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4章

第20章

双峰县的药材产业渐入佳境,成片的药材基地在山间铺开,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宁方远站在山坡上,望着田间地头忙碌的村民,心中既欣慰又焦虑。药材种出来了,但运输成了大问题。

“宁县长,这批黄芪要是能及时运出去,至少能卖这个数。”药材办主任老陈比划着手指,脸上却带着愁容,“可是这路…前天又有一辆车陷进坑里,有半车的药材都散落在了泥坑里,都不能用了。”

宁方远眉头紧锁。双峰县的道路状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主干道坑洼不平,支线道路更是泥泞难行。每到雨季,几乎所有的村道都无法通车,药材只能靠人背马驮,损耗巨大。

回到办公室,宁方远立即召集交通局、财政局等部门开会。交通局长汇报的情况令人沮丧:全县主干道改造至少需要一千万资金,而双峰县全年财政收入才一千多万,还要保工资、保运转,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修路。

“能不能向上级争取资金?”宁方远问。

财政局长摇头:“省市资金都很紧张,最多能给一百万,杯水车薪。”

“那集资呢?”有人小声提议。

宁方远立即否定:“金山县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绝对不能向老百姓摊派。”

会议陷入僵局。宁方远让众人散去,独自在办公室思考。突然,他想起前世见过的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让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特许经营收回投资。

这个想法让他眼前一亮。第二天,他让办公室联系了几家与双峰县有合作的大型制药企业。

一周后,三家药企的代表来到双峰县。宁方远亲自带队,陪他们实地考察道路状况。当看到卡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时,药企代表们都皱起了眉头。

座谈会上,宁方远开门见山:“各位老总,今天请你们来,是想谈一个双赢的合作。我们想采用BOT模式,由贵公司投资修路,然后通过收取过路费收回投资。”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这个模式在当时的汉东省还没有先例,药企代表们面面相觑。

良久,一家国企的代表开口:“宁县长,这个想法很大胆。但是修路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过路费能收多少还是未知数。我们很难向董事会交代。”

宁方远早有准备:“我理解各位的顾虑。但是请想一想,路修好了,运输成本降低,药材损耗降低,这对贵公司也是有利的。据我们测算,路修好后,药材损耗率能从现在的百分之二十降到百分之五以下。”

另一家民营药企的老总沉吟道:“宁县长说得有道理。但是光靠过路费,投资回报太慢。如果县政府能给我们一些政策优惠…”

宁方远立即接话:“只要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我们可以谈。比如优先供应权、税收优惠等。”

经过三轮艰苦谈判,最终两家药企同意投资。但他们提出了一个关键条件:要求双峰县政府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保证稳定供应优质药材,并且不能违约。

宁方远思考再三,提出:“我们可以签供货协议,但必须注明按市场价收购,不能压价。同时要建立质量标准和验收机制,保证公平交易。”

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两家药企共同投资一千万修建主干道,获得二十年的特许经营权;双峰县政府保证优先供应药材,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协议草案出来后,宁方远立即向李重阳汇报。让他意外的是,李重阳这次十分支持:“宁县长这个想法很好!既解决了修路资金问题,又不用财政出资。我完全同意!”

宁方远趁热打铁:“书记,主干道解决了,但乡镇到村里的路还是问题。我有个想法:由乡镇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平整村道。不需要铺水泥沥青,只要平整夯实就行。这样花不了多少钱,但能大大改善通行条件。”

李重阳点头:“这个办法好!我这就让县委办下发通知,要求各乡镇组织村民平整道路。就跟老百姓说,自家门口的路,平整好了自己也方便。”

通知下发后,宁方远亲自到各个乡镇动员。他站在土台上,对着聚集来的村民说:“乡亲们,咱们不搞强制,全凭自愿。但是大家想想,路平整了,药材运出去方便了,孩子上学也不怕摔跤了。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啊!”

大多数村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很快,一场轰轰烈烈的“平整村道大会战”在双峰县展开。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拿着铁锹,有的推着独轮车,热火朝天地平整道路。

宁方远也卷起裤腿,和村民们一起干活。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了解村民们的困难和需求。

“宁县长,您说这路修好了,真能富起来吗?”一个老农边铲土边问。

宁方远肯定地说:“老叔,路通财通。药材能卖出去,山货能运出去,还怕富不起来?等路修好了,我还要请专家来教大家种更好的药材呢!”

老农脸上绽开笑容:“那敢情好!咱农民不怕吃苦,就怕白吃苦。”

一个月后,当药企的修路队伍进场时,惊喜地发现大部分村道已经平整完毕,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药企负责人感慨地说:“宁县长,您真会做群众工作。有这样的干部,双峰县脱贫致富有希望!”

主干道修建工程正式启动。宁方远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有时为了一个路线的优化,他带着技术人员翻山越岭实地勘察;有时为了几户农民的征地补偿,他亲自上门做工作。

更让宁方远高兴的是,杨雪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宁方远给孩子取名“宁志强”。

孩子的出生给了宁方远更大的动力。他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不仅关系着双峰县百姓的福祉,也关系着孩子的未来。

半年后,双峰县的主干道正式通车。平坦的柏油路在山间蜿蜒,像一条黑色的丝带将散落的村庄串联起来通车典礼上,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比过年还热闹。

老支书握着宁方远的手,老泪纵横:“宁县长,您是我们双峰县的大恩人啊!这条路,我们盼了几十年啊!”

宁方远感慨地说:“老支书,路修好了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把产业发展得更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果然,路修通后,双峰县的药材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运输成本大幅降低,药材损耗几乎为零,药企的收购车辆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村民们的收入显著提高,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返乡创业。

更让宁方远欣慰的是,通过修路这件事,他在双峰县的威信大大提升。原本排外的本地干部,现在见到他都真心实意地叫一声“宁县长”。连县委书记李重阳也对他刮目相看,在很多工作上主动征求他的意见。

年底总结时,双峰县破天荒地获得了“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县”的称号。宁方远站在领奖台上,心中百感交集。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