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3章

如今看来。

这位公子早已谋划周全!

如此深远的布局,其他皇子如何能及?

更不必说,据张苍传来的情报。

赢余麾下早已聚集了一批能臣良将。

这般招揽贤才的手段,也远胜其他皇子不知凡几!

相比之下,其他皇子在赢余面前。

当真是不值一提!

此刻李斯对赢余的才能已是心悦诚服。

“陛下,若能将此新粮推广全国,我大秦军粮将取之不尽,四公子当真是立下不世之功!”

大将军王翦也上前进言。

当初赢余批评秦法时,王翦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可面对亩产四十五石的土豆,这位老将军也立即转变了态度。

王翦心中其实颇为懊恼。

既有此等神物,为何不早些献上?

虽说王家确实受惠于秦法,但解决天下饥饿的功劳足以名垂青史,享万世香火。

若早知赢余手握土豆这等奇物,王翦至多只会坚持军功制度,至于耕战税收之法,任凭修改也无妨!

眼见文武百官皆支持推广土豆。

秦始皇面露欣慰之色,正要下旨。

“陛下,此粮虽神异非常,然能否作为主粮尚待验证。

况且此物来历蹊跷,竟能亩产四十余石,六国之地从未有过这般神物!”

“微臣以为,当请四公子先行说明新粮来历!”

赵高突然出列谏言。

此刻满朝附和,他并非不识时务。

但此刻不得不挺身劝阻!

若不设法拖延。

待秦始皇下旨推广新粮,一旦功成。

赢余的功劳将仅次于当今天子。

在黎民百姓心中,其声望甚至可能超越始皇!

毕竟对绝大多数庶民而言,能吃饱肚子便是此生最大的奢求!

谁能让他们果腹,谁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圣主明君!

拥有如此声望的赢余,其他皇子如何能与之抗衡?

扶苏不能,胡亥更不能!!

倘若新粮推广成功。

胡亥继承大统的希望,怕是要化为泡影了!

赵高苦心经营多年的计划,眼看就要化为泡影。

他怎能不急!

“朕难道会分不清新粮能否作为主粮?”

“赵高,你是在质疑朕?还是在质疑朕的皇子?!”

始皇面色骤然阴沉。

他的情报来自蒙武和驻守西境的御林铁卫!

绝对可信!

至于新粮来源,始皇虽不清楚,却不在意。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始皇如今还在追寻长生不老药,这也是他未曾见过的,但长生不老药就真的不存在吗?

既然长生不老药都可能存在,那出现亩产数十石的新粮又有什么奇怪?

在始皇看来,赵高提出的简直是荒谬之问!

分明是存心刁难!

“微臣…微臣不敢!”

赵高”扑通”跪地,冷汗涔涔,连连叩首。

“罢了!罚俸一年,回去闭门思过!”

始皇自幼与赵高为伴,虽心中不悦,但还不至取他性命,遂挥手道。

“臣领旨!臣这就告退!!”

赵高慌忙拭汗,俯身在地,当真翻滚而出。

见赵高狼狈模样。

始皇不禁失笑。

心中不快顿时消散。

见始皇展颜,赵高滚得更快,愈发滑稽。

一直滚到殿外,赵高匆忙起身,顾不上整理衣冠便掩面疾走,看似羞愧,被衣袖遮挡的双眼中却寒光闪烁,面色铁青。

“赢余!你竟敢坏我大事!!”

“你这是在自寻死路!!!”

赵高将所有怒火都倾注在赢余身上。

他已下定决心,定要派出罗网高手,取其性命!

为了大业,赢余必须死!!

咸阳宫内。

赵高离去后。

始皇转而看向李斯。

“朕意已决,新粮必须推广!”

“立即派人联系云儿,让他准备充足的新粮,作为明年全国的粮种!”

“另外,问问他想要什么赏赐,朕都可以应允!”

始皇手中并无土豆。

要推广新粮,必须向赢余索取。

始皇也不担心赢余不给。

父亲向儿子要粮,天经地义!

儿子能否拒绝若水?

而且秦始皇并非无偿索要。

金银、美人、宅邸,甚至更广阔的封地。

只要所求不过分,秦始皇皆可应允。

若非秦始皇仍渴求长生,仅凭这土豆之功,储君之位亦可赐予赢余!

“陛下,新粮推广事关重大,臣愿亲往督办!”

李斯主动 ** 。

身为大秦丞相,他亲自向赢余讨要土豆,已是给足颜面。

况且,他也想与赢余多加接触。

赢余不喜儒家,亦无恢复分封之意,李斯自觉与他志趣相投。

更何况,其师弟张苍早已为赢余效力。

法家弟子既已捷足先登,李斯自当与赢余加深往来——毕竟以眼下之势,大秦储君之位,除赢余外再无旁人可争!

“准!爱卿速去速回!”

秦始皇挥手应允。

朝政琐事,纵无丞相亦有御史代劳。

如今国中并无要务,加之纸张普及,批阅奏章亦不似往日繁重。

秦始皇当即遣李斯启程。

“诺!”

……

皇宫内。

长公子府邸。

公子扶苏眉头紧锁,神色晦暗不明。

淳于越立于其前,亦是满面愁容。

“老师,昔 ** 尝言四弟难当大任,无需拉拢。”

“如今儒家三十六位博士却皆欲投其麾下,此乃何意?”

扶苏心中酸涩难抑。

他始终奉儒家为正统,却未曾得众多博士倾力相助。

而四弟赢余仅于西陲造纸育粮,竟引得数十位博士自荐效忠。

这般趋炎附势,儒门风骨何在?!

“唉……殿下,老臣亦始料未及啊。”

淳于越摇头叹息。

此前,在野儒生联名死谏求纸,始皇仅将为首者鞭笞五十、削职为民。

余者一概不理。

帝王态度昭然:若执意死谏,那便悉听尊便——只求莫污了咸阳官道!

至此,儒生再无计可施。

真正愿意用生命捍卫儒学的读书人终究是少数。

朝堂上不少儒生出身的官员,不过是将圣贤之道当作谋取官位的工具罢了。

他们还没到为了儒学舍弃前程的地步。

眼见死谏之事被轻易平息,儒生们正感沮丧,却突然听闻赢余的封地出现了亩产四十五石的粮食。

这个消息让最沉得住气的儒学博士都按捺不住了。

别以为儒家门人都是不通世事的书呆子。

昔日六国朝堂上,最多的就是儒家出身的官员。

历经数百年的官场历练,儒生们对政治的敏锐早已刻入骨髓,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参政之道。

若当朝君主不喜儒学,他们便会从其子嗣中物色合适的人选。

这一代儒学不兴,便让下一代君王接受儒学!

长公子扶苏身边的淳于越,正是儒家精心安排。

多年来对扶苏的儒学熏陶,也是有意为之。

如今亩产四十五石的粮食现世,儒生们立刻察觉到了风向变化。

若能解决天下 ** ,这份功绩足以让赢余被后世尊为圣贤。

更何况,儒家梦寐以求的造纸术同样出自他手。

于是,三十六位儒学博士集体出山,目标直指赢余。

若能潜移默化地让他推崇儒学,岂非完美?

这一切让淳于越措手不及。

两个月前他还对赢余嗤之以鼻,可如今,他哪还有轻视的资格?

他心中苦涩难言。

自己倾尽全力辅佐的扶苏虽有仁德之心,又尊崇儒学,但在威望与才能上,却远不及赢余。

“殿下,四公子虽有大才,但您未必没有机会。”淳于越咬紧牙关。

他耗费十余年心血,才将扶苏塑造成理想中的仁君。

若儒家此刻倒向赢余,若赢余日后继位,他多年的心血岂不白费?

他怎能甘心?!

“还请先生指教!”扶苏连忙请教。

“殿下可知,四公子仍在封地,新粮推广之事未必由他主持。

若您能将此事揽下,必是大功一件!日后在百姓心中的声望必能大增,甚至有望超过四公子!”淳于越眼中闪过一丝精芒。

儒家门徒作为天下读书人的主流,自然掌控着引导舆论的力量!

此刻虽有不少儒生试图结交赢余,但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家核心早已与扶苏结成同盟。

若由扶苏主导新粮推广,再借助儒生操纵舆论,未尝不能将赢余的功绩据为己有。

毕竟,目不识丁的百姓最易蒙蔽!

“老师,此举恐怕欠妥。”

扶苏面露迟疑。

窃取他人功劳,贪天之功为己有。

这实在有违君子之道!

他本性仁厚,又深受儒家教化,对这般不义之举颇为抵触。

“殿下须知,当年孔圣执政时亦曾设计诛杀少正卯。

君子虽有所不为,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这确是史书明载之事。

扶苏沉吟良久,终是缓缓颔首。

“一切全凭老师安排。”

赢余的强势崛起,已让扶苏深感威胁。

若不及时应对,恐怕连儒家势力都会倒向赢余,届时他的储君之位必将动摇。

那些恢复分封、施行仁政的宏图伟愿,只怕永远无法实现!

权衡再三,扶苏终究采纳了淳于越的谋划。

大秦,江东故楚。

楚亡之后,项氏一族未被赶尽杀绝,反而获准保留部分封地与贵族待遇。

虽不复往日辉煌,却也根基尚存。

这日,项氏宗祠内。

族长项梁正与几名族中子弟密议。

“最新密报,亩产四十五石的新粮确有其事!”

项梁神情凝重。

堂内顿时一片哗然。

“苍天无眼!竟赐暴秦如此神物!”

项伯怒拍案几。

其余族人亦面沉如水。

“暴秦苛政,嬴政穷兵黩武,本指望其自取灭亡,谁知赢余竟得此天降祥瑞!”

项梁恨声切齿。

楚人对秦之恨,最是刻骨!

自楚怀王受骗割地,到国破家亡,这份仇恨从未消弭!

楚国在大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反抗最为激烈,给秦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秦灭楚后,始皇帝在楚地推行严刑峻法,使得楚人愈发思念故国。

原本楚人只惧怕秦始皇一人,只要始皇驾崩,楚国复国便指日可待!

然而项梁万万没料到,大秦四公子竟会突然崛起。

这亩产四十五石的新粮一旦推广,大秦在百姓心中残暴冷酷的形象必将彻底改变。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