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最近非常火的青春甜宠小说星月沧澜讲述了夏月瑶傅星尧之间一系列的故事,大神作者盛夏焱焱对内容描写跌宕起伏,故事情节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星月沧澜》以232150字连载状态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也喜欢这本书。
星月沧澜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武汉大学的毕业典礼,在老图书馆前的奥场上举行。六月的阳光炽热而慷慨,倾洒在身着黑色学士服、头戴方帽的青春脸庞上,也倾洒在飞檐斗拱、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上。空气中弥漫着栀子花的甜香、离别的感伤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夏月瑶站在法学院毕业生的方阵中,脊背一如既往地挺直。黑色学士袍的垂感衬得她身形愈发清瘦,帽檐下的眉眼沉静依旧,只是那深潭般的眼底,较之四年前迎新时的纯粹疏离,沉淀下更多难以言喻的复杂底色——有在模拟法庭聚光灯下淬炼出的自信锋芒,有在南太平洋寒风中冲刷出的开阔视野,更有一种经过时间淘洗后,愈发清晰的自我认知。
校长致辞、拨穗礼、抛帽欢呼……浪潮般的喜悦与喧腾席卷全场。夏月瑶随着人群将学士帽高高抛向蓝天,看着它们在阳光下划出无数道青春的弧线。当帽子落回掌心,周遭是同学们兴奋讨论着去向的声音:“拿到了红圈所的Offer,下周就去北京报到!”“准备去美国读LLM,常青藤!”“哎,月瑶,你呢?听说奥塔哥那边有教授想留你?”
夏月瑶的目光越过欢呼雀跃的人群,投向远处葱郁的珞珈山轮廓。新西兰的风光、奥塔哥图书馆彻夜的灯光、怀特教授欣赏的目光、甚至那份国际组织的实习邀约……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快速闪过。它们代表着一条清晰、体面、充满无限可能的“精英”路径,一条她曾付出巨大努力才得以窥见的康庄大道。
然而,心底深处,另一幅画面却更为顽固地浮现出来:是妈妈柳云在初中历史课讲台上,讲到家乡某处古迹时眼中闪烁的光彩;是爸爸夏建国值完夜班回家,疲惫却依然温和地询问她学业的身影;是家乡小县城清晨菜市场的烟火气,黄昏时穿过老街巷的悠长叫卖声;是每次寒暑假回家,邻里乡亲看到“老夏家那个在武大念书的闺女”时,那种混合着羡慕与亲切的朴实笑容。
“我回家。”她收回目光,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周围的嘈杂,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
“回家?”同学愕然,“回…小县城?”
“嗯。”夏月瑶点点头,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嘴角极轻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那是一个极其内敛、却无比坚定的弧度。“那里需要我,我也需要那里。”
这个选择,并非一时冲动。在新西兰的冰湖山川间,在奥塔哥的思辨风暴里,她早已无数次叩问过自己的内心:顶尖的律所、光鲜的国际组织、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些固然诱人,但似乎总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无法真正触及她灵魂深处最渴望的踏实与归属感。她想要的,不是站在云端俯瞰众生,而是将双脚深深扎进熟悉的土壤,用自己所学,实实在在地为那片生养她的土地、为那些看着她长大的亲人邻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改变。法律,不应只是精英阶层的游戏规则,更应是守护普通百姓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坚实盾牌。而家乡那个小小的县城,那个父母默默坚守的地方,恰恰是她能发挥所学、实现这份朴素的法治理想的最佳起点。
火车穿过熟悉的丘陵田野,缓缓驶入家乡小县城的站台。站台不大,甚至有些陈旧,但空气里弥漫着夏月瑶从小嗅到大的、混合着泥土和淡淡煤烟的味道。她拎着简单的行李下车,一眼就看到了站台外翘首以盼的父母。
母亲柳云穿着一件素雅的碎花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到她的瞬间,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快步迎上,一边嗔怪着“怎么又瘦了”,一边紧紧握住她的手,那温暖干燥的掌心带着教师特有的力量感。父亲夏建国穿着熨帖的白衬衫,外面套着县医院发的深蓝色夹克,站在稍后一点的地方,脸上是惯常的温和笑容,镜片后的眼神却仔细地、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女儿,仿佛在确认她是否安好。他没多说什么,只是自然地接过她手中稍重的行李箱,低声说:“回来就好。”
小县城的生活节奏缓慢而踏实。家还是那个熟悉的家,三室一厅的老式单元房,陈设简单却处处透着温馨。客厅墙上挂着妈妈手绘的简易历史年表,书房里堆满了爸爸的医学专著,阳台上的花草被妈妈伺弄得生机勃勃。夏月瑶的房间依旧保持着离开时的样子,书桌上甚至还压着她高中时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小小的全家福。
晚饭是妈妈做的家常菜,红烧排骨、清炒时蔬、紫菜蛋花汤,都是夏月瑶从小吃到大的味道。饭桌上,没有过多询问她放弃“大好前程”的原因,父母只是絮叨着县里的变化:新修的文化广场、老邻居家添了孙子、爸爸医院引进了新的CT机……琐碎而真实的烟火气,无声地包裹着她,熨帖着她在异国他乡和激烈竞争中紧绷了许久的神经。
饭后,爸爸泡了一壶清茶。三人坐在客厅里,夏月瑶才正式说出了自己的计划:“爸,妈,我准备考县里的公务员,报政法委的法律服务岗位。”
柳云眼睛一亮,放下手中的毛线活儿:“好啊!这个岗位好!咱们县里懂法、能真正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太少了!你回来正好!”
夏建国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沉稳地问:“想清楚了?这岗位可不比你在外面那些大律所,待遇不高,事情可能还特别杂、特别具体,甚至有些‘鸡毛蒜皮’。”
“想清楚了。”夏月瑶迎上父亲的目光,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爸,您给病人看病,从不会嫌弃病症小、病人穷。法律也是一样。县城里的合同纠纷、邻里矛盾、土地争议,在您看来也许是‘鸡毛蒜皮’,但对当事人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我想做的,就是让咱们县的老百姓,遇到这些事的时候,能找到个懂法、讲理、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地方和人。这比在摩天大楼里处理跨国并购案,对我更有意义。”
夏建国看着女儿眼中那份熟悉的、一旦认定就绝不回头的执拗光芒,那光芒里沉淀着武大的淬炼、新西兰的洗礼,更添了几分他从未见过的、接地气的坚定。他缓缓点了点头,嘴角浮现出欣慰的笑意:“好,像你妈说的,回来好。家里永远是你的后盾。需要什么资料,爸医院资料室和县图书馆的关系还在。”
考取县城公务员,尤其是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法岗位,绝非易事。夏月瑶迅速切换到了备考模式,只是这一次,战场从武大的图书馆、奥塔哥的研讨室,转移到了家中那间小小的书房。
她面对的挑战是多重的:
从国际视野的法学理论、前沿判例,转向极其接地气的基层法律实务。她需要啃透《民法典》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合同等篇章;需要熟练掌握《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人民调解法》、《信访条例》等基层常用法律法规;需要理解县乡一级政府运作机制和司法实践中的“土政策”、“土办法”。武大的高深理论成了基础骨架,现在需要填充的是基层的血肉。
公务员考试有其独特的规则和侧重点。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量大、时间紧,考验快速反应和策略取舍;申论写作要求紧密结合基层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文风要平实有力,避免学究气。这与她擅长的学术论文、法庭辩论风格迥异。
小县城资源有限。最新的考试大纲、优质的模拟试题、精准的时政解读,都需要她花费更多精力去网上搜寻、筛选、比对。没有武大图书馆浩瀚的资源,没有奥塔哥便捷的数据库,一切都要靠自己。
夏月瑶的应对方式,如同她处理法律难题一样,冷静、系统、高效。
她成了县图书馆法律专区的常客,将尘封已久的、与本地相关的政策汇编、案例选编(尽管有些已显陈旧)一一翻出。她主动联系在县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校友或父母朋友介绍的熟人,虚心请教本地常见的纠纷类型、处理难点和实际工作中的“窍门”。她甚至会在晚饭后,陪着妈妈去文化广场散步,听那些闲聊的阿姨大叔们拉家常,从中捕捉最鲜活的民生关切和潜在的矛盾点,思考法律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书房的小书桌被历年真题、模拟卷和各种颜色的记号笔占据。她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表:清晨背诵法律条文和时政热点;上午雷打不动完成一套行测,严格计时,训练速度和准确率;下午专注申论,研究优秀范文结构,针对“基层法律服务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如何有效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等接地气的主题反复构思、写作、修改;晚上则复盘错题,梳理知识盲点。台灯常常亮到深夜。
妈妈柳云成了她的“后勤部长”兼“心理按摩师”。变着花样做营养餐,在她复习到深夜时悄悄放一杯温牛奶在桌角,在她偶尔流露出焦躁时,用历史典故开导她“欲速则不达”。爸爸夏建国则利用专业优势,帮她分析复杂的逻辑推理题,用医学上的系统思维类比行政管理的流程优化,甚至贡献出自己当年考职称时总结的“抗压心得”。饭桌上的话题,也常常围绕着某个法律案例或时政热点展开讨论,家成了她最放松也最受益的“第二课堂”。
备考的日子单调而辛苦。小城的夏天闷热,冬天湿冷,窗外是邻居家孩子的嬉闹声、广场舞的音乐声、小贩的叫卖声……这些曾经让她感到亲切的烟火气,有时也会成为专注的干扰。她也会有对着难题一筹莫展的沮丧,有对未知结果的焦虑。但每当这时,看看书桌上那张全家福,想想父母无言的关怀和支持,想想自己选择这条路的初心,那份沉静的力量便会重新凝聚。
考试日终于来临。夏月瑶穿着简洁的白衬衫和黑色长裤,背着那个陪伴她走过武大、新西兰、如今又回到起点的帆布包,平静地走进考场。周围是形形色色的考生:有刚毕业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有已工作多年眼神沉稳的“考碗族”,也有像她一样从大城市归来的“洄游青年”。
行测考场,时间如沙漏般飞速流逝。翻动试卷的哗啦声、笔尖划过答题卡的沙沙声、偶尔响起的咳嗽声,交织成紧张的背景音。夏月瑶全神贯注,大脑高速运转。数量关系、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她调动着备考期间磨砺出的所有技巧和速度,如同一位冷静的指挥官,在题海中精准地排兵布阵,果断取舍。那份在模拟法庭上锻炼出的抗压能力和快速反应力,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下午的申论,题目是“结合基层实际,谈谈如何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效能”。看到题目,夏月瑶心中反而一定。这正是她备考期间反复思考、结合家乡实际深入调研的问题。她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将笔锋深深扎入家乡的土壤。她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实案例切入:比如邻县某村因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引发的群体纠纷,比如社区老人因不懂法在保健品推销中上当受骗,比如农民工讨薪无门的困境……然后,她条分缕析地提出对策:如何依托乡镇司法所和村(居)委会建立更便捷的法律服务点;如何运用微信群、乡村大喇叭等接地气的方式普法;如何培育“法律明白人”带动乡邻;如何整合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退休法官等资源形成服务合力。她的论证,既有法律专业的严谨支撑,又充满了对基层现实的深刻体察和解决问题的务实思路,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扎根泥土的韧劲和温度。
等待结果的日子,夏月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她开始在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做志愿者,协助接待来访群众,整理案卷材料。在这里,她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基层法律服务的脉搏:有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满眼无助的期盼,有为房产分割反目的兄弟姐妹的激烈争吵,有老人拿着泛黄的借据来咨询是否还能要回欠款……这些远比书本和试卷更复杂、更鲜活、也更需要智慧和耐心去面对的“人间真实”,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录取通知电话打来时,她正在帮一位大妈梳理赡养纠纷的证据材料。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她握着笔的手顿了顿,脸上没有狂喜,只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平静。她对电话那头说了声“谢谢”,然后继续温和而清晰地引导大妈回忆关键细节。
走出法援中心,夕阳将小县城的轮廓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她给父母发了条简短的微信:“考上了。”很快,妈妈的回复带着一串开心的表情:“太好了!晚上加菜!”爸爸的回复则言简意赅:“为你骄傲。晚上回家聊。”
县政府大楼庄重而朴素。政法委的办公室在四楼。夏月瑶穿着合身的职业装,长发整齐地束在脑后,再次踏入这里时,身份已从考生变成了工作人员。
部门负责人是一位姓赵的中年科长,面相和善,眼神却透着基层干部特有的精明与干练。他热情地欢迎了夏月瑶,带着她熟悉环境,介绍同事。办公室不大,堆满了文件和案卷,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同事们大多是本地人,带着小城特有的质朴和热情,对她这位“武大高材生”既好奇又尊重。
简单的欢迎会后,赵科长将她带到她的办公桌前,递给她一份文件和一个闪亮的徽章。
“小夏,欢迎加入我们政法队伍。这个岗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大到要参与协调处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为领导决策提供法律依据;小到要给来访的老百姓解释清楚一份合同、一个政策,帮他们写一份像样的法律文书。事无巨细,都需要用心、用情、用法。”赵科长语重心长地说,“这枚法徽,是象征,更是责任。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情况,心中要有法,眼中要有人。”
夏月瑶郑重地双手接过那枚小小的、却沉甸甸的法徽。徽章上,金色的天平在深蓝底色上熠熠生辉。她低头凝视着它,指腹感受着金属冰凉的触感和精致的纹路。这一刻,武大模拟法庭上法袍的光芒、新西兰冰川的壮阔、公务员考场上的奋笔疾书、法援中心里求助的眼神……无数画面在她脑海中飞速闪过,最终沉淀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脚踏实地的使命感。
她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一如当年在模拟法庭上陈述最终意见时的神情,只是少了几分凌厉,多了几分温润的坚定。她看着赵科长,也像是在对着自己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初心承诺:
“科长,我明白。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服务者,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守好法律这盏灯。”
窗外,小县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满窗台。夏月瑶将法徽仔细地别在胸前,然后,轻轻拉开了办公桌的抽屉。抽屉里,静静躺着她那个洗得发白、陪伴她走过千山万水的帆布包。她将包往里推了推,腾出位置,然后,拿出笔和崭新的工作笔记本,在第一页,工整地写下:
“起点:明源县政法委法律服务岗。使命:让法治之光照亮家乡的每一个角落。——夏月瑶”
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窗外渐起的市声融为一体。一段扎根乡土、用法律守护人间烟火的新征程,就此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