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秋,巳时。
马车驶离高老庄已逾两日,路渐崎岖,空气中的水汽也浓了起来——风里裹着河泥的腥气,远处的地平线上,一条浑浊的河流像巨龙般横卧在旷野间,正是沙僧曾盘踞百年的流沙河。
沙僧坐在车厢角落,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指节泛白。他望着窗外那条越来越近的河流,喉结不停滚动——流沙河的水还是当年那样浑,河面上飘着枯草和碎木,像极了他当年扔在河里的骷髅头碎片。十四年了,他以为自己早已赎清罪孽,可真到了河边,心脏还是像被河底的流沙裹住,沉得喘不过气。
“沙师弟,快到了?”八戒递过来一块糯米糕,是翠兰早上刚蒸的,“吃点垫垫,别老坐着,一会儿到了还得帮村民干活呢。”
沙僧接过糯米糕,却没胃口,只是捏在手里。他想起昨天路过一个叫“渡头村”的村落,村民说流沙河上的渡船被河匪抢了,现在没人敢过河,地里的庄稼熟了也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他当时就攥紧了降妖宝杖——流沙河是他的“罪地”,他不能让这里再遭劫难。
“快了,”唐僧轻声开口,目光落在沙僧身上,“悟净,不用怕。流沙河是你的过去,也是你赎罪的起点,这次我们回来,不是为了重提旧事,是为了帮你放下,帮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沙僧点了点头,眼眶有些发红。他知道唐僧说得对,可当年吃人的画面总在脑子里转——他记得第九个取经人的袈裟是杏色的,记得那人手里还拿着一本《金刚经》,记得自己咬下去时,那人眼里的绝望。这些年,他每天念经,就是想忘记这些,可越想忘,记得越清。
一、渡头村困:河匪背后的苦衷
马车刚到渡头村,就看见几个村民坐在村口的老榕树下叹气。为首的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叫周老栓,是村里的渡船工,他的渡船就是被河匪抢的。
“几位仙长,你们可来了!”周老栓一见他们,赶紧站起来,眼里满是希望,“要是再没人管,我们村的庄稼就全烂了!”
唐僧跟着周老栓往村里走,路上都是干裂的土地,地里的玉米已经黄了,却没人收割。一个老婆婆坐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一个玉米棒,眼泪掉在干裂的土地上:“俺家老头子就是为了护玉米,被河匪打伤了,现在还躺在床上……”
悟空握紧了金箍棒,眼里闪过戾气:“这些河匪太过分了!俺老孙这就去把他们打跑,把渡船抢回来!”
“别冲动。”沙僧忽然开口,声音有些发颤,“大师兄,先问问情况。当年俺在流沙河当妖怪,也是因为没饭吃,才吃人的。说不定这些河匪也有苦衷。”
悟空愣了一下,想起在花果山遇到的猎人,在五行山遇到的周虎,都是有苦衷才做坏事。他放下金箍棒:“好,俺听沙师弟的,先问问。”
周老栓叹了口气:“仙长,其实那些河匪也不是坏人。他们是去年从北边逃过来的流民,家乡遭了突厥的祸,亲人都没了,才来流沙河当河匪的。为首的叫石勇,以前是个当兵的,要不是走投无路,也不会干这事。”
沙僧心里一沉。他想起自己当年被贬下凡,也是走投无路才吃人的,石勇的处境,像极了当年的自己。他攥紧降妖宝杖:“周大叔,您知道他们的窝点在哪吗?俺想去跟他们谈谈。”
“在河对岸的山洞里,”周老栓指着流沙河,“那边有个黑风洞,他们就住在里面。只是那洞在河中间的礁石上,不好进。”
“俺带你们去!”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跑过来,是周老栓的儿子周小栓,“俺会游泳,能偷偷带你们过去!”
悟空刚想反对,沙僧却摇了摇头:“不用,俺自己过去。流沙河是俺的地盘,俺熟。”
他走到河边,脱下外衣,露出脖子上淡淡的疤痕——那是当年挂骷髅头勒出来的。他深吸一口气,纵身跳进河里。河水还是当年那样凉,裹着泥沙钻进他的衣领,像极了当年缠绕他的罪孽。
黑风洞就在河中间的礁石上,洞口挂着抢来的渡船桨,上面还沾着河泥。沙僧刚靠近洞口,就听见里面传来孩子的哭声:“爹,俺饿……”
“乖,再等等,等明天抢了粮食,爹就给你买包子。”是石勇的声音,带着疲惫和愧疚。
沙僧推开门,看见石勇正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孩子脸上蜡黄,手里拿着一块干硬的馒头。旁边还坐着几个流民,都是面黄肌瘦的,手里拿着生锈的刀,却没一点戾气。
“你是谁?”石勇赶紧把孩子护在身后,握紧了刀。
“俺是沙僧,”沙僧放下降妖宝杖,声音放轻,“俺当年也在流沙河当妖怪,吃了不少人。后来跟着唐僧师父去西天取经,才知道错了。俺知道你有苦衷,可抢村民的粮食,不是办法。”
石勇愣了一下,看着沙僧:“你也当过妖怪?”
“是,”沙僧点头,眼里满是愧疚,“俺当年被贬下凡,没饭吃,就吃路过的人。可后来俺发现,吃人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罪孽越来越重。你们要是愿意,俺可以帮你们,给你们找活干,让你们不用再当河匪。”
石勇沉默了。他想起自己当年当兵时,曾发誓要保护百姓,可现在却成了欺负百姓的河匪。他看着怀里的孩子,眼泪掉了下来:“俺也不想当河匪,可俺们没饭吃,孩子还小,俺不能让他饿死……”
“俺们村有地,”周小栓忽然从外面跑进来,是跟着沙僧过来的,“俺爹说,要是你们愿意,就来村里种地,俺们还能给你们盖房子,让你们有个家。”
石勇看着周小栓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怀里的孩子,终于放下刀:“俺们……俺们愿意!俺们再也不当河匪了,俺们想好好过日子!”
二、流沙底寻:骷髅碑下的忏悔
当天下午,石勇就带着流民回到渡头村。村民们见他们真心悔改,也都原谅了他们,还帮他们收拾了村里的旧屋,给他们送了粮食和棉衣。
“仙长,俺对不起你们,”石勇跪在唐僧面前,“俺不该抢你们的渡船,不该打伤周大叔,俺以后一定好好干活,报答你们的恩情!”
唐僧扶起石勇:“不用跪,知错能改就好。你们都是苦命人,只要肯踏实干活,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悟空和八戒帮着村民修渡船,翠兰则给流民的孩子做衣服,沙僧却一个人走到流沙河边。他想找当年扔在河里的骷髅头——他要给那些取经人立个碑,跟他们说声对不起。
“沙师弟,俺帮你一起找!”悟空走过来,手里拿着金箍棒,“俺老孙的火眼金睛能看见河底的东西,找骷髅头容易!”
两人跳进河里,流沙河的水还是那样浑,悟空用金箍棒拨开泥沙,很快就找到了几块白色的骨头——是当年骷髅头的碎片,上面还沾着河泥。
“找到了!”悟空把骨头递给沙僧,“沙师弟,这些就是当年的骷髅头吧?”
沙僧接过骨头,手指摩挲着碎片,眼泪掉了下来。他想起当年把这些骷髅头挂在脖子上,以为能解恨,现在才知道,这些骨头都是他的罪孽,是他永远都不能忘记的痛。
“俺要给他们立个碑,”沙僧轻声说,“就立在河边,让俺每天都能看见,每天都能跟他们说声对不起。”
村民们听说后,都来帮忙。周老栓找来了一块大青石,悟空用金箍棒在上面刻字,唐僧则帮着写碑文:“流沙之下,有九魂眠;昔年罪孽,今以碑忏。愿此石立,警钟长鸣;向善之心,永志不忘。”
立碑那天,渡头村的村民都来了,石勇和流民也来了。沙僧跪在碑前,磕了三个头,声音哽咽:“各位取经人,俺沙僧对不起你们,当年是俺糊涂,吃了你们。俺现在跟着唐僧师父取经回来,每天都在赎罪,俺帮村民干活,帮流民找活路,就是想弥补当年的错。要是你们能原谅俺,就托个梦给俺,让俺知道你们不怪俺了……”
忽然,一阵微风吹过,流沙河的水泛起涟漪,碑上的字迹好像亮了一下。悟空拍了拍沙僧的肩膀:“沙师弟,他们肯定原谅你了。你看,连河神都帮你呢!”
沙僧抬起头,看着碑上的字,忽然笑了。这是他回流沙河后第一次笑,笑得很轻,却很真实。他知道,这些取经人或许不会真的托梦,但他终于敢面对自己的罪孽了,终于能放下心里的包袱了。
翠兰走过来,递给沙僧一块手帕:“沙师弟,别难过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他们肯定会原谅你的。”
沙僧接过手帕,擦了擦眼泪:“谢谢翠兰嫂子。俺现在觉得心里踏实多了,好像压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三、渡船上的悟:平凡里的真经
渡船修好的那天,村民们在河边摆了宴席,庆祝渡船通航,也庆祝石勇和流民改邪归正。宴席就设在渡船上,桌子上摆着村民们自己种的蔬菜、自己养的鱼,还有翠兰做的糯米糕。
周老栓端着一碗酒,走到沙僧面前:“沙仙长,俺敬您一碗!要是没有您,俺们村的渡船也修不好,石勇他们也不会改邪归正。您真是个好人!”
沙僧接过酒碗,却没喝,只是放在旁边:“周大叔,您别谢俺。要谢就谢师父,是师父教俺向善;要谢就谢村民们,是你们愿意原谅石勇他们。俺只是做了俺该做的事。”
唐僧笑着说:“悟净,你不用谦虚。你能面对自己的过去,帮石勇他们改邪归正,这就是最大的功德。当年我收你为徒,就是看中你有向善的心,现在你没让我失望。”
悟空啃着一块烤鱼,含糊地说:“沙师弟,俺老孙以前觉得你太老实,没什么本事。现在才知道,你比俺老孙厉害——俺老孙只会打妖怪,你却能让坏人变好,这才是真本事!”
沙僧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想起当年在流沙河,他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只能当妖怪,吃路过的人;现在他能帮村民修渡船,能帮流民找活路,能给取经人立碑赎罪,这都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他忽然觉得,所谓“赎罪”,不是靠念经,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是靠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真心。
宴席过半,石勇抱着孩子走到沙僧面前:“沙仙长,俺给孩子取名叫‘石向善’,就是想让他记住,做人要向善,不能像俺以前那样做坏事。以后俺会教他好好做人,好好帮村民干活,报答大家的恩情。”
沙僧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心里满是温暖:“好名字!向善,以后你要听爹的话,做个好人,帮更多的人。”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出小手,抓住沙僧的衣角:“叔叔,你以后还会来看俺吗?”
“会的,”沙僧摸了摸孩子的头,“俺以后会常来,跟你一起在河边钓鱼,一起给取经人的碑擦灰。”
翠兰坐在旁边,看着这一幕,眼里满是感动。她想起八戒当年在高老庄的样子,想起现在八戒的踏实;想起沙僧当年在流沙河的罪孽,想起现在沙僧的善良。她忽然觉得,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坏人,只要有人愿意帮一把,只要自己愿意向善,就能变成好人。
四、辞沙悟:放下即归程,行动即起点
在渡头村住了四天,师徒几人帮村民们收割了玉米,教石勇和流民种了过冬的小麦,还在流沙河上修了一座简易的木桥——这样村民们冬天过河就不用再坐船了,也不用怕掉进冰窟窿里。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沙僧一个人坐在取经人的碑前,念了一夜的《心经》。他念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忽然明白了——“五蕴皆空”不是忘记过去,是放下过去的罪孽,是明白所有的痛苦都能通过行动化解;“度一切苦厄”不是度化别人,是先度化自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帮别人的人。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都来送他们。周老栓递给沙僧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块晒干的鱼干:“沙仙长,这是俺们自己晒的鱼干,您路上带着,饿了就吃。您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啊,取经人的碑还等着您来擦灰呢!”
“会的,”沙僧接过布包,躬身行礼,“俺以后会常来的,帮您修渡船,帮石勇他们种地,帮向善教认字。”
石勇抱着向善,也来送他们:“沙仙长,您放心,俺会好好照顾向善,好好帮村民干活,不会再做坏事了。您要是有需要,只要喊一声,俺立马就来!”
沙僧点头,摸了摸向善的头:“向善,要好好听话,别忘了叔叔跟你说的话,做个好人。”
向善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泥巴捏的小菩萨,递给沙僧:“叔叔,这个给你,保佑你平平安安。”
沙僧接过小菩萨,心里暖暖的。他把小菩萨小心地收进怀里,这是他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马车驶离渡头村时,沙僧回头看着流沙河上的木桥,看着河边的石碑,看着村民们挥手的身影,眼里满是不舍,却没有了之前的恐惧。他知道,流沙河是他的“罪地”,也是他的“悟地”——在这里,他学会了面对过去,学会了赎罪,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好人。
悟空坐在车辕上,手里拿着向善送的泥巴小菩萨,笑着说:“沙师弟,你看,这小家伙还挺有心的。俺老孙以前觉得,只有金箍棒能保护人,现在才知道,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泥巴菩萨,比金箍棒还管用。”
沙僧笑了:“是啊,大师兄。真心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真心,就能帮到别人,就能让别人感受到温暖。”
八戒靠在翠兰身边,手里拿着一块糯米糕,递给沙僧:“沙师弟,吃点吧。翠兰说,吃了糯米糕,心里就暖了,就不想家了。”
沙僧接过糯米糕,咬了一口,甜香在嘴里散开,心里确实暖了。他想起当年在流沙河吃人的日子,想起现在的温暖,忽然觉得,人生就像流沙河的水,有浑的时候,也有清的时候;有痛苦的时候,也有幸福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你经历过什么,是你如何面对,如何改变。
唐僧坐在车厢里,手里拿着他的“新文牒”,在上面写下:“流沙河一行,悟‘罪非不可赎,过非不可改;放下即归程,行动即起点’。沙僧直面过往,解心结之困;悟空敛去戾气,明真心之贵;八戒懂共情之暖,翠兰显温情之善。此乃‘内在真经’之第三页,往后之路,当以行动践初心,以真心渡众生。”
写完,他放下笔,看向窗外。流沙河的影子越来越小,可河边的石碑、木桥、村民的笑容,还在他的心里回荡。他知道,下一站,他们要去通天河——那里有悟空当年降伏灵感大王的故事,有村民们对河水的敬畏,也有他们新的悟。
马车继续往前走,晨光洒在车厢上,暖得让人心里发甜。他们知道,通天河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他们——有悟空的过往,有村民的期待,有新的挑战。而这一切,都是他们“归程即起点”的路上,最珍贵的风景。
路还长,悟还多,可他们不怕。因为他们有彼此,有真心,有永不放弃的初心,有敢于面对过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