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4章

圣旨带来的震惊像投入湖面的巨石,在青州城激起的涟漪久久未散。李砚还没从劫后余生的恍惚中回过神,就被卷入了新的忙碌里。苏文渊当天下午就被释放回家,这位饱经风霜的前通判走出牢房时,头发都白了几分,可眼神却依旧清明。他回到县衙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去请李砚。

县衙书房里,苏文渊看着李砚,眼神里既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更有难以掩饰的感激与欣赏。他亲自给李砚倒了杯茶,感慨道:“李老弟,这次真是多亏了你和清月。若不是你们冒险送出证据,我这条老命怕是真要交代在牢里了。”

李砚连忙起身道谢:“苏大人言重了,晚辈也是恰逢其会。再说,惩治贪官本就是分内之事。”

“你这小子,就是太谦虚。” 苏文渊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皇上要召见你,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多少人求都求不来。你可得好好准备准备,到了京城,莫要给咱们青州人丢脸。”

李砚点头应下,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七上八下的。面见皇上,这在以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一个来自现代的物理系教授,对古代的朝堂规矩一窍不通,真能在那些老谋深算的大臣面前应对自如吗?

翠儿的病渐渐好了,只是脸色还有些苍白。她听说李砚要去京城见皇上,心里既为他高兴,又像被什么东西揪着似的,空落落的。这些天,她几乎天天守在李砚的书房外,默默地帮他收拾行囊。

她把李砚常用的绘图工具一一擦拭干净,用布包好;把那些画满了公式和图纸的草稿纸小心翼翼地整理成册;甚至连他平时穿的衣服,都熨烫得平平整整。最让人动容的是,她在包袱底层塞了不少自己做的干粮 —— 芝麻糕、绿豆饼、还有用油纸包好的酱肉,都是李砚爱吃的。

“李大哥,到了京城要好好照顾自己,” 翠儿一边把最后一块芝麻糕放进包袱,一边低声叮嘱,眼眶红红的像兔子,“京城不比咱们这儿,吃饭可能不习惯,这些干粮你饿了可以垫垫。还有,记得按时吃饭,别总熬夜画图。”

李砚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他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像安抚一只受惊的小鹿:“我知道了。你在家也要好好的,照顾好自己,等我回来。”

翠儿抬起头,看着李砚的眼睛,想说些什么,张了张嘴,最终却只是点了点头,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她想说,我等你回来娶我,可话到嘴边,却又觉得害羞,更怕给李砚增加负担。

苏清月也在为李砚的京城之行做着细致的准备。她找出了自己珍藏的京城舆图,在上面一一标出重要的官府机构、客栈和商铺,甚至连哪家的点心最好吃,哪家的笔墨最正宗,都做了标记。

“到了京城,凡事都要小心,” 苏清月把舆图递给李砚,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担忧,“朝堂不比咱们青州,人心复杂得很。那些大臣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不知道藏着多少心思。你性子直,别轻易相信别人,尤其是那些主动示好的人。”

她顿了顿,又拿出一块玉佩递给李砚:“这是我舅舅的信物,你拿着。到了京城先去拜见他,有他照拂,你能少走不少弯路。要是遇到什么难处,也可以去找他帮忙。”

李砚接过玉佩,那是块质地温润的和田玉,上面刻着一个 “张” 字。他看着苏清月认真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感激:“谢谢你,清月。这段时间,多亏了你。”

苏清月笑了笑,脸颊泛起一丝微红,连忙转过头去整理桌上的图纸:“谢什么,我们是朋友嘛。你到了京城,记得给我们捎个信,让我们也放心。”

出发那天,天色微亮,青州城的城门刚打开,李府门前就已经聚集了不少人。苏文渊亲自赶来送行,翠儿也来了,还有水泥厂的几个老工匠,都想来送送这个改变了他们命运的年轻人。

苏文渊拍了拍李砚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李老弟,保重。我在青州等着你的好消息,等着看你在京城大展宏图。”

翠儿看着李砚,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轻声说:“李大哥,一路顺风。”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羽毛一样,轻轻拂过李砚的心头。

李砚点了点头,强忍着心里的不舍,转身登上了前往京城的马车。马车缓缓驶动,他忍不住掀起车帘回头望去,看到翠儿和苏文渊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街角的拐弯处。

前往京城的路途遥远而颠簸,马车在官道上行驶,车轮碾过碎石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李砚却没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他的心一半悬在即将到来的面圣上,一半牵挂着青州的人和事。

他一直在思考着面见皇上时该说些什么。该如何把水泥和抽水机的原理解释清楚?该如何让皇上认识到这些发明的价值?该如何说服朝廷在全国推广这些技术?他甚至在心里演练了无数遍面圣的场景,想象着皇上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该如何回答。

马车行驶到第三天,路过一个干旱的村庄,看到村民们正挑着水桶,艰难地往田里送水,李砚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拿出抽水机的图纸,借着马车上昏暗的光线,继续完善改进方案。他想,如果能让抽水机的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廉,或许就能更快地在全国推广,让更多像这样的村庄受益。

途中,他们还遇到了一场暴雨。马车被困在一个小镇的客栈里,足足耽搁了两天。李砚却没有闲着,他利用这段时间,详细计算了不同地区的水流速度和抽水机的适配参数,还画出了水泥路面的施工示意图。他希望能在京城拿出更完善、更可行的推广方案。

经过十几天的跋涉,马车终于抵达了京城。当巍峨的城墙出现在视野里时,李砚不由得屏住了呼吸。京城的繁华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 宽阔的街道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往来的行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身穿官服的朝廷大员,有背着行囊的行商,还有叫卖着各种小吃的小贩。高大的城墙气势恢宏,青砖灰瓦间透着历史的厚重,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马车穿过朱雀门,进入内城。街道两旁的建筑更加气派,朱漆大门,铜环兽首,门口站着的侍卫个个身姿挺拔,神情肃穆。李砚按照苏清月给的地址,找到了刑部侍郎张诚的府邸。

侍郎府坐落在一条幽静的胡同里,门楣不算特别气派,却透着一股书香门第的雅致。门房通报后没多久,一个身穿锦袍的老者就亲自迎了出来。他就是张诚,苏清月的舅舅,看上去五十多岁,面容和蔼,眼神却很锐利,透着一股久居官场的沉稳。

“李掌柜,久仰大名。” 张诚笑着拱手,“清月那丫头经常在我面前提起你,说你是个难得的奇才,不仅发明了水泥和抽水机,还胆识过人,帮着朝廷揪出了盐铁司的贪官。”

“大人过奖了,晚辈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李砚连忙拱手还礼,态度谦逊。

“你可别谦虚了。” 张诚摆了摆手,热情地把李砚请进府里,“你提供的证据帮了我们大忙,不仅扳倒了王德昌和刘大人,还顺藤摸瓜,揪出了盐铁司的一群贪官污吏,皇上对你可是赞赏有加啊。”

两人来到书房坐下,下人奉上茶来。张诚和李砚聊了起来,询问了青州的情况,也询问了水泥和抽水机的推广进展。李砚一一作答,言语间既不失礼貌,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张诚越听越满意,不住地点头:“不错不错,果然是个有想法、有担当的年轻人。清月没看错你。” 他顿了顿,告诉李砚,“皇上已经安排好了,三天后在御书房召见你。这三天,你就安心在我府里住下,好好准备准备。”

接下来的三天,李砚在侍郎府里休息,顺便熟悉了一下京城的环境。张诚怕他拘谨,特意让自己的儿子陪着他,去逛了逛京城的集市和名胜。李砚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国子监,看到了那些埋头苦读的学子;也第一次尝到了京城的小吃,豆汁、焦圈、艾窝窝,味道和青州截然不同。

但他心里始终惦记着面圣的事情,并没有过多地流连于这些新奇事物。张诚还特意找来宫里的一位老太监,教了李砚一些面圣的礼仪。如何磕头,如何回话,如何走路,甚至连眼神该看哪里,都有严格的规矩。

老太监示范着:“李大人,面圣时一定要低头躬身,不可直视龙颜。皇上问话时,要如实回答,声音要洪亮,却不可过于张扬。退下时,要面朝皇上,一步步后退,直到走出殿门才能转身……”

李砚学得很认真,一遍遍地练习着磕头的动作,直到额头都有些发红。他知道,这些看似繁琐的礼仪,代表着皇权的威严,丝毫马虎不得。

面圣的日子终于到了。清晨,李砚穿上了张诚特意为他准备的一身崭新的官服 —— 虽然他还没有正式任职,但这身衣服能让他在面圣时显得更得体。官服是石青色的,绣着流云纹,穿在身上,既庄重又不失气度。

他跟着前来传旨的太监走进了皇宫。皇宫的建筑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宫殿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汉白玉的栏杆,朱红色的宫墙,琉璃瓦的屋顶,无一不彰显着皇家的气派。一路走来,不时能看到身穿华丽服饰的宫女和太监,还有手持长枪、神情肃穆的侍卫,气氛庄严而肃穆,让李砚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穿过一道道宫门,走过一条条长长的回廊,终于来到了御书房。御书房不算特别大,却布置得古朴典雅,墙上挂着几幅字画,看上去都是名家手笔,书架上摆满了整齐的书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李砚看到一个身穿龙袍的中年男子正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一份奏折在看。他身形挺拔,面容威严,眼神深邃,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不用问,李砚也知道,这就是大夏的皇上。

李砚连忙按照太监教的礼仪,跪下磕头:“草民李砚,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 皇上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天生的威严。

李砚站起身,依旧低着头,双手放在身前,不敢直视皇上。

“你就是李砚?” 皇上放下奏折,目光落在李砚身上,带着审视的意味,“听说你发明了水泥和抽水机,还帮着朝廷揪出了盐铁司的一群贪官?”

“回皇上,是的。” 李砚恭敬地回答,“水泥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用它修路、建房,不仅坚固耐用,而且施工速度快;抽水机则可以利用水力灌溉农田,提高粮食产量。这些都是晚辈偶然想到的,能为朝廷和百姓做点事情,是晚辈的荣幸。”

皇上点了点头,对李砚的回答似乎很满意。他示意李砚走近一些,问道:“你详细说说,这水泥和抽水机都是怎么回事?原理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李砚定了定神,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皇上解释了水泥的成分和凝结原理,以及抽水机的水力传动原理。他没有用太多专业的物理术语,而是用了一些比喻,比如把水泥的凝结比作面团发酵,把水轮的转动比作纺车的运转。

皇上听得饶有兴致,不时打断他,提出一些问题:“这水泥真的能让石头和砖块粘在一起?”“用抽水机灌溉,一亩地能省多少人力?”“这些东西在全国推广,需要多少时间和银两?”

李砚都一一作答,条理清晰,语气诚恳。他不仅说明了这些发明的好处,也坦诚地指出了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原材料的采购、工匠的培训等等。

皇上越听越高兴,脸上露出了笑容:“很好,很好。你不仅有才华,还很务实,是个难得的人才。朕决定,封你为工部主事,正六品,负责在全国推广水泥和抽水机的使用。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

李砚没想到皇上会如此看重他,不仅召见了他,还直接封了官职。他心里又惊又喜,连忙跪下磕头:“谢皇上隆恩。晚辈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能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支持,让我能把水泥和抽水机推广好,真正为朝廷和百姓造福。”

“好,朕准了。” 皇上很爽快地答应了,“工部会全力配合你,你有什么需要,直接找工部尚书即可。若是遇到什么阻碍,也可以直接上奏给朕。”

“谢皇上。” 李砚再次磕头谢恩,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面圣结束后,李砚跟着太监走出御书房,阳光洒在他身上,他才发现自己的后背都被汗水浸湿了。但他的心里却充满了激动和豪情,他没想到自己能得到皇上的如此器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知道,推广水泥和抽水机的任务艰巨,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难题,还要应对官场的复杂和阻力。但他有信心完成,他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大夏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到侍郎府,李砚把面圣的经过告诉了张诚。张诚也为他高兴,笑着说:“李主事,恭喜你啊。以后在京城有什么难处,尽管来找我。清月要是知道了,肯定也会为你高兴的。”

“多谢大人。” 李砚感激地说。他知道,在京城这个陌生的地方,有张诚这样的人照拂,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

夜色渐深,李砚站在侍郎府的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明月。他想起了青州的翠儿,想起了苏清月和苏文渊,想起了水泥厂的工匠们。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事情做好,不辜负皇上的信任,也不辜负那些支持他、等待他的人。京城的夜空,比青州的更加繁华,也更加深邃,而他的人生,也将在这里展开新的篇章。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