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林砚小说安河旧物志章节免费阅读

安河旧物志

作者:十岁九

字数:117545字

2025-08-23 21:06:43 连载

简介

安河旧物志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女频悬疑小说,作者十岁九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小说的主角林砚勇敢、聪明、机智,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总字数达到117545字,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精彩的小说!

安河旧物志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雨后的安河浸在潮湿的水汽里,老厂房的青砖墙上爬满了水珠,像无数双凝视的眼睛。林砚踩着积水走进展厅时,星轨记录仪还亮着,绿色指针在刻度盘上微微颤动,底座的水痕在晨光里洇开,拼出个模糊的“安”字。她蹲下身擦拭时,指尖碰到块松动的地砖,撬开后发现下面藏着个牛皮纸包,裹得严严实实,外面缠着的麻绳已经发霉发黑。

纸包打开的瞬间,一股比饭盒更浓重的河泥腥气涌出来,里面是本红色封皮的日记,塑料封面被水泡得发胀,边角卷成了波浪形,封面上烫着的“青春纪念”四个字已经模糊,只剩下“春”字的上半部分,像颗抽芽的种子。扉页贴着张褪色的贴纸,是朵三角梅,正是广州光塔路常见的那种,花瓣边缘沾着点暗红的粉末,像是干涸的血迹。

林砚把日记摊在工作台上,纸张薄得像蝉翼,稍一用力就会裂开。第一页的日期标着“1980年9月1日”,是安刚到安河的日子,字迹娟秀工整:“今天见到建国了,他教我认机床按钮,手指很长,说话时会脸红。安河的秋天很干爽,不像广州总下雨。”字里行间画着小小的机床简笔画,齿轮旁歪歪扭扭写着“陈建国”三个字。

翻到1983年5月,字迹突然变得潦草,墨水在纸上晕开大片污渍,像是写的时候手在发抖:“妈中风的电报来了,建国送我去车站,他塞给我平安扣,说‘等你回来’。火车开时,我看见他站在月台上,像棵不会动的老槐树。”这页的空白处被反复涂抹,透过污渍能看到“对不起”三个字的轮廓,被泪水泡得发涨,几乎要穿透纸背。

最让她心惊的是1983年7月14日那页,也就是电影之约的前一天。日记里没写星象,也没写思念,只画了张奇怪的图:一棵歪歪扭扭的老槐树,树下画着个问号,旁边用红笔圈着“凌晨三点”。字迹边缘有齿痕,像是写的时候在用力咬着笔尖,纸页右下角有块深色的水渍,形状像只摊开的手掌,指纹清晰得仿佛能摸到纹路。

林砚把日记凑近台灯,水渍在光线下泛着淡淡的暗红。她用指尖轻轻一碰,纸页突然变得冰凉,水渍像是活了过来,顺着字迹慢慢流动,在“凌晨三点”周围晕开,变成圈细密的波浪线,像河水的涟漪。日记自动翻到下一页,日期是1983年7月15日,上面只有一句话,用铅笔写的,字迹被水泡得模糊:“他在找前排,我在后门等,别回头。”

那天下午,林砚去文创园档案室查1983年的值班记录。在积满灰尘的纸箱里,她找到本泛黄的考勤册,7月15日那栏,陈建国的名字后面画着个五角星(表示全勤),备注栏写着“深夜调试星轨仪,未离岗”。而安的名字已经被划掉,旁边用红笔写着“请假返粤,未归”,字迹冷漠,和考勤员平时的圆润字体截然不同。

她把考勤册抱回家时,天色已经暗了。刚翻开日记,就听见书桌上的星轨记录仪发出“咔哒”声,指针突然开始疯狂转动,绿光在黑暗中划出急促的弧线,最终停在“凌晨三点”的位置。与此同时,日记里“凌晨三点”的字迹开始发光,淡蓝色的光晕笼罩着纸页,上面的波浪线在光晕里起伏,像是真的有河水在流动,隐约能听见“哗哗”的水声。

林砚的心脏怦怦直跳,她壮着胆子盯着光晕,里面渐渐浮现出模糊的画面:雨夜的影院后门,穿蓝布衫的安站在河边,手里攥着什么东西,背影在路灯下被拉得很长;不远处的老槐树下,陈建国举着电影票根来回踱步,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平安扣的红绳,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却浑然不觉。画面一闪而逝,光晕突然熄灭,日记“啪”地合上,封面的三角梅贴纸掉落在地,背面沾着的暗红粉末蹭在桌面上,像颗小小的血珠。

接下来的几天,日记成了新的“潮汐中心”。每天凌晨三点,它都会自己翻开到7月15日那页,纸页上的波浪线随着窗外的风声起伏,像是在应和河水的涨落;林砚把它放进木盒,第二天总会发现它躺在星轨记录仪旁,页面上凝满水珠,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最奇怪的是,他在日记里闻到了淡淡的茉莉花香——那是张阿姨说的,安最喜欢的味道,可这日记本明明只有河泥的腥气。

“小林,老陈当年的徒弟托人捎来样东西。”张阿姨在电话里说,声音带着点激动,“说是老陈1985年去广州前,放在他那儿的,嘱咐‘如果我没回来,就交给懂星星的人’。”

送来的是个铁皮饼干盒,上面印着“广州酒家”的字样,锁扣上缠着红绳,和平安扣的绳子一模一样。打开后,里面没有饼干,只有叠得整整齐齐的星轨图纸,日期从1983年7月一直延续到1985年,每张图纸的角落都写着“致小安”。最底下压着张照片,是陈建国在广州光塔路拍的,他站在“安记修表铺”门口,手里举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来找你了”,背景里的三角梅开得正艳,和日记封皮的贴纸一模一样。

林砚把照片贴在日记里,正好盖住7月15日的空白处。贴合的瞬间,日记突然散发出温暖的气息,之前的河泥腥气淡了许多,纸页上的波浪线慢慢变浅,最终变成了淡淡的光斑,像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水面上。她仿佛听见轻微的笑声,混着广东民谣的调子,从日记里轻轻飘出来,和星轨记录仪的“咔哒”声交织在一起,温柔得像个迟到的拥抱。

那天晚上,林砚做了个清晰的梦。梦里的安河没有下雨,老槐树下阳光正好,年轻的安和陈建国坐在石凳上,安在教陈建国唱广东民谣,陈建国在给安画星轨图,平安扣的红绳缠在两人的手腕上,像条不会断开的桥。风吹过树梢,带来槐花香和茉莉香,日记里的波浪线在地面上流淌,最终汇入远处的河水,波光粼粼的,像是无数颗星星落进了水里。

醒来时,晨光正透过窗帘照在书桌上。日记安安静静地合着,封面的三角梅贴纸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星轨记录仪的指针停在α星的位置,不再颤动。林砚拿起日记轻轻摩挲,纸页已经变得干燥柔软,像是被阳光晒透的旧书,只剩下淡淡的茉莉花香,和老槐树的清香混在一起,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散开。

她知道,那些藏在日记里的潮声,那些未说出口的牵挂,终于在这个清晨找到了安宁。就像安河的水终会汇入大海,他们的思念也会顺着星轨的轨迹,在时光里慢慢流淌,直到遇见彼此的那一刻。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