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富贵被挤兑也不生气:“三哥,我可作不了主,就在中间传个话。亮哥肯定不要女儿,你不认大洋,想要纸币也简单,可以谈,只要你舍得儿子。”
赵卫民小声嘀咕一句:“算了,我舍不得,就一个儿子可别打我家的主意。”
“三哥,不是我说你,又想要钱又舍不得孩子可没这样的好事。你和三嫂还年轻,以后还能生很多孩子……。”
“放屁,你是收了赵亮多少好处才帮他说话,我告诉你……”
赵卫东看了一眼不吭声的赵德义,这是孙子多了不在乎,还是更偏心赵富贵。老话说得好,小儿子,大孙子难道真是逃不过的定律。
兄弟俩吵得热闹,却没人劝,连刘桂香都坐着没动。俩人吵得差不多,赵德义才开口:“老三不愿意就算了,老大你呢?”
“我也不同意。”
“行吧,你们都不答应,明天我去回绝赵亮。”赵德义把几个儿子都叫过来问话,还真不是偏心赵富贵,他只是舍不得赵亮的家产。
他和赵卫民想法差不多,就算过继又怎么样,都在一个村里住着,还是能天天见。孩子改口也是小事,等到赵亮夫妻去世,不是还可以再改回来。
从头到尾就没想过赵亮和孩子的想法,比如他们带着孩子搬家,孩子长大后只认养父母。
其他人对赵德义的决定没意见,赵亮家再有钱也和他们没关系,想要过继可以去找其他人。
没儿子的赵富贵却不乐意,站起来大声嚷嚷:“我不同意。爹,你们是不是傻,要把好处往外推。”
赵德义可不会给小儿子留面子:“闭嘴,你收了赵亮什么,自己想办法退回去。”
“我不退,娘,我都把那块红布送给菊花了,拿什么退。”赵富贵知道爹是个狠心的,果断向刘桂香求助。
赵德义瞪了一眼想说话的老伴:“那是你的事,你的婚事可没谁亏待,按礼数送往胡家的东西是一点都没少,媒婆都没说什么。谁让你多事私下送东西,你要讨好媳妇是你的事,别拿你侄子当人情。”
孙子多了是不值钱,但几个儿子都不乐意,他也会强按牛头喝水。也是他想差了,之前想着老二平时是个闷葫芦,怕是难养活几个孩子才提过继的事。
没想到老二能改性子,一个人还敢进城找活干,有村里干部看着,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应该不成问题。有村干部看着,真没饭吃还可以等着吃救济粮。
赵卫东可不知道老爷子的想法,他只是有些意外过继的事就这样结束,看样子也不是偏心眼。旁边还在继续吵闹的赵富贵没被他放在眼里,分家另过的兄弟说的话当耳边风就好。
大孟村也没什么宗族势力,村里几个杂姓混居,赵姓也只有几户,连个族谱都没有,谁会多管闲事。
赵卫东以为赵德义的话算是一锤定音,没想到赵富贵还能找上门当说客。
“二哥,忙什么,不会还要去扫盲班上课吧?”赵富贵搞不懂扫盲班有什么好去,村里办扫盲班的时候,多少人去听课都只是装个样子,一个村才几个人拿到结业证。
认识字又怎么样,还不是天天下地干活,结业证有个屁用。上课学习的时间,用来睡觉多香。
赵卫东看他眼珠子乱转就知道准没好事,也就不打算客气:“有话就说,有屁快放。”
“过继的事你真不再想想?”赵富贵还是不死心,赵亮给的那块红布可不便宜。他还没结婚,跟着爹娘过手里也没钱,拿什么还。
娘让他去胡家把东西要回来,他可没有脸去要。都要丢脸,他选择在自家人面丢脸。
“不想,不同意,不过继。你以后别再问,你舍不得把东西退给赵亮,可以帮他去劝其他人答应过继。”赵卫东决定祸水东引,他不愿意过继,肯定有其他人乐意。
“说得简单,亮哥说只要姓赵的孩子,我都问过,没一家乐意。”
“蠢!你不去小孟村问问。”
赵富贵眼睛一亮:“对哦。那什么,二哥,我先走啦。”他怎么把隔壁小孟村的人忘了,那边也有几户姓赵的,关系远是远了点,但也没出五服。
赵卫东把人打发走,继续准备插秧要用到农具。扫盲班最近几天也不用去了,插秧这段时间要停课一周。
晚上不上课,早早躺床上也睡不着,他打算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别人插秧累一天都是早早躺下休息,就他还要进山砍竹子。村后的山也是分到各家各户,砍自家山上的东西没人管。
机械厂那边还早着,几个月的时间也不能真闲着。进城卖东西才有钱,明面上有了收入,空间的东西就能找借口拿出来。
天天吃红薯,胃里都吃出酸水来了。
赵德义看到赵卫东上山砍竹子,还特意问了一句要不要帮忙。
“不用。”赵卫东哪好意思让他帮忙,看赵德义腰都伸不直就知道他累得不轻。
“随便你,白天插秧别拖后腿就行。”
虽然分了家,但农忙的时候赵德义还是把几个儿子叫到一起帮忙。村里要搞互助小组,还有什么比一家人更互助。和外人一起干活还要留个心眼,亲兄弟在一起别人也不敢欺负。
赵卫东看着赵德义离开的背影,知道他是好心,但说出来的话多少有点不中听。他只是做点小玩意,先砍一根竹子就够了,片刻的功夫能影响什么。
第二天弯腰插秧才知道大话说早了,和重体力活比起来,插秧是算轻松,半大的孩子都能跟在父母后面干,但腰一直弯着,累也是真累。
小孩矮,腰不比大人弯得厉害,还没大人那么累。
赵光兴就很乐意下田干活,地种得好才能收更多粮食。别说他,就连龙凤胎插秧都有模有样。一问才知道,俩人去年就下田插过秧,今年也算熟手了。
赵兴芳要照看小五才没下田,但姐弟俩也坐在田埂边玩。家里没有大人,村里人都下田干活,赵卫东觉得还是放在眼皮子底下才放心。
村里人心大,他可没忘记村前那条河可是深不见底,问村里老人也不知道有多深,只知道枯水季水位能降个一米多。
几个孩子最高的也不过一米出头,这个深度对孩子来说已经是条有危险的河,有个万一就麻烦了。
赵卫东宁可麻烦点,也不想事后后悔。赵兴芳姐弟俩也都是听话的,让他们坐在田埂边玩,就真哪都不去。别的孩子叫,也不去。
