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4章

美国东海岸的秋天,色彩斑斓,却带着一种刺骨的凉意。顾言站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设计学院的顶层工作室,望着窗外查尔斯河上点点帆影,思绪却飘回了大洋彼岸。

来美国一年多了。他如愿进入了梦想的学府,周围是顶尖的教授和才华横溢的同学,课业压力巨大,竞争激烈,但他游刃有余。他的设计作品屡获好评,甚至有教授邀请他参与实际项目。在旁人眼中,顾言依旧是那个光芒万丈的佼佼者,从容地适应着异国生活,前途一片光明。

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深处有一块地方,始终空落落的。

这种空洞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清晰的?也许是在某个深夜,他独自在工作室赶图,周围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模型材料的切割声时;也许是在某个周末,看到同学们成双成对,而他却婉拒了各种派对邀请,宁愿一个人去博物馆或书店时;又或许,仅仅是走在波士顿古老的街道上,看到一片飘落的枫叶,会莫名想起A大校园里那条著名的银杏大道。

想起银杏大道,就会不可避免地想起那个总是安静地走在那条路上的身影——林晚。

顾言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点开一个加密的文件夹。里面没有重要的学术资料,只有一些零散的、看似无关的文件:一张高二期中考的班级成绩单截图(林晚的名字被他用黄色标注了出来);几张角度明显是偷拍的、林晚在图书馆看书或是在校园里走路的模糊照片(是大四那年,他鬼使神差用手机拍的);还有一份文档,记录着一些零碎的日期和事件:

“10.15 图书馆三楼西区,看《百年孤独》,侧脸很好看。”

“11.03 广播站听到她的声音,念诗,很温柔。”

“12.24 圣诞夜,雪,和她聊天。她耳朵冻得有点红。”

……

这些琐碎的记录,断断续续,从大四才开始。但顾言对林晚的关注,却远比这要早。

是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她的?或许也是在高二那个秋天,她慌慌张张差点撞到他,抬起头时,那双小鹿般清澈又带着怯意的眼睛,让他心里莫名一动。又或许,是后来她总是坐在他斜前方,背脊挺得笔直,上课异常认真,偶尔被老师提问,回答的声音细细软软,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

他承认,一开始,他并没有将太多注意力放在这个安静得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女生身上。他的世界太喧嚣,围绕着他的人太多。林晚只是众多模糊背景板中的一个。

真正的转折点,是那次他随手给的数学笔记。他当时只是顺手为之,对于擅长的事情,他向来不吝分享。但当他看到林晚接过笔记时,那瞬间亮起来的眼神,和迅速泛红的脸颊,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里漾开了细微的涟漪。那是一种……很纯粹的反应,不带有任何功利或目的性。

后来,他渐渐发现,这个安静的女生,有着异常执拗和坚韧的一面。她的数学基础并不好,但之后每次数学考试,她的成绩都在稳步提升。他偶尔回头,能看到她桌面上摊开的练习册,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演算过程。那种专注和努力,让他有些动容。

高三那次,他在顶楼楼梯间遇到哭泣的她。他本来只是想去天台透透气,却意外撞破了她的脆弱。当时他也很惊讶,这个平时看起来默默承受一切的女孩,原来也有崩溃的时候。他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只能笨拙地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她,失败并不可怕。他坐在那里,听着她压抑的抽泣声,心里有种奇怪的、想要保护她的冲动。但他知道,他不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陪她一会儿,在黑暗里。

那个雪夜,是他情绪最低落的时期。和当时的女友(那个建筑系系花)矛盾频发,学业压力也大,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孤独。他不想回宿舍面对室友的关心或八卦,也不想和任何熟悉的人倾诉。鬼使神差地,他走到了那个小花园,然后,林晚出现了。

她安静地坐在他身边,没有追问,没有安慰的空话,只是倾听。在那个寒冷的雪夜,她的存在本身,就像一种无声的慰藉。他发现自己可以很放松地在她面前流露一些负面情绪,因为她不会像别人那样,用“你可是顾言啊”的眼光来看待他。在她眼里,他似乎……只是一个也会遇到烦恼的普通人。这种感觉,对他而言,很新鲜,也很珍贵。

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真正地、有意无意地关注她。他知道她加入了文学社和广播站,听过她播音节目里温柔坚定的声音,在校刊上读过她写的清丽感性的文章。他看着她从高中那个怯懦的小女孩,慢慢蜕变得自信、舒展,像一朵缓缓绽放的花。他惊讶地发现,她原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才华,只是被安静的外表掩盖了。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喜欢上林晚了。这个认知让他一度有些慌乱。他习惯了被追捧,习惯了处于感情的主导地位,但面对林晚,他却有一种不确定感。她似乎从未像其他女生那样对他表示过明显的好感,她总是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这份安静,反而让他不敢轻易靠近。

他也有他的骄傲。当时他还有女友,虽然感情已经岌岌可危。他不能,也不应该去招惹林晚。毕业后,他选择了出国这条路,一方面确实是规划已久,另一方面,也未尝没有想借距离来冷静一下,理清自己感情的成分。

他以为时间和距离会冲淡一切。然而,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夜晚,林晚安静的身影、清澈的眼神、温柔的微笑,反而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他脑海里。他才会开始下意识地收集那些关于她的碎片,记录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

毕业聚餐那天,当“真心话”的问题指向他时,他几乎是本能地说出了学习委员的名字。那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可以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又不会将林晚置于尴尬的境地。天知道,当他的目光扫过角落里的林晚,看到她迅速低下的头时,他的心揪了一下。他后悔了,但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

聚餐后,在走廊上,他鼓起勇气想解释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能笨拙地留下邮箱地址。他看到她接过纸条时,眼中一闪而过的光亮,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那一刻,他既期待又害怕。期待她真的会联系他,又害怕她不会。

然而,她就像断线的风筝,彻底消失在了他的世界里。他发给过她几封邮件,石沉大海。他从其他同学那里零星听到消息,知道她去了上海,工作似乎很顺利。

时间越长,那种失落和后悔的感觉就越发清晰。他错过了吗?因为他的骄傲,他的犹豫,他的后知后觉?

直到三个月前,他因为一个跨国合作项目,需要回中国短期工作一段时间,地点就在上海。得知这个消息时,他沉寂已久的心,竟然剧烈地跳动起来。一个强烈的、无法抑制的念头涌上心头:他要去见她。他要去挽回,去追求,去告诉他埋藏已久的心意。

他通过一些途径, discreetly 地打听林晚的情况。知道她在哪家公司,大概住在哪个区域,甚至……知道她目前是单身。

这个认知,给了他莫大的勇气。

于是,在处理完项目初期的繁忙事务后,顾言开始了他精心策划的、看似偶然的“偶遇”。他研究了林晚公司附近的环境,摸清了她常去的咖啡馆、午餐餐厅,甚至下班后可能散步的路线。

第一次“偶遇”发生在她公司楼下那家星巴克。他提前到了,选了个靠窗的显眼位置,内心其实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当那个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身影推开玻璃门走进来时,他的心跳骤然加速。她变了,又没变。褪去了学生的青涩,多了几分职场女性的干练和优雅,但眼神依旧清澈,只是里面多了他从未见过的独立和坚定。

他看着她排队、点单,然后,在他计算好的时间点,他站起身,假装要去续杯,与她“恰好”迎面相遇。

“林晚?”他装出恰到好处的惊讶。

她抬起头,看到他的那一刻,眼中的震惊和慌乱,没有一丝一毫的掩饰。那一刻,顾言几乎可以肯定,她对他,并非全无感觉。至少,不是普通老同学见面该有的平静。

虽然第一次交谈短暂而客套,但他成功要到了她的微信。这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然而,接下来的进展,远比他想象中困难。林晚似乎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客气、疏离,将他牢牢地挡在外面。他的微信消息,她回复得礼貌但迟缓;他提出的咖啡或晚餐邀请,她总是有合理的理由婉拒。

顾言第一次在感情上感受到了挫败。他习惯了被欢迎,被接纳,从未如此小心翼翼地去接近一个人,却还屡屡碰壁。但他没有放弃。反而,林晚的这种“抗拒”,更激发了他的好胜心和……更深层次的渴望。他意识到,他想要的,不仅仅是弥补过去的遗憾,更是现在这个独立、优秀、让他感到陌生又吸引的林晚。

他开始调整策略。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试图更自然地融入她在上海的生活。他仔细研究了她朋友圈(虽然她设置的是三天可见,内容很少)偶尔透露的喜好,她喜欢的作家、电影类型、甚至对食物的偏好。

他知道,他需要耐心。他欠她的,是整整七年的滞后回应。而现在,他要用加倍的真诚和耐心,去敲开她那扇紧闭的心门。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查尔斯河上的灯光次第亮起。顾言合上电脑,深吸了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上海,林晚。我来了。这一次,换我来走向你。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