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收到反馈,情感触动)
周三傍晚的公益室飘着桂香,林晚正整理基金台账,桌上的牛皮纸信封突然映入眼帘——信封上歪歪扭扭写着“晚棠姐姐收”,邮戳是云溪县青山村云山沟小学。
拆开信,里面掉出三页皱巴巴的日记和一张蜡笔画:
9月1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晚棠基金寄的书包,粉色的,上面有小猫咪。我把它放在床头,晚上睡觉都抱着。母亲说,“这是城里的好心人送的,你要好好读书,以后报答人家。”可我要怎么报答呢,晚棠基金说,是个小姐姐送给我们的,那我要好好学习,以后也要送给姐姐粉色的书包,还有漂亮的小裙子。
9月20日 星期一 小雨
今天下雨了,奶奶腿疼,我就帮奶奶喂了鸡,捡了五个鸡蛋,用报纸包着,我想给晚棠姐姐,我也好想吃,爷爷说不能吃这些鸡蛋我们是要拿去卖的,卖了鸡蛋,我和妹妹才能继续上学读书,我不吃了,我要读书。
10月8日 星期一 阴
数学测验我考了85分!老师夸我“进步大”,我把试卷贴在墙上,奶奶做饭时都笑着看。
还有一幅画: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怀里抱着书包,旁边写着“晚棠姐姐的书包”。
林晚的眼泪砸在晚棠的字样上。“原来大家都叫我晚棠姐姐”前世她在事业成功后也曾捐过百万,当时直接捐到某慈善基金会,结果那些钱像投入深海的石子,连涟漪都没溅起;虽然自己做慈善从来没有想过有什么回报,收到这样带着体温的回应,心里还是暖暖的。小慧的日记,是一颗落在手心的星星。
她找出信纸,写下回信:
“小慧画的画晚棠姐姐收到了,很漂亮哟。小慧不用报答谁,你只要好好长大,好好学习,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很好很好的人。”
傍晚的风裹着桂香吹进来,林晚摸着桌上的蜡笔画
原来公益不是“我渡你”,是“我们一起,在彼此的生命里种太阳”。
周五清晨,林晚刷知乎时,一条热搜刺得她眼睛疼:
“晚棠基金”是作秀?匿名资助背后藏着洗钱猫腻
评论区里满是攻击:
“装什么大善人?肯定是用贫困生故事骗捐赠!”
“匿名就是心虚,怕被人查账!”
“富二代就是闲得慌,搞这些噱头博眼球!”
林晚没生气,反而笑了,前世她做公益时,也遇到过类似的质疑,那时她只能躲在办公室哭。但这一世,她早有准备。
周六,“晚棠基金公益开放日”在学校礼堂举行。林晚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溯源系统的演示:“这笔是杭州某企业的2万捐赠,流向是云溪县青山村云山沟小学——买了300本笔记本,单价2元/本;500支黑色中性笔,单价2元/支;1000支笔芯,0.5元/支;其中193本笔记本和180支笔已经发给学校一年级到六年级符合‘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同样也给了家境困难但努力学习,努力进步的孩子;200本课外书,平均20元/本,一台电脑,4000元,4辆自行车,200元/辆,给到青山村需要步行上初中的家庭,剩余9100元经与企业商定后给了患白血病的青山村初一学生小宇,用于支付化疗费,以上所有发票以及消费明细都有记录,这一笔是上海xx匿名网友捐的500元,流向是远南乡村小学的30本习题册,同样有发票以及消费明细,以及学校接收人,发放登记信息,以上等等,慈善无小事,以上每个人的爱心,每一笔捐款、以及每一笔资金的流向,我们都会登记清楚。”
台下的记者举着话筒:“林小姐,你能保证所有捐赠都这么透明吗?”
林晚拿起话筒,声音清冽:“我们的系统已经申请对接了民政部公益平台,每一笔钱的流向都能查到,甚至能看见受助者写的感谢信。公益不是暗箱操作,是要晒在阳光下的温暖。”
这时,人群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是《公益观察》的记者顾昭,想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匿名基金?”
“我想说的是,我只是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林晚抬头,看见顾昭举着相机,黑框眼镜后是探究的目光。她顿了顿,说:“有些孩子不需要‘被可怜’,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看见自己的努力,看见有人相信他们能变好。”
开放日结束时,弹幕刷满“对不起”“我们错了”。
顾昭走到后台,递来一瓶水:“你刚才的样子,像个战士。”
“谢谢”林晚接过水,看见他笔记本上写着“晚棠基金观察日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