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从一介布衣到富甲天下大结局在哪看?陈文远苏锦儿全文免费吗?

从一介布衣到富甲天下

作者:佛说众生善恶

字数:202926字

2025-11-27 21:09:35 连载

简介

今天要推的小说名字叫做《从一介布衣到富甲天下》,是一本十分耐读的种田作品,围绕着主角陈文远苏锦儿之间的故事所展开的,作者是佛说众生善恶。《从一介布衣到富甲天下》小说连载,作者目前已经写了202926字。《从一介布衣到富甲天下大结局在哪看?陈文远苏锦儿全文免费吗?》就在下方,点即看!

从一介布衣到富甲天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吕相的“提醒”像一块冰投入陈文远的心湖,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寒意弥漫。他深知,自己已从“能吏”变成了“权臣”的潜在候选人,而这是帝国政治中最危险的定位。皇帝需要他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但绝不会允许出现一个能够垄断信息、挑战皇权的“影子宰相”。

“气象水文监测网”的奏疏呈上后,果然在朝中引发了更大的争议。清流言官们抨击此举“劳民伤财”、“意图窥探天下山川地理,其心叵测”。就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勋贵和部堂官员,也流露出疑虑。陈文远敏锐地察觉到,吕相虽未直接反对,但那股无形的阻力背后,必然有这位老成谋国者的默许甚至推动。

皇帝的态度变得暧昧起来。他赞赏陈文远的“远见”,却以“国库用度紧张,当以漕运、农社为先”为由,将奏疏“留中不发”,即不批准也不否决,悬在了那里。

这是一种典型的帝王术:既不让陈文远轻易得逞,以免其势力膨胀过快,又给他留有余地,让他继续为朝廷效力。陈文远明白,他需要新的、更重的筹码,来打破这个僵局。

就在此时,一道来自西北边关的紧急军报,打破了朝堂的平静。北方的狄戎部落联合,大举犯边,围攻重镇云州。守将苦苦支撑,但粮草转运不畅,军心浮动。朝廷之上,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但核心问题都指向一点:如何确保漫长补给线的畅通,将足够的粮秣军械及时送抵前线?

兵部与户部会商,提出的方案无非是加征粮税、强征民夫,不仅效率低下,且极易激起民变。皇帝眉头紧锁,显然对常规方案极不满意。

朝会散去,陈文远回到户部,立刻召来赵小五和几位核心幕僚,紧闭房门。他铺开西北地图,目光紧紧盯着那条从关中通往云州的补给线。

“我们的‘漕讯系统’和农社,能否用于军需补给?”陈文远突然发问。

一位幕僚迟疑道:“大人,漕运止于河道,农社多在腹地。边关转运,主要靠陆路畜力,与我们目前的体系关联不大……”

“不,有关联。”赵小五却眼睛一亮,他常年奔波于漕运一线,对物资流转有着直觉般的敏锐,“大人,我们的优势不在于直接运输,而在于‘调度’和‘信息’。我们知道哪里有余粮,哪里有多余的运力,如何组合最快!”

陈文远赞许地点头:“正是!我们虽不直接管军需,但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平台’和‘算法’。”

他迅速口述,让幕僚草拟一份条陈。其核心是:不动用常规、扰民的加征手段,而是利用户部已有的数据网络——

1. 就近调拨:通过农社系统,快速统计西北沿线官仓、义仓及参与农社的大户存粮,优先从距离前线最近的、有存粮的地区进行“有偿征调”,承诺战后由朝廷按市价结算或免税补偿,减少长途运输损耗。

2. 优化运力:利用改良的漕运管理经验,设计陆路转运节点和标准流程。同时,通过“漕讯系统”发布官方悬赏,招募民间商队,尤其是常年往来西北的茶马商队参与运输,按量计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3. 信息透明:设立军需转运指挥协调小组,由户部、兵部及熟悉当地情形的官员联合组成,使用类似户部档案库的记账方法,对每一批粮草、每一支运输队进行编号追踪,信息共享,避免推诿和贪污克扣。

这份条陈,并非直接要求增加权力,而是展示一种全新的、基于信息和高效管理的解决方案。陈文远没有在朝会上公开提出,而是通过宫内一位受过他恩惠、且与皇帝身边大太监交好的低级宦官,将条陈“不经意”地递到了皇帝的案头。

正在为后勤焦头烂额的皇帝,看到这份条陈,顿时觉得眼前一亮。方案不仅具体可行,而且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传统方式带来的社会动荡,体现了“仁政”与“效率”的结合。更重要的是,这展示了陈文远的能力并非局限于漕运和农事,而是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国政,尤其是急迫的军国大事。

皇帝立刻秘密召见了陈文远。君臣二人在御书房内谈了一个时辰。陈文远对数据信手拈来,对流程剖析透彻,深深打动了皇帝。

次日朝会,皇帝直接否决了加征的提议,宣布成立“西北军需转运特遣使司”,由一位皇室亲王挂名总督,但实际运作由皇帝直接领导,并破格任命陈文远为“协理副使”,全权负责方案落实。此举绕开了兵部和户部的传统架构,也避开了朝堂争论。

圣旨一下,举朝皆惊。吕相的脸色第一次变得凝重。他意识到,陈文远不仅有能力,更有捕捉时机和向上沟通的精明手腕。这位年轻的侍郎,已经不再是需要他“提醒”的后辈,而是一个必须正视的政治对手了。

散朝后,吕相再次“偶遇”陈文远。这一次,他的语气不再是提醒,而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谈判意味。

“陈侍郎临危受命,肩负重任,可喜可贺。”吕相缓缓道,“西北战事关乎国运,望侍郎全力以赴。只是……如此重担集于一身,难免招人嫉羡。若有需要,老夫在六部之中,倒也有些故旧,或可助侍郎协调一二。”

陈文远立刻听懂了弦外之音:吕相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持,以换取陈文远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不要成为他完全的对手,或者,需要付出某种代价。

陈文远躬身施礼,态度极其恭谨:“吕相国之柱石,下官年轻识浅,此番行事,必多有不周之处,全赖陛下信任和吕相这样的老成持重者扶持。关于转运事宜,尤其是与兵部、地方官府的协调,正需吕相门下诸位大人鼎力相助。至于‘气象水文监测网’一事,下官思之,确有些操之过急,或可先从西北沿线及漕运关键河段开始试点,一来服务军需漕运,二来积累经验,不知吕相以为如何?”

这是一次默契的交换。陈文远承认了吕相在官僚体系中的影响力,并主动提出将敏感的“监测网”项目缩小规模、限定范围,减少了其威胁性。同时,他也为吕相派系的人马参与军需转运、分润功劳打开了大门。

吕纯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满意,微微颔首:“陈侍郎思虑周详,老成谋国,陛下果然没有看错人。试点之议,甚好。”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之前的敲打与警惕从未发生。但陈文远知道,这只是权力博弈中的暂时休战。他利用信息优势和国家危机,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舞台和喘息之机,但也被更深地卷入了帝国最高层的权力漩涡。

他成功地将信息的价值,从经济治理领域,扩展到了军事后勤乃至政治交易中。现在,他不仅要确保西北前线粮草无忧,还要在这新的棋局上,小心平衡各方势力,为自己下一步的“织网”行动,积蓄更多的力量和时机。脚下的路,看似更宽,实则更加如履薄冰。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