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由著名作家“会飞的小蜡笔”编写的《事世顺意》,小说主人公是李佳意林晓晓,喜欢看游戏体育类型小说的书友不要错过,事世顺意小说已经写了114800字。
事世顺意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交流会结束后,李佳意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之前的忙碌节奏。
竞赛培训、日常学习、偶尔关注一下互助体系的运行情况。
但他能感觉到,一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
他在学校里的“知名度”更高了,甚至有其他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他。
但他依旧保持着低调,大部分时间沉浸在书本题海中,或者与竞赛小组的成员讨论问题。
郑老师对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给他“开小灶”,接触一些更前沿的思想。
李佳意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仿佛一块干涸的海绵。
他发现,当抛开功利目的,纯粹地去探索思维的奥秘时,这些数字理论竟展现出一种令人沉醉的美感。
陈浩和王胖子依然是他最放松的伙伴。
他们不再动不动拉他去网吧,但会在他结束竞赛培训的夜晚,等他一起回家,在路上分享着班级里的趣事,或者讨论新出的游戏攻略。
“佳意,你现在可是咱们学校的牌面了,”陈浩啃着热乎乎的烤红薯,含糊不清地说,“感觉跟你走一起都有面子。”
“少拍马屁。”李佳意淡淡道,手里也拿着一个烤红薯,温热的感觉从指尖蔓延开来,驱散了冬夜的寒意。
“我说真的!”陈浩咽下嘴里的东西,“你看,学习好,能力强,还会打游戏!简直完美!哎,就是有时候太闷了,得多笑笑。”
李佳意没理他,抬头看了看夜空。城市的灯光掩盖了星辰,但他心里却像是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清晰而温暖。
他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未来肯定还会有新的挑战和波折。
张薇虽然走了,但校园和社会永远不会缺少复杂的难题;
竞赛的道路注定充满艰辛;互助体系也需要持续的维护和发展。
但他不再畏惧。
重生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先知先觉的优势,更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沉淀、一份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以及一群可以并肩同行的伙伴。
他从口袋里掏出那枚硬币,在指尖把玩着。冰凉的触感依旧,但它似乎不再象征着不确定的选择,而更像是一个提醒,提醒他无论面对何种局面,都要保持冷静的判断和行动的决心。
他将硬币高高抛起,看着它在路灯下划出一道银亮的弧线,然后稳稳地接住,握在手心。
日子在忙碌与充实中悄然滑入深冬。
期末考试的压力如同低垂的云层,笼罩在每一个学生心头。
李佳意却像一艘装备精良的船,在学海与题山中稳健穿行。
竞赛的磨砺让他对高中知识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复习起来事半功倍。
他甚至能抽出时间,偶尔在互助体系的线上群里解答一些低年级观察员提出的棘手问题。
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公布。
李佳意的名字赫然排在年级第二。
这个成绩引起了一片哗然。
要知道,上学期他还只是一个中上游的学生。
一时间,“黑马”,“学霸”,“天才”的名头不胫而走,连隔壁班都有好奇的目光投来。
陈浩拿着自己的成绩单,看着李佳意那份近乎完美的答卷,夸张地捂住胸口:“佳意,你还是我认识的那个佳意吗?说好的一起当青铜的呢?”
王胖子则是一脸崇拜:“佳意,你太厉害了!”
李佳意只是平静地收起试卷,对周围的议论恍若未闻。
他并不在意这些虚名,成绩只是他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结果。
寒假来临,校园瞬间空寂下来。
但对李佳意而言,这个假期并不轻松。
竞赛进入了冲刺阶段,郑老师布置了大量的训练和模拟考试,要求他们保持手感,不能有丝毫松懈。
同时,德育处王老师也找到他,希望他能利用假期,牵头将朋辈互助体系的运作经验整理成更系统化的手册,以便下学期向更多年级推广。
于是,李佳意的寒假生活变成了家、市图书馆、学校竞赛活动室三点一线。
他常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竞赛习题集和体系整理的资料,手边的草稿纸上写满了演算过程和逻辑框架。
偶尔,林晓晓会发来信息,交流一下体系手册编写的想法,或者分享一些她看到的、可能对竞赛有帮助的课外资料。
她的存在,像是一缕清风,吹散了他埋头苦读时的些许沉闷。
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窗外不时传来鞭炮的炸响和烟花的绚烂光芒。
李佳意和家人吃完年夜饭,坐在书桌前,却没有打开习题。
他望着窗外明明灭灭的光影,心中有些恍惚。
上一世的这个时候,他在做什么来着?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事还没想起来…不管了,把这个应付过去再说。
那时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和隐忧,而此刻,虽然忙碌,前路却清晰而充满希望。
手机震动,是陈浩在三人小群里发起了视频通话。
“佳意!胖子!新年快乐!看我看我!”屏幕里,陈浩穿着大红棉袄,背景是热闹的客厅,他正对着镜头挥舞着一个鸡腿。
王胖子的脸也挤了进来,憨笑着:“佳意,新年好!”
“新年好。”
李佳意看着屏幕上两张熟悉的笑脸,嘴角也弯了起来。简单的问候,却充满了暖意。
挂了视频,他又收到了林晓晓发来的消息:「李佳意,新年快乐,万事顺意。」后面跟了一个可爱的兔子表情。
「新年快乐。」他回复道,想了想,又加了一句,「你也一样。」
寒假在充实与平静中过去。
开学第一天,李佳意就感受到了与上学期截然不同的氛围。
他走在校园里,能明显感觉到更多注视的目光,有好奇,有羡慕,也有探究。
甚至有一次在走廊,一个不认识的低年级女生跑过来,红着脸塞给他一封信,然后飞快地跑掉了。
李佳意看着手里散发着淡淡香气的信封,有些愕然,随即无奈地将其收进了书包深处,并未拆开。
陈浩对此表示羡慕嫉妒恨:“哇!佳意你这就收到情书了?还有没有天理!”
李佳意懒得理他。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名气而来的,并不全是善意。
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
先是竞赛小组内部。
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李佳意的分数首次超过了原本的领头羊刘明宇。
虽然只是微弱优势,但刘明宇看他的眼神,明显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审视和竞争意味。
小组讨论时,刘明宇偶尔会刻意提出一些极其冷僻刁钻的问题,似乎想考校李佳意的极限。
李佳意能感觉到那种无形的压力,但他并未退缩,而是更加沉下心来钻研,用扎实的进步回应着挑战。
接着,是关于朋辈互助体系的一些闲言碎语。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小道消息在部分学生中流传,说李佳意当初加入互助小组是别有用心,是为了积累资本,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甚至说他利用体系的影响力在暗中排除异己。
这些流言蜚语模糊不清,却像暗处的苔藓,悄然滋生。
李佳意第一次隐约听到这些议论,是从陈浩愤愤不平的转述中。
“佳意,你听说没?不知道哪个孙子在乱嚼舌根,说你搞那个小组是为了自己出名!”陈浩气得脸都红了,“他们懂个屁!你当初帮了林晓晓她们多少!”
李佳意正在解一道复杂的物理题,笔尖顿了顿,随口蹦出一句
“握草,我也有黑粉了?”
但随即又继续演算,语气平淡:“随他们说去。”
“你就一点不生气?”陈浩难以置信。
“生气有用吗?”李佳意头也不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他确实不怎么动怒。
上一世,他见识过更多更残酷的诋毁和人际倾轧,这点校园里的风言风语,对他而言如同蚊蚋嗡鸣。
他相信清者自清,更相信时间和行动会证明一切。
然而,他不计较,不代表别人也能坦然处之。
一天放学,林晓晓在校门口拦住了他。她眉头微蹙,脸上带着担忧和一丝愠怒。
“李佳意,那些乱七八糟的话,你听到了吗?”
“嗯。”李佳意点点头。
“你不打算做点什么吗?就任由他们污蔑你?”林晓晓语气有些急,“我们可以去找老师澄清,或者我在体系里公开说明……”
“没必要。”李佳意打断她,目光平静地看着她,“越是回应,他们可能传得越起劲。体系现在运行良好,这就是最好的回应。我个人如何,并不重要。”
“怎么不重要!”林晓晓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脸颊微红,声音低了下去,“你为我们,为这个体系付出了那么多……不应该被这样误解。”
看着她为自己抱不平的样子,李佳意心中微微一暖,语气缓和了些:“谢谢。但我真的不在意。走吧,回去了。”
他率先向前走去。林晓晓看着他的背影,那背影依旧挺拔沉稳,仿佛任何风雨都无法撼动。
她抿了抿唇,跟了上去,心里却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澄清和维护。
流言并未平息,反而在几天后掀起了一个小波澜。
有人匿名在校园墙的朋友圈上发了一个帖子,标题颇为耸动:《深扒“完美学霸”背后的真相——论某李姓同学如何利用“公益”包装自己》。帖子内容捕风捉影,将李佳意成绩的飞速提升、参与竞赛、主导互助体系等事情串联起来,暗示其心机深沉,善于经营人设,甚至影射他之前帮助林晓晓等人也是出于某种算计。
这个帖子一出,立刻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虽然大多数明眼人都看得出帖子缺乏实据,充满臆测,但在网络匿名性的掩护下,还是引发了不少讨论和猜测。
李佳意是从陈浩气急败坏的电话里知道这个帖子的。
“佳意!你快看校园网!妈的,哪个王八蛋干的!我非把他揪出来不可!”
李佳意挂了电话,用手机登录了校园网。
他平静地看完了那个帖子,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
这种手段,在他看来低级而可笑。
他甚至能大致猜到发帖人可能是哪些对他不满或者嫉妒的人,但他没有兴趣去深究。
他正打算关掉页面,手机又响了,是林晓晓。
“李佳意!你看到那个帖子了吗?”她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焦急和愤怒,“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
“我知道。”李佳意语气依旧平静,“你别着急。”
“我怎么能不着急!他们这是在抹黑你,也是在抹黑我们整个互助体系!”林晓晓深吸一口气,似乎下定了决心,“我已经联系了赵琳和吴峰,我们准备以项目组的名义,在论坛发一个正式的澄清声明,驳斥这些不实言论!”
李佳意沉默了一下。他本意是不想理会,但考虑到对互助体系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林晓晓的提议或许是必要的。
“好。”他最终同意了,“声明内容务必客观、有理有据,只谈体系和我们做的事情,不要过多涉及我个人。”
“我明白!”林晓晓立刻应下。
很快,一篇由赵琳、林晓晓、吴峰等人联名发出的澄清帖子出现在了校园墙的朋友圈里。
帖子详细列举了互助体系从发起到运作的整个过程,强调了李佳意在其中的贡献,但也明确指出体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绝非一人之功。
帖子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驳斥了原帖中各种不负责任的猜测,并呼吁大家关注体系本身带来的积极改变,不要被恶意引导。
这篇澄清帖文笔流畅,逻辑清晰,态度不卑不亢,立刻赢得了大量支持的声音。
许多受过体系帮助或者认可其理念的同学纷纷在下面留言,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正面声浪。
那个匿名的攻击帖子很快就被压了下去,沉没了。
与此同时,郑老师也在竞赛小组里,当着所有人的面,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搞学问的人,心思要纯粹。把精力放在正道上,比什么都强。些无关紧要的杂音,听到了,就当是耳旁风。”他说这话时,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李佳意和刘明宇。刘明宇低着头,没有作声。
风波似乎就这样过去了。
但李佳意知道,这或许只是开始。
名声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认可和机会的同时,也必然会引来更多的关注、审视,甚至是非。
放学后,他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冬日的夕阳早早沉下,寒风凛冽。
风波看似平息,但空气中似乎总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紧绷感。
李佳意依旧按着自己的节奏生活,竞赛、学习、偶尔参与互助体系的会议。
他能感觉到刘明宇在小组里与他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讨论问题时更加公事公办,少了之前那点若有若无的交流。
李佳意并不在意,学术上的竞争他乐于接受,只要保持在良性范围内。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数学竞赛的市级选拔赛日益临近,气氛越发紧张。
这天,郑老师将李佳意单独留了下来。
活动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日光灯发出轻微的嗡鸣。
郑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资料,递给李佳意,神色是少有的严肃。
“你看看这个。”
李佳意接过,只扫了几眼,瞳孔便是微微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