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第2章

花绣娘一家五口都在等着杨家人的到来,看到他们如约出现,花绣娘也松了一口气。

杨巧映看了一下花绣娘家的情况,不说家徒四壁,那也差不多了,但这里很干净,三个小孩瘦归瘦,衣服旧归旧,却是整洁的,而且很懂事,看到他们拿来的东西在那咽口水,却挨在奶奶身边一步都没上前。

“花师傅,大丫要是哪里不懂事,你千万别客气。”

话是这么说,要是花绣娘只使唤人不教本事,就要让他们知道杨家不是好欺负的。

同样,要是她教本事,别人想要欺负这一家老小,杨家就不会眼睁睁的看着。

大丫红着脸端着茶杯敬茶,“师傅,请喝茶。”

她不用短时间内嫁人了,她一定会好好听师傅的话,好好学本事。

花绣娘接过茶喝了一口,这师徒名分就定下了。

然后杨巧映就给三个小孩一人一个红包,加起来十五块,花绣娘说不收钱也不能一点钱都不给,相比起当初杨庆安给出去的一百块,这个很实惠了。

三个孩子在看到奶奶点头后才敢道谢收下,然后杨四河跟周水冬就忙活开了。

“花师傅,我看你家这水缸没水了,我去挑。”

“花师傅,你家这柴垛我给整理一下。”

大丫从今天起,每天就上半天工,剩余时间除了一日三餐外都在花绣娘家待着,这事告一段落,不过在他们大队,这是个新鲜事。

“杨家钱多的没处花了吧?送那么多东西送个丫头去做衣服,得多少年才能挣回本啊?到时候都是婆家人了。”

“杨家当家的是个招赘的,把孙女看的都重。”

“学什么不好学裁缝,有什么用,谁不会点针线了。”

“不一样,结婚那天穿的衣服,就要他们做的才好看。”

刘三妹不出意料的又在杨巧映干活的时候来套近乎了:“你们家有喜事啊,以后又要出个手艺人了,等她学好了本事,我孙女出嫁,那身嫁衣劳烦她帮我做呗。”

为什么有的人打听消息起来不让人反感?瞧瞧,这多会说话啊。

杨巧映笑了:“找徒弟做衣服不如找师傅做,经验更老道,我们大丫也是尊师重道的,没有师傅发话,不敢胡乱帮忙。”

他们大队的“忙”,帮不得,花师傅家更需要这点收入。

刘三妹缓了一会儿,听懂了:“那确实是这个道理,什么天地师的,是这个说法吧,要听师傅的话哩,你们家平时也没漏口风啊,是不是有什么打算?”

这个年纪才张罗学本事有点迟了,是不是有什么好事等着她才突然让她去学本事?

杨巧映:“什么打算,没有,走一步看一步吧,有本事总比没本事好,是吧?”

刘三妹:“……”

说是这样说,不是很信你这话。

“我还以为你相上了好人家,给你家大丫抬高身价呢。”刘三妹冲她挤了挤眼睛:“真不是啊?”

“不是。”

“那你家现在都不说亲了?”

“着急什么,孩子年纪都还小呢。”

刘三妹笑了:“小什么,都会可以结婚的年纪了,你家这样,有不少人家要失望咯。”

杨家的情况在外人看来是有些矛盾的,要说他们家的条件差吧,他们家住的实在不差,还有那么多孩子上学,这可是吞金兽,没有点家底,谁能供得起那么多呀?

但要说他们家的条件好吧,他们吃的也一般,没有吃成面色红润,珠圆玉润的样子,跟大家一样面黄肌瘦,所以他们家综合条件在大家看来就是中上。

最上等的家庭是住着青砖大瓦房,家里有吃皇粮的,出入还有自行车,比如他们大队的书记跟队长。

杨家的情况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总的来说,媒婆还是挺乐意到他们家来的。

像他们孙子辈的两个进门的孙媳妇,刘桑叶他爸是他们隔壁大队的会计,小学毕业,温柔能干,长得也是个清秀佳人,她上面有两个哥哥,她是受宠的小女儿,当初在十里八乡是很受欢迎的。

李银环的家庭条件要差一些,她家里排行第三,上面一哥一姐,下面还有弟妹,她自己只读了一年小学就下学了,但她长得好看,杨庆居就是被她的长相给吸引了,主动跟家里提了,家里打听觉得合适,再让媒人去提亲。

杨巧映不接这个话茬:“对了,你听到别人对大丫这事怎么说的?”

“怎么说的?都说你家真是宠孩子,手头又宽松……”

很快距离上次拿药又过去了七天,杨巧映下午请假去公社,在她出发之前,三丫期待的问了一句,“奶奶,今天还买书回来吗?”

这几天她就跟老鼠掉进米缸似的,有那么多没看过的书呢!

她跟其他只喜欢小人书不同,她连辅导书都照样翻得津津有味,让杨巧映看的叹为观止,这种把学习当做有趣的境界她上辈子没有达到,这辈子同样达不到,对这样的人她是心生敬意的,也愿意成全她。

“我有时间就去看看,要是有家里没有的,我就买回来。”她脸上和颜悦色,要是她坚持下去,一个大学生不是问题。

看到她这样的神色,杨四河下巴都抬高了几寸,这是他杨老四的女儿,多机灵啊,就是可惜不是男丁,现在也不能考大学了,不然肯定是个出息的大学生。

杨巧映直奔医院,刘大夫把脉后点了点头:“你这阵子养的好,我再给你开一周药,这次药吃完了,半个月后你再来。”

“谢谢刘大夫,多亏你了,我也感觉身体比之前轻快,大夫,除了这个,我有点事想要请教一下你,不知道方不方便?”

其实杨巧映对挣钱是有点消极的,上辈子在出意外之前她已经很少自己亲自干活了,但现在她虽然达到了五十退休的年纪,却没有真正退休养老的条件,所以心里有些不情愿,她也只能打起精神寻摸挣钱的途径。

生活嘛,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她要适应。

不适应每次从空间拿东西出来都要抠抠搜搜,她自己也不习惯。

刘大夫听到她说的话有些诧异,杨巧映笑了笑:“大夫,我突然说这个有点冒昧了,只是我家里供孩子上学有些压力,我这边来医院也费钱,就想挣多点钱,我听说收购站是收草药的,我就是也不知道收购站收什么草药,想着大夫你可能知道,所以……”

刘大夫也笑了,“原来是这样,你也是问对人了,我确实知道。”

这是正当的收购活动,就跟农户把自家的鸡蛋送去收购站一样,很多人不做是因为不知道,也是不懂,草药这东西,不是说你把它挖出来送过去就会收下的,得要达到一定标准才会收下。

他思索了一下,在柜子底下掏出一本薄薄的医书:“上面有一些比较常见的药材,你要是不嫌弃的话拿回去吧,上面的药材收购站都收。”

他还说了一个人名,让她可以去找他。

这是意外惊喜了,杨巧映收下医书:“我就厚着脸皮收下了,谢谢大夫,我记住了!大夫,我还想打听打听哪里可以买到怎么医治家畜的书,我家养了两头猪。”她一脸忧愁,“我家之前都是只养一头的,孩子陆续大了,婚娶费钱,今年就养了两头,这阵子看它们胃口不太好,我就怕它们病了,要是有这方面的书,我们多注意也好啊,这书我去我们公社的书店看了,没有看到。”

这点就是为以后做准备了,现在养鸡养猪都受限制,数量不能多,但迟早都是会放开的,到时候多养一些家禽也是一条路子,但家禽多了容易生病,她这是未雨绸缪。

刘大夫脸上笑意更深了,他最怕病人提出什么不合适的要求为难人,但这个病人说的都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是乡下同志积极生活的表现,而且她还很好学,这把年纪还主动向学,对这样的人他是欣赏的:“这方面的书籍我们这儿的书店是没有的,我有朋友在市里,要么我帮你问一问。”

“那真是太谢谢你了,我会花钱买的,不管是旧书新书,都是宝贝,对了,我们家还养了鸡,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一起。”

刘大夫一口应下了,“我会写信跟他说清楚,有消息就告诉你,不过这要一段时间。”

“我明白、我明白,谢谢大夫。”

为表感谢,她从自己兜里面掏出了用纸包着的炒黄豆,“这是自家炒的黄豆,不值什么钱,大夫不要嫌弃,给你家孙子磨牙吧。”

这点完全说不上什么受贿送礼的,刘大夫能收,要是稍微贵重点的,刘大夫真不敢收。

怕他推辞,杨巧映放下就快步走了,留下刘大夫看着这一包炒黄豆心情复杂。

有的时候看到各种人的阴暗面他会觉得这世界不值得,但偶尔他又能遇到一些让他觉得这世界也没那么糟糕的情况,他叹了一口气,苦笑,他这糟老头子也做不了更多,就这样吧。

杨巧映接下来就去了玻璃厂找杨二川,他在这里的仓库上班。

门口的大爷听到她说要找儿子,就让她在门口等着,他去把人叫来。

很快杨二川就脚步匆匆的过来了:“妈,你来了。”

杨巧映把他拉到了一边角落,然后让他看自己提着的竹篮:“我跟人换的,换多了,你帮我问问你有没有同事要换,都是新鲜的。”

杨二川掂量了一下,估计有个四五斤的样子,他一口就应下了,豆干可是好东西,肯定有人会要,“怎么换?”

“不要票,三毛一斤。”

这比去副食品店买要贵上不少,但那里要票,这个不要票,价格自然就贵了,而且杨二川看这些豆干的成色确实很好,这个价格不过分。

杨巧映又道:“要是他们愿意给票的话,价格就少点,你看着换,家里什么票都有用。”

杨二川点头,提着篮子进去了,很快又出来,给了她八毛钱和一些票。

“妈,这些是换来的。”他从自己兜里面掏出一张布票,虽然面额小,那也是布票:“这是我给你的。”

杨巧映收下了,然后又从自己背篓里拿出一个芭蕉叶包着的豆干:“这也是豆干,你拿回去添个菜。”

杨二川有些哭笑不得,要是他不给她布票,这豆干妈是不是就不想给他了?

“妈,这东西哪来的?”

杨巧映不说:“反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没有什么安全问题,放心吧,行了,你忙,我不耽误你了,你回去干活吧,我也要回去了。”

收获八毛钱,不错不错,她并不觉得这少,这时候钱很值钱,大米也才一毛二一斤,猪肉七毛钱一斤,这可以买一斤猪肉了。

不过有些东西也很贵,比如她的药,这回她在医院花了一块二毛四,谁叫她的药里有一部分是珍贵药材呢。

她去了供销社一趟,花了三毛六买了一块肥皂,万金油一盒五分,一斤醋八分,蛤蜊油‌一盒三毛六……

除了布票,她把票都用光了。

最后一站是废品回收站,找了一下,只挑了几张旧报纸,这地方还是太小了,更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太慢了。

看守的大爷看了一眼她拿的东西,摆了摆手根本没收钱,杨巧映见状,上前给他塞了一把炒豆角干:“同志,这是我自己炒的豆子,你给尝尝好不好吃,我不常来公社,家里孩子喜欢看书,要是有之前没有的课本课外书小人书什么的,能不能帮我留一下。”

大爷还记得她:“你上回和你儿子买了这么多书还不够?”

杨巧映:“家里孩子多,又听话懂事,别的买不起,旧书实在,买一本他们能高兴好久。”

大爷点了点头,收下黄豆表示明白:“我记下了。”

这些卖的书又不是进他兜里,卖给谁不是卖?

背着背篓、提着篮子回程,回到一半,她开始整理要带回去的东西。

万金油和醋都是她准备在游戏空间用的,不拿回家。

家里的肥皂大家不怎么舍得用,只有实在洗不干净了才会珍惜的擦一点,但也见底了,这块肥皂就拿回家,另外拿出两斤豆干,今晚炒一碟菜。

要说起来,她今天运气不错,在杂货铺里买了一瓦罐古法红糖,有个三四斤,一碗豪华海鲜拉面,她已经在上午满足的解决完了,另外还收获一个大碗,变相薅了羊毛,最后是一袋十斤重的大米,她可以放肆的吃一阵白米饭了,想到香喷喷的白米饭,她不由咽了下口水,她来这么久了,还没吃上一顿纯白米饭呢。

糖和米都不带回家,她把裁好的蓝色土布放到了背篓里。

这是她“买”的不要票的瑕疵品,为了让这个瑕疵“名正言顺”,她特意在石头上摩擦了一阵。

有损伤,但不影响使用。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