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和离后,我靠种田养小乖》是由作者“玫瑰九州 ”创作编写的一本完结种田类型小说,苏锦绣萧北辰是这本小说的主角,这本书已更新87878字。
和离后,我靠种田养小乖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乌篷船破开最后一层黏腻的黑暗,撞上坚硬的石壁,发出一声沉闷的回响。
三昼夜不见天日的水道穿行,终于抵达了终点。
萧北辰率先跃上岸,伸手将苏锦绣扶出船舱。
一股混杂着酱陈、霉湿与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竟是一处废弃酱园的地窖。
微弱的灯火在地窖深处摇曳,映出一个枯瘦的身影。
那人身着一袭浆洗得发白的紫袍,背手而立,正是宫中那位深居简出的掌印大太监,李公公。
他身后,四名小太监肩上扛着四只朱漆描金的箱笼,在阴暗的地窖里显得格外刺眼。
“苏姑娘,咱家在此恭候多时了。”李公公的声音像是被陈年砂纸打磨过,干涩而尖锐。
他侧过身,示意小太监将箱笼放下,“陛下点名要的‘断冤锅’原汤标本,三十锅里选一锅,要的是最能说出故事的那一味。”
苏锦绣上前,没有丝毫犹豫地掀开离她最近的一只箱笼。
箱内码放着一个个用油纸和蜂蜡密封的陶罐,罐身上贴着细致的标签,清晰地注明了某村、某日、某锅。
这就是她一路护送北上的灾民血泪,如今却成了摆在天子案头的奇珍异味。
她眼底掠过一丝冰冷的嘲讽,嘴角却勾起一抹笑,轻声对李公公说:“公公,您知道我娘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吗?”
不等李公公回答,她自顾自地说了下去,声音轻得仿佛随时会被地窖的阴风吹散:“她说,‘要是能喝上一口带油星儿的汤,死了也甘心’。”
李公公浑浊的眼珠动了动,没有接话。
苏锦绣不再多言,不动声色地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一个小小的陶罐。
打开罐盖,一股浓烈到极致、复杂难言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那深褐色的膏体,是她以牛骨髓、野菌粉、辣蓼汁,辅以十几种山中秘采的香料,用文火秘炼了七日七夜而成的“魂牵锅底料”。
此物一钱,便可让一锅清水化作销魂浓汤。
当夜,苏锦绣以“调试风味,确保汤样呈送御前时达到最佳口感”为由,留在了酱园。
李公公深深看了她一眼,竟也默许了。
夜深人静,萧北辰守在柴房门口,看着苏锦绣在微弱的烛火下,小心翼翼地撬开了三箱贡品的封条。
她用一根细长的银针,分别蘸取了不同分量的“魂牵锅底料”,将其无声无息地溶入其中三罐汤样。
每一罐改动的比例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那增添的滋味霸道却又隐蔽,唯有真正懂味且记忆深处藏着相似味道的食客,方能察觉那千回百转的细微变化。
“你疯了?”萧北辰压低声音,眉心紧锁,“篡改御供,这是诛九族的大罪。一旦被御膳房的尝膳太监查出,我们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
苏锦绣将封条重新用秘法粘好,看上去天衣无缝。
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疯狂而决绝的光芒,冷笑道:“那就赌一把。赌当今皇上,是不是真的只想听一个故事,还是想知道百姓到底在吃什么。如果他尝不出,说明他忘了本,这样的朝廷,不要也罢。”
觐见前一日,倒春寒席卷京城,冷雨夹着冰碴,敲打着酱园的残破屋瓦。
官驿派人来请,苏锦绣却拒绝了,执意宿在酱园角落那间四面漏风的柴房里。
她就是要用这刺骨的寒冷,提醒自己这一路的苦难与饥饿。
夜半,她让一直扮作随行灾童的小石头从柴房的夹层里,取出一份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密件。
打开来,正是那份用红糖水在粗麻纸上重写的完整版《灾民血状》,整整一百零七页,按地域分门别类,详细记录了灾区每一处饿殍的姓名与死因。
她将血状卷成一个极细的纸筒,小心翼翼地塞入一根早已掏空的陈年老藕中,再用融化的蜂蜡将两端封死。
做完这一切,她将这根看似寻常的老藕递给了萧北辰。
“明日入宫,凶险难料。我若不能开口说话,或者……回不来,”她的声音异常平静,“你就想办法,把这根藕,放到御膳房灶神龛后的第三块砖里。那里有个暗格,是我外祖母当年藏私房菜谱的地方。”
萧北辰接过那根沉甸甸的老藕,入手冰凉,却仿佛烙铁般滚烫。
两人在摇曳的烛光下对视良久,他终究没有说出让她放弃的话,只是将藕段贴身藏好,声音沙哑得像是被风沙磨砺过:“若你出不来,我就烧了这整座皇城,一寸一寸地找你。”
次日清晨,厚重的宫门在晨曦中缓缓开启。
苏锦绣换上了一身干净的素麻布裙,未施粉黛,只身一人步入御膳监偏殿。
六位身着锦袍的评审太监早已安坐堂上,目光挑剔,神情倨傲。
“你就是那呈上‘断冤锅’的厨娘?”为首的太监阴阳怪气地问,“如此污秽之物,也敢送上御前,是何居心?”
面对刁难质询,苏锦绣不慌不忙。
她揭开随身携带的一只小锅,当场演示了“显影饼”的复原过程——那原本看似焦黑的饼子,在特制的汤汁浸泡下,竟缓缓浮现出控诉官员贪腐的血色字迹。
接着,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民女恳请陛下建立‘民间膳情哨站’网络,由各地德高望重的厨娘定期上报食材价格与灾情异动,直达天听,如此,可防患于未然。”
“妇人之见,荒唐至极!”一个评审官拍案而起,嗤笑道,“伙房之事,岂能干预国政?”
苏锦绣缓缓抬眼,目光清冽如冰泉,直视着他:“公公说的是。但去年冬至,御膳监报上来的‘丰收喜宴菜单’里,有一道菜叫‘金丝脆菇’。可民女所在的北方旱区,连草根树皮都被灾民刨净了。民女斗胆请问,那盘子里炒的,到底是蘑菇,还是百姓的命?”
一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满堂瞬间死寂,针落可闻。
正当评审们面面相觑,陷入僵局之际,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小太监连滚带爬地闯进来,尖声禀报:“皇上……皇上亲临御膳房,说要……要亲自点尝那锅‘最有故事的救济糊’!”
话音未落,苏锦绣便被几名宫人半推半请地带往正殿灶台。
明黄的龙辇仪仗已经停在庭院中央,天子亲临,整个御膳房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苏锦绣从三十罐汤样中,取出了自己动过手脚的那三罐之一。
她亲手将汤样倒入金丝楠木炭烧着的紫铜锅中,文火慢炖。
当她揭开锅盖的瞬间,一股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醇厚霸道的浓郁香气,混合着粮食最质朴的芬芳,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席卷了整个庭院,让所有闻到的人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她亲手舀起第一勺,用龙纹白玉汤匙盛着,由大太监李公公呈递到皇帝面前。
年轻的帝王接过汤匙,并未立即入口,而是先闻了闻那香气。
他轻啜一口,那滚烫的汤汁滑入喉咙,他的眉头极轻微地动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迷惘与追忆,似乎被这味道勾起了某种沉睡在血脉深处的久远滋味。
就在此刻,宫墙之外,萧北辰正潜伏在一处隐蔽的角落。
他忽然发现,数队身着黑甲的禁军侍卫,正从四面八方向酱园悄然合围。
他看得分明,为首的校尉打出的手势,正是宫中禁军执行秘密任务的信号。
而那行动的代号,竟是——“清灶”。
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萧北辰攥紧了藏在袖中的那根老藕,仰头望向宫阙深处那缕被风吹散的袅袅炊烟,心中默念:“锦绣,这一次,别想再一个人扛下所有。”
而大殿之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天子的评价。
皇帝缓缓放下汤匙,玉匙与瓷碗碰撞,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他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只是抬起头,那双深邃如古井的眼睛,如同两枚钉子,死死地钉在了苏锦绣的脸上。
他盯着她,一字一顿地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你可知,三十年前,也有一个女人,就在这里,煮过一模一样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