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4章

周五下午,林知夏送走了最后一位来访者。窗外的天色有些阴沉,预告着一场秋雨。她揉了揉微微发胀的太阳穴,没有立刻整理笔记,而是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

沈惊蛰体能测试那天回来后,表面看似平静,但林知夏能察觉到那平静之下细微的波动。一种介于“完成了一件事”的松弛与“暴露了弱点”的不安之间的复杂情绪。这几晚,她注意到沈惊蛰次卧的灯亮得比平时更久一些。

作为医生,她为沈惊蛰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感到欣慰;但作为一个观察入微的人,她也清楚地知道,康复之路从无坦途。沈惊蛰正在搭建新的内在框架,这个过程脆弱而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她回到办公桌前,开始整理沈惊蛰的疗程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客观、冷静地记录着行为观察、情绪波动、睡眠质量……但当她写到“体能测试后,来访者表现出完成挑战后的轻微成就感,同时伴随对自身‘差异性’的隐忧”时,她的笔尖停顿了。

她想起沈惊蛰说起“我跑完了”时,那双总是带着戒备和疲惫的眼睛里,一闪而过的、如同星火般微弱却真实的光亮。也想起她低头喝汤时,微微颤动的、依旧写满沉重过往的睫毛。

一种超越纯粹专业范畴的、复杂的情绪,悄然掠过林知夏的心头。是怜惜,是钦佩,或许还有一丝……不忍。她很快收敛了这片刻的失神,在记录末尾补充上专业的评估与后续计划,字迹恢复了一贯的清晰工整。

然而,这份专业的冷静,在接到母亲电话时,出现了一丝裂痕。

“知夏,这周末回家吃饭吧?你张阿姨的儿子刚从国外回来,很优秀的年轻人,你看……”母亲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小心翼翼的期待。

林知夏闭上眼,揉了揉眉心。“妈,我这周末有很多案头工作要处理,而且……”她顿了顿,“而且我目前有需要重点跟进的病人,暂时没有精力考虑其他事情。”

“病人病人,你眼里只有你的病人!”母亲的声音带上了惯常的埋怨,“你都三十多了,总不能跟你的病人过一辈子吧?那个沈警官,她难道能……”

“妈!”林知夏的声音罕见地带上了一丝锐利,打断了母亲的话,“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选择。请不要随意评论我的来访者。”她的语气很快恢复了平和,但指尖却无意识地收紧,“这周末我真的没空,下次吧。”

挂断电话,办公室里一片寂静。窗外,雨点开始淅淅沥沥地敲打在玻璃上。林知夏靠在椅背上,深深吸了一口气。家庭的期望,社会的时钟,与她内心真正追寻的秩序和价值,总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张力。她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并为之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包括时常需要面对这种来自最亲近之人的、无形的压力。

为了转移思绪,她打开电脑,开始查阅最新的学术文献,准备下周与沈惊蛰尝试引入的、针对创伤记忆的情绪调节技巧。就在她专注阅读时,邮箱提示音响起。是一封来自司法鉴定中心的邮件,主题是邀请她作为特聘专家,参与一桩即将开庭的重大案件的心理评估工作。

这原本是她专业领域内司空见惯的邀请,但当她点开邮件,看到附件里案件概要中提及的某个关键细节——作案工具类型及使用方式——时,她的心脏猛地一沉。

那种工具,以及其使用造成的创伤特征,与她私下正在研究的、沈惊蛰案件中一些未被完全厘清的细节,存在着某种令人不安的、非直接的相似性。这并非同一个案件,但犯罪手法的某种“风格”或者说“模式”,触动了她那根属于研究者的、敏锐而谨慎的神经。

她立刻回复邮件,以近期临床工作繁重为由,婉拒了这次邀请。这是最稳妥的做法。避免任何可能的、哪怕极其微小的关联性风险,是对沈惊蛰当前脆弱状态最基本的保护。

然而,合上电脑,那种隐约的不安感并未消散。她知道,沈惊蛰的创伤根源,那个名为“江浩”的案件,其背后或许还有更深层、更复杂的心理动因和社会因素,尚未被完全揭示。而这些,很可能与沈惊蛰持续无法摆脱的罪疚感和自我惩罚紧密相关。

作为医生,她需要帮助沈惊蛰处理当下的症状,建立新的应对机制。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渴望探寻真相、实现彻底治愈的研究者,她知道,总有一天,她们可能需要共同面对那段被尘封的、血淋淋的过去。只是,绝不是现在。现在的沈惊蛰,还没有准备好。

雨下得大了些,密集地敲打着窗户,仿佛在催促着什么。林知夏站起身,走到书柜前,手指拂过一排排专业书籍,最终停留在一本厚重的、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深度干预的著作上。

她拿出这本书,翻到做了标记的一页。上面有一段她用红笔划线的话:“治疗师的角色,有时像是持灯的引路人,不仅需要照亮前路,更需要判断何时点亮灯火,以及灯光的强度。过早在黑暗中暴露全景,可能会让同行者惊慌失措,永远闭上双眼。”

她轻轻摩挲着这行字,目光沉静。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沈惊蛰发来的信息,内容简单到近乎生硬:

【晚上要加班整理卷宗,晚归。】

林知夏看着这条信息,却能想象出沈惊蛰发出它时,那副故作平静、实则可能正被某个卷宗细节困扰着的模样。她回复过去:

【好,注意休息。】

放下手机,她重新坐回办公桌前。窗外的雨声渐沥,如同背景音般笼罩着这间安静得过分的诊所。

她知道,在她平静的专业面具之下,暗涌正在流动——对沈惊蛰处境日益加深的共情,对案件背后真相的学术性好奇,以及一丝连她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对那个沉默而坚韧的女警察的……额外关注。

她拿起笔,在新的笔记本上,开始勾勒一个更为长期的、针对复杂性创伤的治疗框架雏形。灯光下,她的侧影专注而坚定。

引路人必须保持清醒和耐心。

尤其是在风雨将至的时刻。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