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如同潮水般退去后,留下的并非是彻底的放松,而是一种混杂着疲惫、亢奋与隐隐后怕的复杂情绪。火光映照下,围墙内外一片狼藉,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血腥、石灰以及人体烧焦的混合怪味,无声地诉说着刚才那场战斗的残酷。
林澜强迫自己从胜利的短暂眩晕和目睹伤亡的沉重中挣脱出来。他知道,战斗的结束,仅仅是另一个开始。如何消化这场胜利的果实,如何处理战后事宜,如何巩固并扩大这来之不易的局面,是比击退土匪更为严峻和复杂的考验。
“陈爷,”林澜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但异常清晰,“土匪虽退,但未必远遁,需防其去而复返。瞭望哨不能撤,需加倍警惕!”
陈莽重重点头,他久经战阵,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某家晓得!狗娃,带人继续盯着!其他人,没受伤的,跟某家清理战场!受伤的,赶紧去找苏姑娘处置!”
命令下达,人群再次动了起来,但这一次,少了几分慌乱,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自觉和一种新生的凝聚力。
苏婉清早已带着妇孺们将最大的棚屋改成了临时的伤兵营。煮沸的水、煮过的布条、以及之前采集备用的止血草药都已准备就绪。受伤的守军被陆续抬进来,呻吟声、痛呼声不绝于耳。苏婉清面色沉静,动作麻利地指挥着妇人们进行初步清理、包扎。她或许不懂高深的医术,但冷静的头脑和细致的操作,在此刻就是最好的良药。林澜也抽空过来查看,根据自己有限的现代急救知识,指导她们如何更有效地压迫止血、清理创口,避免感染,并特别强调所有接触伤口的布条必须煮沸消毒。
墙外的清理工作则由陈莽亲自监督。陷坑里的土匪,大多已无生机,被直接拖出,与墙下被砸死、炸死的土匪尸体一同处理。林澜建议,为防瘟疫,所有尸体必须远离水源和聚居点,深坑掩埋,并撒上石灰。陈莽深以为然,立刻安排人手执行。
此战,共毙伤土匪近二十人,其中当场死亡者十一人,重伤濒死者数人,余者皆带伤逃窜。而守军一方堪称奇迹,居然无人战死,但有八人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多为箭矢擦伤、碎石崩伤,最重的一人是被土匪投掷上来的飞斧划开了肩胛,失血较多,但在苏婉清的及时处理下,性命无虞。
除了尸体,战场还留下了土匪丢弃的武器:七把质地不一的腰刀、几根狼牙棒、十数杆粗糙的木枪、三把猎弓以及少量箭矢。这些对于极度缺乏武器的守军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战利品。此外,还在一些土匪尸体上搜出了少量散碎银两和铜钱。
所有战利品被集中堆放在围墙内的空地上。所有人都看着这些东西,眼神复杂,有渴望,也有观望。
林澜知道,分配问题,是检验他能否真正赢得人心、建立秩序的关键。他走到空地中央,目光扫过所有参与防守的人,包括那些最初恐惧退缩、后来也拿起石头战斗的流民。
“诸位!”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今日之战,我等同心协力,以弱胜强,保住了我们的家园!此乃所有参战者之功,无人可置身事外!”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伤者得恤,亡者……所幸今日无人捐躯,但日后若有,其家小亦当由我等共同奉养!此乃立身之本,亦是‘新学’所倡之‘公义’!”
他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功勋与抚恤制度,并当场兑现:
1. **军功评定**:由陈莽根据各人在战斗中的表现(如勇敢程度、杀敌数量、关键时刻的作用等)进行初步评定,林澜复核。此战首功,授予成功投掷“火药筒”、扰乱敌阵的两名队员;其次为在瞭望台坚守、及时预警的狗娃等人;所有坚守岗位、投石杀敌者,皆记有功。
2. **战利品分配**:所有缴获的银钱,一半作为公共储备,用于日后购买急需物资;另一半,则按照军功大小,当场分发给有功者。武器则优先配发给表现勇敢、值得信赖的青壮,并登记造册,视为公共财产,个人负责保养。
3. **抚恤措施**:所有受伤者,治疗期间免除劳役,并由公共储备提供优于常人的食物配额。日后若有人战死,其直系亲属(如有)将由聚居点共同抚养。
当林澜亲自将第一批分润的银钱,以及那几把最好的腰刀,分别递到那两名投掷手和几位表现突出的守军手中时,整个聚居点沸腾了!这不是施舍,而是对他们流血冒险的公开承认和实实在在的回报!尤其是赵老栓,他因为奋力投石砸伤了一名土匪,也得到了一小串铜钱,激动得老泪纵横,反复摩挲着那几枚钱,仿佛获得了新生。
严格的功勋制度与及时的兑现,如同一剂强效的黏合剂,将原本松散的流民群体,牢牢地凝聚在了一起。人们意识到,在这里,付出与回报是直接挂钩的,勇敢与贡献是会得到尊重和奖赏的。一种基于规则和功绩的、全新的认同感,开始取代以往那种基于同病相怜的麻木。
借着这股高昂的士气,以及缴获的武器,林澜与陈莽、苏婉清商议后,决定顺势而为,正式建立武装组织。
次日清晨,所有青壮被召集到空地。陈莽一身旧军服浆洗得笔挺,腰挎佩刀,独眼扫视众人,不怒自威。林澜站在他身侧,苏婉清稍后半步。
陈莽声如洪钟:“经此一役,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在这乱世,没有刀把子,就没有活路!从今日起,‘林氏乡勇’正式成立!某家陈莽,受林先生之托,任总教头,负责操练尔等,护卫家园!”
“林氏乡勇”四个字,掷地有声。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个宣言,标志着他们从一群被动防御的流民,向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的转变。
接着,林澜上前一步,宣布了基于“新学”思想初步拟定的军规。这些军规与传统军队的苛酷军法有所不同,更强调道理、效率和团队:
1. **服从与知情**:令行禁止,作战时无条件服从指挥(尤其陈莽的命令)。但同时,重要决策和行动缘由,会向众人解释清楚(“为何要守这里?”“陷阱为何布在此处?”),让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技能与功赏**:武艺、阵型、纪律操练为根本,但同样重视识字算数、辨识方位、急救包扎、乃至工程建造等“杂学”。掌握这些技能者,在评定功勋、分配任务时予以优先。明确功必赏,过必罚,赏罚条例公开。
3. **团队与互助**:强调“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战斗中需相互掩护配合,平日劳作也需协作。抛弃以往流民中常见的自私自利风气。
4. **纪律与仁心**:严禁欺凌弱小、奸淫掳掠(即使是针对敌人,也需依令行事,不得虐杀)。所保卫者,不仅是自身,亦是聚居点内所有妇孺老弱共同的家园。
这些军规,由林澜一条条宣读,并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其背后的道理。例如,解释为何要学习辨识草药——“今日你帮同伴止血,明日就可能救你自己一命”;解释为何要禁止虐俘——“我等起于微末,深知被欺压之苦,岂可变为自己所憎恶之人?”。
这些道理,结合刚刚经历的生死之战,深深印入了每个人的心中。它们不仅仅是约束,更是一种引导,一种区别于旧式军队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全新规范。
陈莽虽然觉得有些条款(如解释命令缘由)有些“婆妈”,但他亲眼见证了林澜那套“学问”在实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明白要带出一支真正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队伍,光靠高压是不行的,故而全力支持。
“流放之地罪囚大败数十悍匪”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周边的山野乡村。起初,人们只当是笑谈,但随着一些胆大的猎户或货郎靠近聚居点,看到那明显带有军事色彩的围墙、瞭望台,以及墙上守卫虽然衣衫褴褛却眼神锐利、纪律严明的姿态,传言渐渐被坐实。
奇迹般的胜利,严格而“讲道理”的军规,公开透明的功赏制度,以及那据说能起死回生(被夸张了的清洁液和急救措施)的名声,开始吸引着周边挣扎求生的目光。
先是零星的、活不下去的散户流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拖家带口地来到聚居点外围,小心翼翼地询问能否收留。
对此,林澜与核心成员商议后,制定了严格的接纳程序:
1. **审查来历**:由陈莽负责,盘问其原籍、流放原因(若是流民)、技能等,防止奸细混入。
2. **观察期**:新来者需在围墙外划定的区域暂时居住,接受观察,并参与一些外围劳役,考察其心性和是否勤勉。
3. **遵守规矩**:必须明确表示愿意遵守“林氏乡勇”定下的规矩(简化版军规和聚居点日常守则)。
4. **一视同仁**:通过考察者,方可正式纳入聚居点,参与分配任务,享有受保护的权利,但也需承担相应的义务。
尽管程序严格,但对于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来说,一个能提供安全、相对公平且有机会上升的落脚点,无异于天堂。前来投靠的人络绎不绝,不仅有流民,甚至还有一些附近村庄活不下去的贫苦农户。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聚居点的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增加了三十余口人,其中不乏一些青壮劳力,甚至还有一名曾经做过木匠和一名略通打铁技艺的匠户!人手的大幅增加,使得林澜可以抽调出更多人专职进行军事训练、工程扩建以及技术研发。
势力范围也随之悄然扩张。以前不敢深入的采集区,现在可以派小队武装前往。聚居点开始在外围设置更远的警戒哨和陷阱区,实际控制的区域比之前扩大了一倍有余。林澜甚至开始规划,在聚居点附近寻找合适的土地,尝试进行小规模的、更有组织的垦殖,以解决长期的食物来源问题。
然而,扩张带来的并不全是好处。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食储备也开始显得捉襟见肘。新老成员之间需要磨合,虽然有着共同的生存目标,但难免会有摩擦。
更重要的是,聚居点的“异军突起”,不可能不引起官府的注意。王胥吏再次出现时,态度变得更加微妙。他依旧贪婪,索要“孝敬”,但语气中少了几分以往的颐指气使,多了几分审视和忌惮。他显然已经听说了乡勇队和那场战斗,对于林澜和陈莽,他暂时选择了井水不犯河水的默许态度,但那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预示着未来的麻烦绝不会少。
而那位致仕的王珂老先生,在得知流民不仅抵御了瘟疫,还成功击退了数十土匪,并建立了名为“乡勇”的武装后,据说在书房里沉默了更久,最终只是长长叹息一声,对弟子道:“聚流民,立乡勇,行伍政……此非寻常罪囚所为矣。祸福……难料啊。”
这一切,林澜都心知肚明。他站在加固加高后的瞭望台上,看着下方熙熙攘攘、充满了生机与忙碌的聚居点,看着在陈莽口令下认真操练的乡勇队伍,看着远处新开垦的、还显稚嫩的田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从孤身一人,到小团体互助,再到如今拥有正式武装和一定影响力的“势力”,他完成了一次关键的飞跃。但这根基,还远远谈不上牢固。内部的管理、外部的压力、未来的方向……无数挑战接踵而至。
然而,他的目光依旧坚定。有了这支初步成型的武力,有了越来越多认同他理念的人,有了卡特琳这条对外渠道,他便有了在这乱世中继续前行、甚至尝试去改变些什么的资本。
星火已燃,渐成燎原之势。但这火焰能否持续燃烧,乃至照亮更广阔的土地,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勇气和……或许,还需要一点命运的青睐。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