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喜欢抗战谍战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这本《淞沪逆流:陈峰和他的抗日队伍》?作者“十全仙人”以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鲜活的陈峰形象。本书目前连载,赶快加入书架吧!
淞沪逆流:陈峰和他的抗日队伍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马蹄声越来越近,像闷雷滚过冻土。陈峰伏在路边的土坎后,手指扣着毛瑟枪扳机,目光紧盯着前方的岔路口 —— 这里是通往松江的必经之路,两侧是半人高的枯芦苇,正好藏人,是打伏击的绝佳位置。
他身边的士兵按 “三三制” 分成了十个战斗小组,每组三人:一个主射手、一个副射手、一个观察员,彼此间距五米,既能互相掩护,又不会被一锅端。这是林羽在现代特种部队常用的战术,放在 1937 年的战场,足以形成碾压性的战术优势 —— 日军此刻还在用 “密集冲锋” 的老战术,根本想不到中国军队会有如此灵活的分组配合。
“来了!” 观察员压低声音提醒。
陈峰透过芦苇缝隙看去,十个日军骑兵顺着土路过来,钢盔上的太阳旗在寒风中晃荡,马背上还驮着歪把子轻机枪的零件,显然是想往前侦查后架设火力点。为首的骑兵手里举着望远镜,正四处张望,却没注意到脚下枯芦苇里的杀机。
“等他们过岔路口!” 陈峰低声下令。
日军骑兵速度不慢,转眼就到了岔路口。就在最后一个骑兵刚过路口的瞬间,陈峰猛地起身,抬手就是一枪 ——“叭!” 为首的日军骑兵应声从马背上摔下来,望远镜摔在泥地里。
“打!”
随着陈峰的吼声,两侧芦苇丛里突然冒出密集的枪口。十个战斗小组同时开火,主射手负责精准击杀,副射手补枪,观察员指引目标,子弹像带着眼睛似的往日军骑兵身上钻。日军骑兵没料到会遭伏击,马受惊乱跳,有的骑兵被甩下来,刚爬起来就被副射手补枪放倒。
“一组左翼包抄!二组盯着机枪手!” 陈峰一边开枪,一边指挥分组动作。李云龙带着一组士兵从左侧芦苇丛冲出来,手里的三八大盖连续开火,把试图架机枪的日军士兵逼得连连后退。
一个日军军曹举着军刀想冲锋,刚跨出两步,就被观察员锁定位置,主射手一枪打穿他的胸膛。剩下的两个日军见势不妙,调转马头想跑,陈峰抬手两枪,射中马腿,马栽倒在地,把日军甩出来,当场被冲上来的士兵俘虏。
前后不过十分钟,伏击就结束了。
士兵们从芦苇丛里钻出来,看着地上十二具日军尸体,还有三匹没受伤的战马,脸上满是不敢相信 —— 之前面对日军,他们要么是死拼,要么是撤退,还是头一次打得这么痛快。
“旅长!您这‘三三制’真神了!” 李云龙跑过来,手里攥着缴获的歪把子轻机枪,兴奋得嗓门都变高了,“以前跟鬼子打,咱们一个连都未必能赢十个骑兵,今天咱们 30 人就解决了!”
陈峰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心里却清楚,这只是小试牛刀。他蹲下身,检查日军尸体上的装备:十二支三八大盖,其中三支还能用,还有两百多发子弹,一挺歪把子轻机枪(零件齐全,能组装),甚至还有两个日军的饭盒,里面装着没吃完的压缩饼干。
“把能用的武器都收起来,子弹分给各小组,饼干留给伤员。” 陈峰下令,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之前的疲惫仿佛被这场胜利冲散了,连伤员都撑着坐起来,帮着清点弹药。
就在这时,通讯兵满头大汗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张揉皱的电报:“旅长!张总司令的电报!”
张总司令?陈峰心里一动,张发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又名逸斌,字向华,出生于广东韶关始兴县,汉族客家人 ,军事家、曾任香港崇正总会名誉会长,是旅居香港的客家总会发起人。 曾获授”青天白日勋章”(149号)、首批”抗战胜利勋章”、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奖章。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粤北战役、桂柳会战等战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张发奎被指定为华南战区受降主官。1945年10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著名的抗日名将,有”中国铁将军”的盛誉。) —— 此刻的右翼集团军总司令,统辖金山卫、浦东一带的防线,正是他们要汇合的上级。他接过电报,借着微弱的天光看 ——
“陈峰部知悉:日军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率第 6、18 师团及国崎支队,已抵金山卫西北 30 里处,正沿朱枫公路向松江推进。令你部加速向松江靠拢,务必在明日午时前抵达松江外围,协同 67 军布防。—— 张发奎”
“柳川平助部……30 里?” 李云龙凑过来看,脸色瞬间白了,“那可是鬼子的主力!至少好几万人,咱们这 300 人……”
士兵们也听到了,刚起来的兴奋劲又沉了下去。30 里是什么概念?以日军步兵的推进速度,最多三个时辰就能到这里,他们这点人,连塞牙缝都不够。
陈峰捏紧电报,指尖泛白。柳川平助的第十军,正是淞沪会战末期压垮防线的关键力量,史实里他们从金山卫登陆后,一路势如破竹,四天就拿下了松江,现在距离松江还有 20 里,他们必须在日军之前赶到,否则松江一丢,南京的门户就开了。
“都别慌!” 陈峰抬高声音,目光扫过众人,“30 里是日军主力的位置,他们推进需要时间,而且沿途有友军阻击,咱们只要加快速度,能赶在他们前面到松江!”
他指着松江方向,那里隐约能看到一丝炊烟 —— 那是百姓还没来得及撤离的村落,“咱们现在不是为自己跑,是为了后面的百姓,为了松江的友军!再快些,就能多争取一点布防时间!”
士兵们看着陈峰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地上缴获的武器,心里的惧意渐渐压了下去。一个年轻士兵攥着刚分到的三八大盖,大声道:“旅长,俺跟你走!俺们能打赢刚才的鬼子,就能撑到松江!”
“对!跟鬼子干!”
“走!去松江!”
欢呼声渐渐响起,比刚才打赢伏击时更响亮。陈峰看着重新振作的士兵,心里稍定 —— 这场小胜利不仅缴获了武器,更重要的是赢回了军心。
他下令:“重伤员抬上战马,轻伤员互相搀扶,所有人加快速度,争取天黑前赶到松江外围的泗泾镇!”
队伍再次出发,这次的脚步比之前快了许多,枯芦苇在风中作响,像是在为他们鼓劲。陈峰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攥着那张电报,心里清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30 里外的柳川平助部,才是他们要面对的真正强敌。而这 300 余残兵,将是阻挡日军通往松江的第一道,也可能是最薄弱的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