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皇妃归来是巾帼英雄小说的免费电子版在哪里可以下载或阅读?

皇妃归来是巾帼英雄

作者:紫芸轩

字数:186506字

2025-11-18 20:28:54 连载

简介

强烈推荐一本宫斗宅斗小说——《皇妃归来是巾帼英雄》!由知名作家“紫芸轩”创作,以杨月儿李凤娘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本书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86506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皇妃归来是巾帼英雄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晨雾如纱,漫过临安皇城的琉璃瓦,将坤宁宫的朱红窗棂晕染得朦胧。李凤娘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的人影让她指尖微微发颤——是那遮不住眼角那几道浅纹,像是被岁月用细针轻轻刻下,一扯便牵扯出心底的烦躁。她抬手抚过脸颊,指尖触到的肌肤已失了往日的莹润,四十有二的年纪,像被秋霜打过的花瓣,再难寻得半分娇嫩。

“皇后娘娘,胭脂调好了。”侍女翠儿捧着螺钿盒上前,见皇后盯着镜子出神,声音放得极轻。李凤娘却没接,目光落在镜中自己身后的屏风上,屏风绣着百鸟朝凤,金线在晨光里闪着冷光,她却偏偏想起了紫藤阁的黄氏,想起黄氏那娇嫩可人的样子。

黄氏才十九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赵惇几乎每夜都去紫藤阁两炷香时间。李凤娘攥紧了手中的玉梳,齿尖几乎要嵌进掌心——她和赵惇同岁,当年也是凭着这张脸得了他的欢心,可如今呢?赵惇是因为她有凤命,与她同吃同住,夜里却总要去紫藤阁待上两炷香时间。回来,身上都带着淡淡的紫藤香,倒头便睡,呼吸沉得像块石头,而她却要睁着眼到天明,听着窗外的更漏一声声敲在心上,敲得她五脏六腑都发疼。

“独宠”这两个字,像根毒刺,在她心里扎了半年。她生怕黄氏有身孕,李凤娘想到自己生了几胎,女儿没有一个能存活的,只有两个儿子存活下来,三年前,小儿子都三岁了,却突然发烧没救回来,还被人传说是月侧妃回来索命索去的,她想起就害怕,月侧妃快要临盆,是她放毒毒死的,之后不久自己的三岁儿子突然发烧,整个太医院人员都来了也无法救得回来,连她自己都以为是月侧妃回来索命,把她小儿子的命索去了。她看着镜中自己眼底的红血丝,一个念头陡然清晰——要让那姓黄的,永远没有子嗣。

这时,殿外便传来细碎的脚步声。黄氏穿着身月白襦裙,怯生生来到门前,她是过来向皇后请安的。

李凤娘走出厅堂,坐在凤椅上,喝着茶。“传她进来。”

侍女翠儿传道:“黄贵妃,请进。”

黄氏走进去,跪到李凤娘跟前,“皇后娘娘万福金安。”地砖凉得刺骨,她跪得笔直,声音柔得像棉絮,她没听到皇后叫她起身,又说了句:“皇后娘娘万福金安。”

李凤娘坐在凤椅上,依然端着杯热茶,水汽模糊了她的神色。她看着黄氏低垂的发顶,她看着黄氏那娇嫩的脸蛋。真想伸手过去,狠狠扭住那张娇俏的脸,可指尖刚动了动,便又忍住了——赵惇昨日还特意叮嘱,让她多照顾黄氏,若是此刻动了手,免不了又是一场争执。

黄氏跪了近一炷香,膝盖早已麻得失去知觉。她偷偷抬眼,见皇后还在慢条斯理地品茶,只得又低下头,声音里带了几分委屈:“皇后娘娘万福金安。”

李凤娘这才放下茶盏,瓷杯与托盘相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她抬眼扫了黄氏一眼,语气里带着几分嘲讽:“怎么,这才封了贵妃,连规矩都忘了?本宫让你起来了吗?”

黄氏身子一僵,忙伏在地上,声音发颤:“小妾不敢……只是小妾愚笨,不知哪里做错了,惹得皇后娘娘动怒,要罚小妾跪在此处。”

“做错了什么?”李凤娘猛地拍了下桌案,桌上的茶盏晃了晃,溅出几滴茶水在明黄色的桌布上,“你倒是会装糊涂!如今后宫里,就你我二人侍候陛下,陛下对你的心思,你会不知道?”她顿了顿,“翠儿,上茶。”

翠儿从偏殿端出个描金托盘,上面放着杯青瓷茶盏,茶汤呈浅褐色,飘着几缕异样的香气。她将茶盏递到黄氏面前,声音尖细:“贵妃娘娘,请喝茶。皇后娘娘特意为您准备的,说是补身子的。”

黄氏的指尖触到茶盏的瞬间,便僵住了。她认得这茶——自从前年被封为太子侧妃,李凤娘便时常赐她喝茶水,每次都要看着她喝下。她知道这茶水里有红花之类催经中药,使到她无法怀得上子嗣。她不想再喝,她想有个孩子,以后在皇宫里有个依靠。

“怎么,贵妃娘娘嫌这茶不好?”翠儿见她迟迟不喝,语气里添了几分怒意,“皇后娘娘赐的茶,你也敢不喝?莫不是真以为有陛下宠着,就能无法无天了?”

黄氏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看着那杯茶,手指微微发抖。可她知道,若是不喝,今日怕是走不出这坤宁宫。她深吸一口气,双手接过茶盏,仰起头,将那杯带着苦涩的茶水一饮而尽。

“跪安吧。”李凤娘看着她显得有点苍白的脸,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黄氏扶着柱子慢慢起身,膝盖一软,险些摔倒,她咬着牙,一步一步挪出了坤宁宫。她的侍女赶快跑过来搀扶着她回紫藤阁。

与此同时,垂拱殿内已是人声鼎沸。赵惇穿着明黄色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的文武百官,眼神里带着几分刚登基的锐气。他今年也四十多了,头发还未染霜,眉宇间带着几分英气,只是眼底的红血丝,暴露了他昨夜的未眠——昨日他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到子时,桌上堆着的,都是各地上报的情况折子。

“朕登基已有半月,”赵惇的声音洪亮,透过殿内的梁柱,传到每个人耳中,“这些天来,朕看了不少奏折,也发现了不少情况,今日早朝,朕要你们直言不讳,说说这朝政有哪些弊端,有什么该改的,尽管说出来,朕赦你们无罪!”

话音刚落,殿内便陷入了沉默。大臣们互相看了看,都有些犹豫——前朝孝宗皇帝在位时,虽勤政爱民,却也过于温和,朝中有些积弊,早已根深蒂固,如今新帝刚登基,谁也不敢贸然开口。

赵惇见无人应声,眉头微微皱起:“怎么,都无话可说?还是觉得朕听不得逆耳之言?”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户部尚书身上,“张尚书,你先说说。那里情况最好,那里水灾严重,朕听说有些地方的赈灾粮款,到了百姓手里,只剩下三成,可有此事?”

张尚书身子一颤,忙出列跪倒:“陛下明察!此事确有发生,皆是地方官员贪赃枉法,臣已派人去查,只是……只是有些官员牵扯甚广,臣一时不敢擅作主张。”

“不敢擅作主张?”赵惇的声音沉了几分,“百姓在灾难中,等着粮食救命,你却在这里说不敢?”他抬手将桌上的一本奏折扔了下去,奏折落在张尚书面前,“朕已经让人去查了,那几个贪赃枉法的官员,朕昨日已经下旨,革职查办,抄没家产,用来弥补百姓的损失!张尚书,往后户部的事,你若是再敢含糊,朕饶不了你!”

张尚书忙磕头:“臣遵旨!臣定当尽心竭力,绝不再犯!”

赵惇点点头,目光又转向吏部尚书:“李尚书,你说说其他地方的情况吧?”

李尚书忙出列:“陛下,现在民间经济还是比较稳定,内地依然繁华,如我们这里临安,苏州,扬州,明州,都是很繁华的。淮河沿线一带,因为战乱,依然闹饥荒,江南农业就得看天吃饭。”

赵惇说:“李尚书,开渠引水,雨天筑高池塘存水,这都是你的工作,你可得做好来,朕不想听到没水栽种的事情。”

李尚书说:“是,陛下,臣定不负重托。”

赵惇说:“只有民富,我们大宋才能强。”

“陛下英明。”

“臣遵旨!”李尚书忙应下。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里,大臣们渐渐放开了胆子,纷纷上奏。有的说地方赋税过重,百姓不利于农业发展;有的说军中军纪涣散,兵士操练不足;还有的说朝中官员冗余,办事效率低下。赵惇一一记下,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大臣们讨论对策。

“关于赋税,”赵惇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朕看了奏折,江南、四川等地,去年受灾严重,今年的赋税,朕决定减免三成。另外,各地的苛捐杂税,一律废除,若是有官员敢私自征收,严惩不贷!”

“陛下圣明!”大臣们齐声跪倒,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新帝登基便如此勤政,又如此体恤百姓,这让他们看到了大宋的希望。

赵惇抬手让众人起身,目光里带着几分坚定:“朕知道,改革朝政不易,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但朕是大宋的皇帝,要对百姓负责,要让大宋变得更好。往后,若是有谁敢阻碍改革,无论是谁,朕都不会姑息!”

早朝一直持续到午时,殿外的太阳已经升得很高,透过窗棂,照在赵惇的龙袍上,泛着金色的光芒。大臣们走出垂拱殿时,脸上都带着几分振奋,纷纷议论着新帝的勤政——他们没想到,这位在东宫时看似温和的太子,登基后竟有如此魄力。

赵惇回到御书房,刚坐下,内侍便端来了午膳。他看着桌上的四菜一汤,他只喝了一碗汤,就摆手:“端下去吧,朕还有奏折要批。”内侍有些犹豫:“陛下,您从清晨到现在还没吃饭,若是伤了龙体……”

“无妨。”赵惇拿起一本奏折,翻开,“这些奏折都是关于吏治改革的,朕得尽快批完,好让吏部尽快落实。”他顿了顿,想起昨日去紫藤阁时,黄氏为他炖的莲子羹,眼底闪过一丝温柔——等忙完这阵子,便多陪陪她,希望她能为自己添位皇子。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