不了红果汁的印子。”她跟林野说时,石芽正把艾莎的信夹进《海鸥衔光》里,”这样阿伟叔叔也能看见。”

有天连线时,娜比突然说:”我们画了幅大画,想贴在你们的书屋墙上。”屏幕里,草原的孩子们举着幅画:海和草原连在一起,上面飞着无数只海鸥,每只翅膀上都写着一个名字——有阿伟、老李,有石头、林溪,还有石芽、娜比。

石芽指着画喊:”我们的名字挨在一起!”

林野看着屏幕上重叠的笑脸,突然觉得:数字桥连的是信号,纸信连的是心跳,两样都有,故事才走得远。

3. 老木匠的”反对”

村里的老木匠不喜欢全息屏。他总说:”故事得靠嘴讲,刻在木头上才结实,电子东西没电就没了。”

老木匠雕了个木匣子,里面装着石头留下的银锁片复制品,还有他雕的小海鸥。”这匣子能传百年。”他把匣子递给石芽,”比屏幕靠谱。”

石芽却把匣子放在全息屏旁:”匣子装故事,屏幕讲故事,都好。”她拉着老木匠看屏幕里的艾莎,”你看,非洲的孩子也在雕木头,跟你一样。”

老木匠看着屏幕里娜比学雕海鸥的样子,突然笑了:”行,都好。”他后来雕了个木底座,给全息屏当架子,底座上刻着”海语山声”。

林野给底座拍了张照,发给陈舟。陈舟回信:”老东西护着新东西,新东西带着老东西走——这才是最好的样子。”

四、年轮里的潮声:当我们成了”故事里的人”(约2.5万字)

1. 石芽的”守书人”日记

石芽十六岁那年,石垣把书屋的钥匙交给她:”以后你守着。”

钥匙是石头当年雕的海鸥形状,磨得光光的。石芽在日记第一页写:”今天成了’守书人’,像石溪太奶奶、石垣叔叔一样。”

日记里记着日常:

– 3月12日:给红果苗剪枝,发现树洞里有只小鸟,给它留了小米——太奶奶说,阿伟叔叔也会给小鸟留吃的。

– 6月1日:给新来的孩子讲老李的信,讲到”若我回不去,告诉娃爹不丢人”,最小的孩子哭了,说”老李爷爷是英雄”。

– 9月23日:艾莎寄来红果干,说她们的树也结果了。把果干分给孩子,每个果干都包着纸,纸上写”甜”。

有天她翻到石溪的日记,见里面写:”2142年,林砚姐姐来送书,说’书屋是船’——现在我懂了,我就是撑船的人。”

2. 陈鸥的”胶囊遗嘱”

陈鸥五十岁那年,给”故事胶囊”加了段新录音。那时她头发白了,调试设备时总戴老花镜,却还天天往纪念馆跑。

“2202年,红果苗成了树,非洲的’海鸥果园’结了满树果。石芽的孙女也成了守书人,她编草戒指的样子,像石芽当年。”她对着胶囊笑,”我们这代人快把故事交出去了,下代人会接好的。”

她给百年后的人留了句话:”别只记着阿伟和老李,记着每个守书人、种树人、编草戒指的人——他们都是故事的一部分。”

林野来看她时,她正给全息影像加”红果丰收”的场景。”你看,”她指着影像里的孩子,”他们笑的样子,跟石芽当年一样。”

3. 九万里的年轮

2222年,”海鸥号”故事四百周年。

渔港的纪念馆里,石芽的曾孙石舟(和陈舟同名)正给孩子们讲”红果的故事”。展柜里,第一颗红果的干标本还在,旁边摆着艾莎的草戒指、高朗的粮票、陈鸥的胶囊录音笔。

山坳的书屋前,红果树长得比玻璃棚还高,树下埋着石芽的日记。孩子们围着树坐,石舟的妹妹石溪(和石溪同名)念着日记里的话:”阿伟叔叔的故事,要像红果树一样,长很多年轮。”

非洲草原上,艾莎的曾孙正把新摘的红果装进布包,布上绣着”2222-山海同”。他要把果寄去中国,像当年艾莎寄核一样。

太空站里,宇航员调出”海鸥号”的全息影像,给新队员讲:”这是艘沉船,却载着最暖的故事。”舷窗外,地球的蓝色弧光里,仿佛有无数只海鸥在飞。

石舟在纪念馆的”未来墙”上写:”潮声绕着年轮转,我们成了故事里的人,又看着新的人,把故事接下去。”

风掠过”海鸥号”标识牌,”英魂永记”四个字落了层薄尘,却亮得像灯。远处,海鸥的叫声混着红果树的沙沙声,像三百年前林默听见的潮声,又不一样——更暖,更长。

因为故事还在长,我们,永远都在。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